
2
风险度量理论
2.1 引言
金融市场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人们如何在这种充满风险的环境中进行决策,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风险进行量化和评估。风险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不同主体由于决策目的的不同,对风险的量化角度也会不同。正如Goovaerts et al.(2003)所指出的,即使某一风险测度具有很好的性质,但是并不存在一个风险测度的公理假设集合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风险决策。考虑到不同的决策目的,人们提出了不同的风险测度对风险进行量化。
对于投资主体来说,他们主要关注的是自己的风险感受,因此人们最初尝试从量化风险感受的角度来量化风险。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资产价格的波动性越大,未来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就越大,资产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最初人们尝试利用方差等反映资产价格波动程度的指标来量化他们的风险感受。Markowitz(1952)首先提出采用方差度量风险,此后国内外学者在方差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各种反映资产价格波动程度的风险量化方法。由于方差等波动类风险测度没有直接对风险感受进行建模,因此后来人们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直接量化风险,从而发展了感知风险测度理论。
风险可以被转移,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主体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将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其他人。保险公司的功能在于承担社会上众多风险厌恶者不愿意承担的风险,并收取保险费做为补偿。在这种情形下,保险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定价。最初人们采用简单的期望损失作为风险定价函数,Buhlmann(1970)引入零效用风险定价函数,使得风险定价同效用函数理论联系在一起。
风险和收益是互相依存的,金融市场中的众多金融机构要想获得超额收益,他们将不得不承担一些风险,面临一定的风险损失。风险控制和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度量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从而有利于对风险暴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自从1993年30国集团(G30)发表《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研究报告,并竭力推荐各国银行使用VaR风险管理技术以来,由于VaR具有概念简单直观的优点,目前它已经成为度量金融风险的标准风险测度。但由于VaR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缺陷,众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改进工作。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到,不同的决策者由于决策目标的不同,对风险的度量角度也有所不同。对于投资主体,他们关心的是如何量化风险感受;对于保险公司,对风险定价则是他们的核心任务;面对金融风险无处不在,并且波动日益加剧的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和监管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对风险损失进行量化。
上述对风险测度的分类方法具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并且对实际中的风险管理者选择适当的风险测度作为决策依据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本章试图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对3类风险度量方法,即量化风险感受的风险测度,量化风险价格的风险测度和量化风险损失的风险测度展开综述。本章的结构安排是在第二节引入数学符号,第三至第五节分别对3类风险度量方法展开研究和综述。各类风险测度有着一定的区别,也存在着联系,本章第六节给出了3类风险测度之间的联系。最后第七部分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