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
一 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决定理论大多揭示了OFDI与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早期的经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如垄断优势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均认为OFDI与出口总量之间存在互相替代的关系。边际产业转移理论的内涵更为丰富,一方面,OFDI与边际产业出口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另一方面,边际产业OFDI能够促进非边际产业出口。而垂直专业化背景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垂直OFDI与母国出口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一)垄断优势论
Hymer(1960)的垄断优势论指出,市场的非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当市场不完全时,国际贸易成本上升、所获收益下降,同时,企业的垄断优势使其能够与东道国企业竞争,此时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市场。Kindleberger(1969)进一步将市场不完全细分为产品市场不完全性、要素市场不完全性和贸易壁垒。Caves(1971)指出了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资本、技术和差异化产品等。在垄断优势论的基础上,Wells(1983)和Lall(1983)分别建立了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某些小规模市场产品上具有优势,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通过改进引进的技术,培育竞争优势。总的来说,垄断优势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两种手段,贸易壁垒上升时,企业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反映了OFDI与出口规模之间的替代关系。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Vernon(1966)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可被划分为3个阶段:产品创新期、产品成熟期和产品标准化期。在产品创新期,发达国家创新出新产品,并部分出口至其他发达国家;在产品成熟期,产品生产成本下降,企业为降低生产和物流成本,开始在国外投资设厂;在产品标准化期,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为价格竞争。在产品创新期,发达国家不会对外直接投资,并存在少量出口;在产品成熟期,企业开始大规模出口,并尝试在海外投资设厂;在产品标准化期,生产大规模向要素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大量进口该类产品。随着产品生产地转移,母国由产品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OFDI与出口规模之间为替代关系。
(三)内部化理论
Buckley和Casson(1976)的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失灵和某些垄断势力会造成中间品交易成本的上升,导致中间品的市场非完全性出现,在技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中间品上表现尤为明显。此时,依靠市场交易渠道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更倾向于采用OFDI,将中间品市场内部化。内部化理论意味着,中间品贸易成本较高时,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用东道国生产替代中间品出口。
(四)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Dunning(1977)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由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共同决定,简称OLI范式。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具备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竞争优势;区位优势是指投资地在生产或销售上具有优势,包括基础设施、运输成本、制度环境等;内部化优势是指外部市场不完全使得内部化经营具有优势。企业基于是否拥有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转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国际经营方式上做出选择,可见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框架下,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是互相替代的两种经营方式。
(五)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Kojima(1978)基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特色提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应当首先发生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所谓的边际产业有三种内涵:一种是因比较优势丧失而演变为边际产业,一种是指中小企业因要素成本上升演变为边际企业,一种是指因增值能力下降而演变为边际生产环节。随着边际产业转出,生产资源流向非边际产业,非边际产业的竞争力提升。那么,在边际产业内部,OFDI与出口规模是替代关系,而在边际产业与非边际产业之间,边际产业OFDI使得国内资源流向非边际产业,促进了非边际产业出口。
(六)垂直专业化分工背景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Helpman(1984)认为垂直OFDI是为了利用跨国要素价格差异,并建立了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的两国模型,发现一国在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中间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垂直OFDI造成出口贸易增长,OFDI与贸易存在互补关系。Blonigen(2001)也认为如果OFDI是在东道国生产最终产品且不从母国进口中间品,则母国对东道国的出口减少,如果生产的最终产品需要从母国进口中间品,则母国对东道国的出口增加。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清楚地阐释了OFDI与中间品贸易的互补关系,垂直专业化分工意味着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在不同区域分布,因此垂直类型的OFDI与母国出口互补。
二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效应理论
OFDI的母国产业发展效应理论、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理论、劳动效应理论揭示了OFDI与母国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和劳动禀赋是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效应理论揭示了OFDI与出口规模和结构的关系。
(一)OFDI的母国产业发展效应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Akamatsu,1935)研究了日本的产业发展特征,发现产业发展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将该现象拓展到国际产业转移上,发达国家曾经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由于比较效益的变化,将逐渐丧失优势,向不发达国家转移,而这些产业或产品在不发达国家可以逐渐形成为比较优势,并将产品反出口到原来的发达国家。Kojima(1978)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强调国际产业转移由投资国比较优势丧失的边际产业开始向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与赤松要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类似,边际产业由投资国转向东道国之后,边际产业出口国也由投资国转为东道国。“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和“边际产业转移理论”都认为,国际产业转移将国内产业转出,腾出空间发展新兴产业,母国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随之发生变化。
(二)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理论
该理论认为,投资国利用OFDI绕过跨国公司技术封锁,充分接触东道国技术、利用其R&D资源,获得东道国的技术外溢。Kogut和Chang(1991)、Yamawaki(1993)研究了日本企业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发现日本企业在美国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R&D密集度高于日本的行业,倾向于通过OFDI获取先进技术。Neven和Siotis(1993,1996)研究了美国和日本企业对欧盟国家的OFDI,发现主要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明显的技术寻求特征。OFDI与母国技术水平的密切联系意味着OFDI能够通过提高母国技术水平推动其产业发展和出口转型。
(三)OFDI的劳动效应理论
以Feenstra和Hanson(1995)为代表的垂直专业化理论认为,OFDI将影响母国和东道国的相对要素需求和相对价格。传统的分工理论认为,国际产品内分工发生后,发达国家把低技术工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降低母国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东道国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但Feenstra和Hanson(1995)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最早建立理论分析模型,指出OFDI会同时提高两国的技术密集度,从而增加两国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最终扩大国内技术劳动与非技术劳动的工薪差距。Feenstra和Hanson(1996,1999,2003)的系列实证检验也支持了上述理论观点。劳动要素需求和回报变化将改变技术劳动与非技术劳动的长期供给,即劳动禀赋特征也因此改变,从而OFDI改变了出口贸易的要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