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阶段(2003—2012年)
(一)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阶段(2003—2008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投资者系统和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东北这一系统代表国企改革的职责,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管理职责明确,在权利统一的基础上,管资产与人相结合,是东北地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采纳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在东北地区提高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机制,提高国有经济在中国东北的控制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股份制为主要公有制的表现形式。截至2004年6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继成立了“国资委”,东北地区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也相继成立。东北国有资产“三层”政府监管机构在东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大型国有企业发展、促进东北地区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国有企业改革引入了“半睡眠”委员会制度,2006年,国务院转发了国资委起草的《关于促进东北地区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无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细分的性质如何,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我国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本文从微观角度阐述了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产业中的权益与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中的权益之间的关系。明晰产权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产权问题一直是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垄断企业)的敏感话题。因此,在此期间,中央政府提出了“抓大放小”政策。这意味着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并进一步放开市场振兴中小企业,促进东北地区国有中小企业的调整和重组。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产权改革在“扩张型”改革中还不够深入,而“扩张型”中小企业试点改革客观上推动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因此,“大”的重点是促进东北地区国有资产重组,“小”的重点是促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优化东北地区国有资产的质量。
我国的非流通股持股情况的公告显示,自2005年以来,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非流通股改革后,控股股东在公开招股公告中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而不在东北地区上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东北地区国有股的非流通股(包括东北地区的国有法人,其股份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不上市,只上市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产品,即流通股。本质上,这些股票在两个市场上交易,股票市场在原有股份制的基础上,降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价格和二级价格,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上市后,公司全面流通实现了相同的股票、相同的价格和相同的交易。
除制度和供求原因外,影响股市波动的因素还有国内外环境因素、经济政治因素、自然社会因素、历史现实因素、文化心理因素等。因此,如果不是金融危机、战争,或者股市涨跌等特殊原因造成的,则应认为国企改革现阶段的股市波动是正常的,其是企业盈利状况的重要表现之一。
经过多年努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从1998—2006年,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近一半,从23.8万家减少到11.9万家。截至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524家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重组多股东股份制企业有1331家,占52.7%。东北地区中小国有企业改革已达80%以上,其中县域企业改革力度最大,有的达到90%以上。中央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持股比例由2002年底的30%提高到2006年的64%。
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加强了治理。截至2006年底,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控股的801家上市公司中,有785家完成或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占总数的98%。在改革过程中,部分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部分企业进行了破产。截至2006年底,东北地区国有工商企业共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4251起。下岗职工分流,企业的社会功能剥离。截至2007年,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利润达到1.62万亿元,增长了近20倍。其中,中央企业利润9968.5亿元,完税8303.2亿元。同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有26家,利润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9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有30家,其中大型企业有22家(比2006年多3家)。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劳动生产率高、盈利能力强、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也日益集中在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的重要产业和重点领域,以及大型企业。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已站稳脚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引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在东北地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东北地区的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只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1%,但却占销售收入的35%,利润的45%,税收的57%。2007年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是96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6%,同一时期集体企业利润增长2%,股票系统企业利润增长1%。2006年,东北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政收入14.9万亿元,占全国500强企业的85.2%。2006年,全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49家,占比49.8%,营业收入5.09万亿元,占比66.7%。2006年,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07家,占61.4%,营业收入659万亿元,占87.4%。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还面临一些艰巨的任务,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完成。
(二)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阶段(2008—2012年)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直接影响。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国内经济的措施,包括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和10项产业振兴计划。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也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他们在发挥稳定经济作用的同时,也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重点行业和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占比和垄断资本的程度大大增加,东北国有资产在实施占略并购和重组中易受行政指令和权力干预。
2009年《财富》全球500强榜单显示,中国拥有43家公司,打破了2008年35家的纪录。2010年,《财富》杂志报道称,中国在《财富》全球500强中拥有46家公司,其中40家是国有企业。其中,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有29家,比2008年增加10家。
2005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36条),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这一轮的整合过程中,大多数民营企业扮演了“被整合者”的角色。“国进民退”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暂时现象,这不会改变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趋势。但“国进民退”绝非促进经济增长的良策,垄断国有企业也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在后危机时代,中国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内外经济的平衡,必须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各自的优势。鉴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从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