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演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段德忠于2014年9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在我的指导下攻读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18年6月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毕业,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继续在创新地理学领域开展深入的探索工作。德忠的博士论文《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演化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项目和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度人文社科精品力作出版项目联合资助,付梓出版之际,邀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允之。

20年前,我完成了博士论文《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从此开始涉及创新地理和科技政策领域。从那时起,我开始指导博士生,到现在已接近40名,他们的论文也随着我的研究选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20多年来,我研究的问题从跨国公司R&D区位、全球R&D网络、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到全球创新网络、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区域创新网络等,先后建构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区位理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343”理论模式、全球—区域创新要素流动的空间网络分析框架等,系统性提炼了跨国公司R&D区位选择模式、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模式、科教深度融合的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路径等,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科技战略决策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段德忠的这本专著正是在全球—区域创新要素流动的空间网络分析框架下,以技术转移为载体系统研究了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空间演化机理,是对本人关于创新要素空间流动分析框架的实证和深化。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为加快创新技术转移,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办发〔2016〕28号)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国发〔2017〕44号),明确提出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加强系统设计,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技术转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综观当前技术转移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围绕“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大学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核心话题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且在大学、企业技术转移能力、途径、模式等研究领域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微观技术转移研究分析框架,但大多数成果来自经济学和管理学,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技术转移的空间问题以及其背后凸显的国家与区域创新问题的成果非常少见。

《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演化研究》一书基于城市这一空间尺度,将研究对象从微观主体层面的技术创新主体抽象至城市,从结构体系、维度体系和效应体系三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技术转移研究的分析框架,在厘清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上,多维度多层次地剖析了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时空格局及其生长演化机制。综观全书,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非常值得肯定,且较有特色:

其一,研究内容上,建构了城市技术转移研究的分析框架。将研究对象从技术创新主体抽象至城市,建立了城市技术转移研究的结构体系、维度体系和效应体系,初步建构了城市技术转移研究的理论框架。另外,从技术转移的视角解析了中国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等级层次性和技术转移市场的分割性,丰富了当前创新地理学研究的视角,开拓了当前创新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其二,研究尺度上,在对中国城市技术转移体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了空间尺度上精细化发展。当前,技术转移空间研究的尺度集中于区域这一尺度,该书从城市尺度揭示了中国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体系的空间演化态势,实现了技术转移研究空间尺度的向下拓展。

其三,研究方法上,不仅注重地理学空间分析和经济学计量分析相结合,还注重大数据挖掘分析与传统资料收集分析相结合,文献计量分析与传统文献阅读相结合。基于以上研究方法,该书建构了2000—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空间数据库和2001—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空间数据库两大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构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很好的数据基础。

综述之,《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演化研究》一书选题新颖,紧扣发展前沿,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结论对指导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该书的部分研究内容已经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科研管理》与Growth and Change等国内外权威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体现了作者高水平的研究实力。该书可供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科学学等专业学者在教学和研究中使用,也可供科技政策、科技规划、城市管理、技术转移等领域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博导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

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2019年12月30日

于华东师大地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