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用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本書使用的研究材料

由於曲為面向普通大衆的一種通俗文學,歷來被正統文人排斥,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故雖然有元一代創作了大量元曲,但流傳至今的衹有極少一部分。據我們統計,有作品流傳下來的元曲作家(不包括明初曲家)共有234位(見附表1),流傳下來的雜劇(不包括明初作品)有160種(見附表2)、散曲(不包括明初作品)有4289首,其中,小令3887首、套數402套。雜劇與散曲共有13276支曲子。

我們把存世的所有元曲(不包括殘曲)作為研究材料。散曲以隋樹森先生主編的《全元散曲》為底本,並補充了近年來學界的新發現。雜劇來自《元刊雜劇三十種》(以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為底本,以下簡稱元刊本)、《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古本戲曲叢刊》所收本,以下簡稱脈本)、《元曲選》(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所收仿宋排印本,簡稱《選》本)、《西厢記》(隋樹森先生對暖紅室刻即空觀整理本)。

現行的曲譜都是明以後的人編撰的,在提取韻字時,我們依據的曲譜主要有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吳梅《南北詞簡譜》、王力《漢語詩律學》的“曲譜舉例”等,另還參考了清李玉《一笠庵北詞廣正譜》、唐圭璋《元人小令格律》、王玉章《元詞斠律》等書。對於某些難以確定的韻腳,我們通過排比元曲中所有該曲牌的曲子來確定的。


[1] 見《負苞堂文選》卷之四,轉引自鄧紹基《臧懋循“筆削”元劇小議》,《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