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家训文化传承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中华民族素来以重视家训家教和修德于家而闻名于世,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来传承不弃的重视家庭建设和家庭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而逻辑地发展积淀为一种传统家训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家训文化,创新现代家庭德育,对于搞好现代家庭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家训是中国人千年沿袭传承和历练成熟起来的训诫家人、教育后代的民间大众化德育范式,它现实地表征着古代家庭教育乃至家庭生活的真实样法。这一对培育中国人成长具有直接影响和熏陶教化作用的家庭德育范式,开辟了民间化培育子弟和后人德性人格的一条教育成功之路,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在教育技术和德育手段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家庭教育及其人格塑造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新文化快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忽视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家训文化对中国人德性人格养成的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和创新传统家训文化精神,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科学性精华,把中国传统家训中民间大众有效培育德性人格的理念和方法传承到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坚持将中国家训文化传承与现代家庭德育创新相结合,开创现代民间化德育工作新局面,必将丰富和发展我们的德育理念与方法。

继承家庭德育传统,弘扬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为创新现代家庭德育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有益的借鉴,是选作本题的主观愿望。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不论从重视对幼儿的启蒙教育,还是对家人终生提携的养成教育,都突出强调家训和保持良好家风,要成功做事,先要修身成人,为“治国,平天下”打好必要的基础,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家训文化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中国先民们深切地认识到,在整个成人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处于初始与基础的地位,一切道德教育和人格品质培养,如果在其幼稚之时就能够有效地进行训诫诱导,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那么,在他们成人之后,就能很好地遵守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不会有所谓的“扞格不胜”之患。[2] 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从无数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一个重要道德教育规律。

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社会文化得到合理传递,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才能继续和发展下去。从一个个独立的社会个体的角度看,一个人只有接受和继承社会文化,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发展自己,最终使自己成为文化的结果而被社会认可和接纳。教育对人类文化的传递作用和功能,是教育自始至终的本质属性,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基础,文化是人的生存标准,教育是人的文化存在形式。所以,在普遍重视家训及其文化传承的中国,每个人无一例外均是家训文化的元素。

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结构的核心化,家庭伦理中心下移,现代家庭关系也由传统的人身依附或等级隶属关系转化为现代的民主平等关系,加之家庭成员的主体意识觉醒,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流行思想后,自由、平等和民主观念增强。与此相对应,现代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绝对等级家长制不同,现代的家长在孩子的管教方面能够做到先做朋友,后做父母,因而更能够尊重孩子生命发展中的独特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能够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这一切都更加有利于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如何客观地看待社会道德与文化发展的新特征,怎样成功地将家训文化传承与家庭德育创新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是德育工作者和理论探索者必须面对的急迫问题。“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杂乱及其杂乱感,虽然本身不等于就是历史发展、文明进步,但是它们却是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征兆。在这种杂乱与杂乱感受中,社会经过痛苦的心灵历程,会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精神与公民德性,从而实现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公民心灵的现代化。”[3] 正因如此,人们对社会道德状况和现代家庭教育尽管褒贬不一,但对加强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认识却是高度一致的,人们都在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以加强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反观我国古代家训成功的史实,挖掘传统家训文化的精神实质,为当代家训和家庭教育创新提供有益启示,是本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