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编
青州松林书院的历史及其现代传承
夏永军 王岩
松林书院,宋代称为“矮松园”,三元及第的名相王曾早年读书于此,至明代改称“松林书院”,1902年改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是山东官立中学堂之始,后改称山东省立第十中学(以下简称“省立十中”)、山东省立益都中学,1948年6月,中共华东局领导创办山东省立青州中学,是当时全省唯一的直属中学,1952年,改称山东省益都第一中学,为省属重点中学。1986年益都撤县改市,改称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青州一中”),为省重点中学、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在1000多年的书院教育和100余年的现代教育中,书院文化始终薪火相传,滋养了一代代松林学子和一中人。
一 东夷胜处,治学福地
古代的书院,一般选择在环境宁静、绿水近绕、景色秀丽的名山大川。书院的建造蕴含着深厚的山水人文的审美情趣,足发圣贤玄奥,以利澄心治学。松林书院位于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大地,她南眺巍巍云门山,北临潺潺阳河水,东有汤汤弥河水,西有久负盛名的瀑水涧[1],西北有历史悠久的龙兴寺[2]、范公亭,西南有闻名遐迩的驼山,山水形胜,风景秀美。松林学子陈经曾写诗赞道:“长风夜撼千虬动,巨浪时喷万壑来。”[3]明清时有松柏数百株,古木参天,郁郁森森,长风吹过,有万马奔腾、巨浪喷壑之势,煞是壮观。嘉靖《青州府志》载“青州有八景,而书院松涛居其一”。[4]在古老的青州府,此处可谓士子治学的绝佳福地。
松林书院幽居百年名校——青州一中院内,占地3000多平方米,其格局为我国古代标准的以南北为中轴、左右作对称式的配列建筑。大门坐北面南,石砌台阶,配左右耳房;二门为垂花门。大门至二门间长方形院内,有十字交叉甬道,东、西院墙各开小拱门,西门外建有数排书斋,东门外原建有文昌阁、四照亭、十三贤祠和乡贤祠。二门以里,为南北二进大院,前院正房是前讲堂,后院正房为后讲堂。前、后讲堂前均筑条石砌边的青砖铺面台墀,均配建带有前廊的东西厢房。后讲堂西山墙外筑有“王沂公读书台”,与东厢房之间有连山游廊,藏历代碑碣。大门南有牌坊一座,名曰“育人坊”,正面书“敬道崇德”,背面书“知行合一”,共同构成了松林书院文化的精髓。
二 史韵悠悠,上溯千年
松林书院是古青州的教育圣地,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当时称为矮松园。园因奇诡二松而得名[5],且胜地中早有一处书塾,王曾青少年时就读于此,后状元及第,官至宰相,政绩卓著,封沂国公,时人遂于园中筑读书台以志纪念。
元明之际,佛教兴起,此处一度成为佛刹。明成化二年李昂始知青州,一日偶造城西南隅,见矮松园面山为屏,清致可爱,于是奏请将府治仪门之西的“名宦祠”移建于此。“名宦祠”祀有宋朝十三位有惠政的青州知州,故又称“十三贤祠”,并建“思齐”“仰止”二斋和“藏修”“游息”二轩,“延四方有学行者居之,以为师。檄属邑子弟知乡方而愤孤陋者,教育于兹……其门曰松林书院”[6]。时在成化五年(1469),松林书院正式创立。
万历八年(1580),阁臣张居正废天下书院,松林书院也遭受厄运[7]。清康熙三十年(1691)书院重建[8],此后的200多年,办学一度达于鼎盛。1901年,清廷一纸诏书,废科举,兴学堂。1902年,松林书院改设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9],校舍校院由松林书院向北、向西、向东扩建,书院成为“校中之校”。直至“文化大革命”,半个多世纪内,作为各个时期校长办公室、主任及处室办公室、会议室的讲堂厢房不断有所修葺。1977年后教育复苏,教职工增多,松林书院一度成为教职工办公和居住之所。著名古典园林建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于1986年到此考察,他感慨地说:“全国幸存下来的书院为数不多,松林书院是其中保存完好的一处。要好好保护,谁毁掉它,谁就是千古罪人!”后来在省、市各级政府的关注之下,相关部门对松林书院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原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题写的“松林书院”匾额,悬挂于书院大门之上;原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题写的“校史展览馆”匾额,悬挂在后讲堂门楣之上。后讲堂与东厢房之间有连山游廊,藏历代碑碣。而四书斋、文昌阁、四照亭、十三贤祠、乡贤祠等位于院墙以外,在早年校舍扩建中已拆除,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从宋真宗咸平五年即1002年王曾中状元起,至2014年,松林书院历经沧桑,其历史至少有1012年。
三 书院教育,功能齐备
(一)书院的教育管理
1.管理机构精简化
相较于府学、县学,书院冗员较少。书院的主持人称为山长或院长,一般由著名学者担任。松林书院较为知名的山长,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杨峒[10],被称为一代“通儒”;再如安邱进士严锡绥[11],学问渊博,德高望重,深受学生爱戴。松林书院最后一任山长——法小山[12],是光绪《益都县图志》的总编,他所编县志纲举目张,史料翔实,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受到现代方志学家的高度评价。
山长之下,有“教习”掌管教学,有“首事”分管行政、财务诸项。职事人员称“书办”或“书吏”,经办文书,造其经费清册、生徒名册,散发课卷、膏火等。生徒中有首领,称为“斋长”,一般由山长从生徒中择优充任,其职责是协助山长、教习等工作,劝善规过,倡率诸生学习。
2.管理章程制度化
书院建立各项章程,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书院所定制度要求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学程》《条规》《训规》《训约》与《德业簿》《日课簿》《日记册》等规章制度,相互配套,形成制度网络。另外,松林书院还有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对于品学兼优者予以一定奖励。生员类考课成绩分为超等、特等、一等三个等第,童生类考课成绩分为上取、中取、次取三个等第,每等内再划分名次,按等第给予膏火奖,这在书院碑刻[13]中有很详细的记载(图1)。
图1 松林书院受业童张钦课卷,评定为“第上取第二名”,并“奖银二钱”
(二)书院的教学[14]
1.书院教育,在于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德行即道德修养
书院自创办之日起,便制定学规,首先指出为学方向、学习目的是道德修养,通过进德修身,逐渐成就理想人格。松林书院一开办,即立“十三贤”为表率,启迪诸生“仰止”并“思齐”。
2.要求学习者立志,立定方向勤奋学习
书院的最大特点是体现出知识追求与价值观统一的精神,既然道的信仰必须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那么求道与求学就是统一的。因而,勤奋学习便能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3.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主要包括《易》《诗》《书》《春秋》以及《论语》《孟子》《四书集注》《孝经》,某些时代,还涉及律历、算术、天文、地理,甚至道德性命之说,教学内容与科举考试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颁发新诏,各级考试“一律废除八股文,改为策论文”,教学内容相应调整。
4.书院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
自学既与共同讲习相结合,又与院师的指导相结合。诸生自学,书院建立《日记册》,记录、考查诸生每天课业的情况;《日课簿》或称《考问册》,每日将用过功夫登记入簿,沿用至中学堂时期;《德业簿》,记录、考查诸生的学业成绩和品行修养情况。
5.书院的授课形式
主要是“升堂讲说”,即集体授课,导师召集生徒,进行集体讲解,师生可当堂质疑答辩;另有“分班回讲”,每月规定时日讲书,生童环听。
6.师生关系融洽
硕儒院师往往以其人格力量影响、感化诸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品学承传,成为我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在书院教育中尤为明显。
7.考课制度化
书院统一印制课卷,年初的开学考试,谓之“开课”;生童经甄别录取后,官府主持,岁试官课八次,曰“大课”;每“大课”后随之“小课”,为山长主持的考试。月课以外每年又有四次“季课”。
(三)书院的祭祀
书院除去教育教学外,还有祭祀功能。松林书院祭祀对象个性化。松林书院创立后,除去祭祀至圣先师孔子外,还设有名贤祠和乡贤祠。名贤祠亦称“十三贤祠”,祭祀北宋寇准、王曾、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曹玮、庞籍、程琳、李迪、吴奎、赵抃、张方平、刘挚13位有惠政的青州知州;乡贤祠祭祀房玄龄、刘珝、冯裕、石茂华、邢玠、赵秉忠、冯溥等异地为官、颇有成就的青州知名人士。书院祭祀同宗教祭祀不同,它注重对生徒的教育功能。名儒、诗人陈梦鹤曾回忆说:“予自童子时辄闻吾青有名宦、乡贤二祠,心窃慕之。稍长,为诸生,习举子业于松林书院,二祠巍立院中,因见所谓名宦者有若人焉,为乡贤者有若人焉,乃历指而究之……”[15]作为一笔很好的教育资源,二祠时刻教育松林学子以名宦乡贤为榜样,刻苦攻读,建功立业。
(四)书院的藏书
书院诞生之初就与修书、藏书紧密相连。在松林书院东边,原建有四书斋,有数量可观的藏书,种类多为经籍。藏书来源,一是朝廷赐书。早在北宋时期,宋仁宗就曾御赐矮松园四书五经一批,并诏示各州以青州为榜样,大办儒学。二是官府购置捐赠、社会贤达及书院肄业生徒捐赠。王曾任青州知州期间,捐薪助学,兴办学校,并且把家中所藏大量书籍捐献给自己就读的矮松园。[16]三是书院山长、院师、生徒所著书籍或校勘的书籍。四是书院自行刊刻的书籍等。青州一中图书馆藏书院珍藏有一定数量的清代书院书籍、课卷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四 书院名人,群星璀璨
松林书院自创建之日起便以名宦乡贤为榜样,对学子进行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传播儒家文化,培养精英人才。下面简要介绍部分书院名人如下:
北宋矮松园:三元宰相王沂公
王曾,字孝先,北宋青州郑母人,少年时就读于矮松园,参加科举,在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中,取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连中三元,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五个荣膺“三元”者,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被人誉为“三元”宰相,这在中国历代状元中极为罕见。
王曾品性端厚,为政清廉,忧国爱民,敢于直谏。他公正无私地推荐人才,范仲淹、包拯等人皆经他提拔。欧阳修说他“为人方正持重,最为贤相”[17],著名学者石介说他“人不能及,人不可及”。京剧包公戏中那位善良智慧的王丞相的原型就是王曾。
他非常重视教育,担任青州知州时,不但把自己的藏书都捐给了学校,还划拨30顷土地,捐资盖了120间房子,从全国聘请著名学者授课讲学。宋仁宗下诏昭示全国各州要以青州为榜样,大力兴办州学。王曾61岁病逝,为表彰他的政绩和操守,宋仁宗亲自为他撰写了“旌贤碑”的碑额,后又把他的乡里改名为“旌贤乡”[18](即原青州市郑母镇)。
王曾不仅官做得好,而且博学多才。他书画俱佳,尤工诗赋,代表作《矮松园赋并序》《有物混成赋》《有教无类赋》都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明清松林书院:群星璀璨著华章
黄卿 字时庸,号海亭,益都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浙江右参政,再迁江西,晋左布政使。平生嗜学,老而弥笃,虽隆冬盛暑,不费览阅。嘉靖年间回乡省亲,参与青州海岱诗社活动。著有《编苕集》《编苕诗话》《闲抄漫记》《拟珠集》等。
刘澄甫 字子静,号山泉,青州朱良人,大学士刘珝之孙,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广西道监察御史、两淮巡盐兼治理河道、宣府大同巡按御史、山西左参议等职。他办事干练,为官清正,不畏权奸。后因得罪宦官中贵,被谗言陷害,被迫致仕。返乡后曾在松林书院讲学,居青州城南云门山东麓花林疃,建“山泉精舍”,赋诗作画,以文会友,与冯裕、陈经等联手创办海岱诗社。后冯裕三子冯惟敏也从师于刘澄甫,习举子业,并于1537年中举,后来成为著名的散曲大师,被称作明朝北曲第一人。
杨应奎 益都东关人,回族。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南阳府知府。值岁荒,设法赈济,活数万人;主编《临洮府志》《南阳府志》。长子杨铭,万历初荐太学生,任襄垣训守。
陈经 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在朝谠直敢言,尤恶奸党。性方介,为官30年,门无私谒。卒之日,囊橐萧然。其子陈梦鹤,嘉靖二十六年(1547)与异母弟梦草同科进士,为一代名儒。
赵执信 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博山人,清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24岁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27岁因被忌才罢职,回乡后曾在松林书院讲学。康熙五十一年五月(1712),赵执信于松林书院撰“黄崑圃政绩碑”,赞扬了山东督学黄崑圃先生(名叔琳)重视教育、兴复书院、加强人才培养的重大贡献。
徐士林 字式儒,号雨峰,文登人,进士,曾为皇子皇孙授课,乾隆皇帝也在其学生之中。官至江苏巡抚。30多年宦海生涯,亲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敢于直言,立身端方,为官清廉,堪为师表。去世后,乾隆帝下旨将其画像请进“贤良祠”,与开国元勋和辅佐重臣同等待遇,他是清朝任巡抚职务之人死后进“贤良祠”的第一人。
李元直 本名李元真,字象山,号愚村,高密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为四川道监察御史。雍正八年(1730),奉命巡视台湾,次年告老还乡,家居20余年而卒。与御史李慎修因有直声而并称“山东二李”。清世宗评价他“不爱财”“人才太难得”。
马长淑 字汉荀,安邱人,雍正八年庚戌(1730)以第三甲中进士。初授保定知县,官至直隶磁州知州。70岁辞官回籍,家居诵读不辍,一时俊彦多出其门。曾编纂《渠风集略》七卷,收入《四库全书》。
董思恭 字桂川,号雨亭,寿光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康熙六十年(1721)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湖南粮储道。治理追求实效,所至皆有令名。工诗,著有《晦庵文稿》等。
杨峒 字书岩,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他博闻强识,精心研究古学,博览群书,一时被人们举荐为“通儒”。教人学习,必先解释古文,加以注解。县人从前没有读《说文》《尔雅》的,有自杨峒始。青州知府汝阳人李照、武功人张玉树,先后降低身份与之结交,并延请杨峒做松林书院山长。著有《毛诗古音律服》《考古录》等。
李文藻 字素伯,号南涧,曾就读于松林书院,师从山长严锡绥,1758年,严先生病卒于松林书院,弟子李文藻写文表达对严先生的崇敬和悼念之情[19]。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官至桂林府同知,藏书家、金石学大家、目录学家。金石学著作有《益都金石考》等,诗作有《岭南诗集》。其余著述还有《南涧文集》等数十种。此外,他编纂了大量的地方志,其中的《历城县志》和《诸城县志》被列为全国名志。
据考证,松林书院招生范围不仅仅是青州府所辖的11个县(益都、博山、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邱、诸城),还包括文登、高密、日照、栖霞等县,可见松林书院在山东省的名气是很大的,从而吸引了全省各地的优秀生源。经查清代举人和进士的数据,康熙五十年(1711),山东省考取举人46名,而松林书院培养的就有6名[20];康熙五十一年(1712),山东省考中进士12名,松林书院培养的就有2名[21];康熙五十二年(1713),山东省考中进士7名,松林书院培养了2名[22]。由此可见,松林书院在康熙、乾隆年间办学盛况之大,培养人才之众,在整个山东省是名列前茅的。
可以说,松林书院在明朝正德、嘉靖及隆庆年间办学达到了一个高峰,而清朝“康乾盛世”时松林书院的办学又达到一个高峰。
五 书院文化,遗泽如新
图2 1932年,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为山东省立第十中学(今青州一中)题写校训“勤朴公勇”,1937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为山东省立第十中学(今青州一中)十级毕业生《同学录》题词“敬业乐群”
明代诗人杨琅在描写松林书院时写道,“庙貌宗先哲,巍巍列缙绅”,“至今千载下,遗泽尚如新”。[23]1000多年来,书院文化的精髓深沉积淀,书院所成就的一代又一代的先贤名宦、硕师大儒,留给后世学子的遗泽是巨大的,书院文化带给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书院教育强调“敬道崇德”,历来把对道德的追求作为首要使命。从松林书院十三贤祠对十三贤的祭祀,到对房玄龄、刘珝、赵秉忠、冯溥等乡贤的尊崇和对陈经、陈梦鹤、徐士林、赵执信、李文藻等书院名人的敬重,无一不体现了书院文化对“敬道崇德”的要求。
1932年和1937年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和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先生分别为山东省立第十中学题写“勤朴公勇”“敬业乐群”,共同组成了青州一中的校训(图2)。与书院文化相一致,校训精神突出的是学子的德行观。书院文化和校训精神一脉相承,直接影响了代代松林学子投身革命,不畏艰险,前赴后继,用鲜血生命,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在漫漫革命征途上,不论是处在极端白色恐怖下,还是面对入侵者及帮凶带血的刺刀,深受书院文化和校训精神熏染的青州府官立中学堂、省立十中的革命师生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沿,抛头颅、洒热血,毁家纾难、浴血奋战,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写下了不朽华章(图3)。
图3 1934年5月30日,冯玉祥将军在松林书院作抗日演讲
图4 1918年夏,王尽美从省立十中考入山东省立第一省立十中师范学校
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图4),曾在十中读书,后多次来校宣传革命,指导成立青州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昌潍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李殿龙,青州第一名共青团员,早期的共产党员,曾任中共南京特委书记,领导革命,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王翔千,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同王尽美、邓恩铭等一起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又秘密组织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以省立十中教员身份发展党员扩大革命力量;著名诗人臧克家的族叔、革命烈士臧亦蘧,“五四”时期的进步诗人、革命战士;革命烈士赵文秀,青州早期共产党员之一,“青州平民学会”的发起者,曾任共青团南京地委委员,在同军阀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刘子久,曾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劳动部副部长;刘顺元,曾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中纪委副书记……这一批批令人高山仰止的革命家、英烈前辈,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反抗压迫、争取独立、追求解放的革命赞歌,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书院教育强调知行合一。目标在于培养人才,“教诲之于兹书院,皆能有所成就”,“莅政如沂公者”[24],期冀出庙堂所重的栋梁之材,重视以王曾、寇准、范仲淹诸先贤名宦的榜样力量来感化诸生,使其见贤思齐。自书院肇始至今日之青州一中,这方圣土成为四方英才汇聚之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十数万学子,可谓俊采星驰,人才辈出:有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著作等身的文学巨擘,驰骋商海的企业巨子,熠熠生辉的演艺明星,学术精湛的专业精英。
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学家、两度出任山东大学校长的赵太侔,曾任国务院秘书长、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的金明,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唐璞博士,革命家、原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冯毅之,数学家刘书琴,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美育心理学创始人刘兆吉,将军书法家彭飞,剧作家胡可,国际著名藏学家、语言学家于道泉……他们都是书院文化和校训精神熏染出的松林学子的杰出代表。
书院这方圣土,名师灼灼,照亮莘莘学子前进的路。院师硕儒执着地传道授业解惑,在学识传承过程中,诲人不倦,同时以自己的言行和高尚的师德为学生们解除人生疑惑,春风化雨,润泽人生。严锡绥、赵执信等都是明清时期松林书院的名师;文脉绵延,到青州府官立中学堂时期,省立十中时期直至今天的青州一中更是大师辈出。
包天笑,青州府官立中学堂第二任监督,著名报人、鸳鸯蝴蝶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大家;国学大师顾随,20世纪20年代曾任教于省立十中,后成长为中国著名的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周汝昌、叶嘉莹等皆其弟子;罗竹风,省立十中国文教员,1948年被中共华东局任命为山东省立青州中学校长,因服从组织安排而南下,未就职,他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宗教学家,出版家,辞书编纂家,杂文家;于明信,省立十中第五任校长,同盟会会员,民初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朱骏声,省立十中第八任校长,总理校务近十年,发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精神,在任期间,学生毕业会考成绩列全省之首,校誉远扬……他们都是德艺双馨、令人景仰的师长丰碑。
书院教育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以“人师”自律,学生以“醇儒”自策;弟子视师长如父兄,师长视学生如子弟,同学互相切磋,互学互助,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和谐共进。这些书院教育之特点对于当前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书院治学强调勤奋严谨,要求以自学为主,生徒是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体,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这种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成为书院教育非常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对于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松林遗风,世代传承。书院文化自宋代矮松园肇始,经明代松林书院一脉承传,再到山东省最早的国办中学“青州府官立中学堂”,直到今天的青州一中,虽历经千年沧桑,始终薪火相传,已成为今天青州一中教育观和管理法的源头活水,是青州一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学校依托百年办学传统,汲取书院文化营养,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以“育才兴邦,服务天下”为办学宗旨,确立了“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坚持“以质量立校,以创新立教,以素质立人”的办学思想,树立“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工作理念,践行“精心施教,科学管理,周到服务”的工作要求,落实“爱、严、精、细、实、快、恒、先、拓、和”的十字管理方略,以育人为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古老的书院教育已渐行渐远,但书院文化的精髓早已深深融进了每一位松林学子的血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青州一中将继续秉持“传承书院文化,发展现代教育”的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并传承书院文化,努力打造青州一中独特的文化品牌,把青州一中打造成书院文化浓郁的全国特色名校。
(原载《云梦学刊》2014年第3期)
[1] 瀑水涧,又称石子涧,在今青州市区王府游乐园附近,为南阳河支流,原有一瀑布,明清时著名景点,今不存。光绪《益都县图志》第129页:“瀑水涧,即石子涧,在府城西南。”《水经注·淄水篇》:“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北流注井,井际广固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河,北流入阳水。”
[2] 龙兴寺:故址在南阳城内西北隅,今青州市博物馆南邻,非今驼山下新建之龙兴寺。1996年,在此出土大批窖藏佛教石刻造像。
[3] 嘉靖《青州府志》(据天一阁藏本点校),第209页。《国朝郡人尚书陈经松涛诗》:昔人曾筑读书台,台畔苍松次第栽。芸阁密围青玉幄,牙笺深护翠云隈。长风夜撼千虬动,巨浪时喷万壑来。雨露尚须滋养力,庙堂今重栋梁材。
[4] 嘉靖《青州府志》(据天一阁藏本点校),第254页。“松林书院,宋王文正公读书处,名矮松园,今为名宦乡贤二祠。青州有八景,而书院松涛居其一。宦游者多瞻谒赏憩于此,挥洒满目,因并记之。”
[5] 嘉靖《青州府志》(据天一阁藏本点校),第210页。《宋郡人中书门下平章事沂国公王曾赋》:“齐城西南隅矮松园,自昔之闲馆,此邦之胜概。二松对植,卑枝四出。高不倍寻,周且百尺。轮囷偃亚,观者骇目。盖莫知其年祀,亦靡记夫本源,真造化奇诡之绝品也。”
[6] 嘉靖《青州府志》(据天一阁藏本点校),第280页。《祭酒陈鉴〈记〉》曰:“成化丙戌,仁和李侯文举来为守。府旧有祠,祀宋诸贤之有惠爱于青民者,后祠废,祔其主于土神之祠。祠既庳隘,位亦贬损,非所以崇贤报德,侯心歉焉。既而,得隙地,高亢明爽,为浮屠所据。因撤其像,迸其徒,尽易旧规,一由新观。迁主其中,仍塑诸公之像,衣冠皆如宋制,匾其楣曰:‘名贤祠’。前为两斋,左曰‘思齐’,右曰‘仰止’,以为致斋之所。缭以周垣,而门其中。垣之外复为二轩,左曰‘藏修’,右曰‘游息’。延四方有学行者居之,以为师。檄属邑子弟知乡方而愤孤陋者,教育于兹,馆谷于兹。复垣其外,而统题其门曰‘松林书院’”。
[7] 光绪《益都县图志》,第153页:“万历八年,阁臣张居正废天下书院,伐其树,后易之以柏。”
[8] 陈斌如:《重建松林书院碑记》:康熙二十八年陈斌如奉命观察青州,见松林书院、十三贤祠“仅一荒土丘耳,满目荆棘”,“欲思重置,苦力之不赡。适入省言诸藩长尔锡卫公,公跃然出俸羡倡之,余倾赀佐之,又诸僚属各闻风捐餐钱”,“动工于辛未之二月”(康熙三十年二月),“落成于壬申之四月”(康熙三十一年四月)。
[9] 《光绪朝东华录》卷169。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清廷下《兴学诏》:“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松林书院改设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翌年改称青州府公立中学堂。《教育年鉴》丙编记:“青州府松林书院改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是为山东官立中学堂之始。”
[10] 杨峒,字书岩,应奎族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益都县图志》第792页:“博极群书而不骋其辨,参稽众说而不纷其心,一时推为通儒”,“知府汝阳李照、武功张玉树,先后折节订交,且延主松林书院。十应礼部试,不第。嘉庆九年,卒,年五十七。”
[11] 严锡绥:据清代名士李文藻《南涧文集》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至二十三年(1758),松林书院山长为前安邱知县浙江余杭人严锡绥,主讲期间,肄业附课于书院的“举贡生童”多达80余人。1758年,严先生病卒于松林书院,当时,在院生徒“各服吊,服加麻”,十日后,受知于严先生的举贡生童、远近僚宾上百人会哭灵前,“靡有不恸”,一时被传为尊师佳话。弟子李文藻写下《严先生诔》一文表达对严先生的崇敬和悼念之情。
[12] 法小山:字伟堂,胶州人,松林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也是书院改制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后的第一任监督。光绪十三年(1887)主讲旌贤书院,约于光绪十九年(1893)任松林书院山长。主讲旌贤书院时,知县张承燮始谋增修《益都县志》,被委为总编。历十余年编写而成的《益都县图志》,纲举目张,翔实详尽,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受到现代方志学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从中体现出先生治学严谨,运以精心。光绪三十年(1904)冬,先生应济南师范学堂教习之聘,离开青州。
[13] 《特授青州府正堂加三级纪录七次李札》碑。碑文为府捐库银存益和当店生息用作书院月课加奖经费的条例,颁十一县。其中有云门书院(咸丰《重修青州府志》叙述“松林书院”沿革时曰:“今匾其门曰云门书院非明云门书院地也。”晚清,试院“专为学使按试之所”,云门书院未建新校址,迁入松林书院)月课奖励经费开支陈述,是为研究书院重要资料。碑高106厘米,宽206厘米,藏松林书院碑刻游廊。
[14] “书院的教学”部分内容参考《中国古代书院》(任继愈主编)一书和《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9月)《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作者李贞涛、解辉)一文。
[15] 嘉靖《青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82页。《郡人副使陈梦鹤记》一文。
[16] 王法颜编著《潍坊简史》,第76页,《宰相状元王曾》第101页亦有记载。
[17] 光绪《益都县图志》,第674页。
[18] 光绪《益都县图志》,第675页。皇祐中,仁宗为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后又改其乡曰“旌贤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始。
[19] 李文藻《严先生诔》:“沂公书屋,号曰松林,皋比教授,每难其人。前观察使,知师实深,谋于太守,赍质相迎。师以道尊,负笈者众。鹿洞鹅湖,后先辉映。”“藻前一日,问师于床,执师之手,聆言琅琅,谁期信宿,溘然帝乡。於虖哀哉!巨篾东流,云门南峙,山水茫茫,非师故里,以师之好德,而竟至此,於虖哀哉!”
[20] 据《山东通志》卷94~99《学校志》统计,其中,松林书院培养的为徐士林、马长淑、刘轶政、王瀛、林仲懿、李元直共6名举人,名载《松林书院记》碑。
[21] 据《山东通志》卷94~99《学校志》统计,其中,松林书院培养的为刘轶政、王瀛2名进士,名载《松林书院记》碑。
[22] 据《山东通志》卷94~99《学校志》统计,其中,松林书院培养的为徐士林、李元直2名进士,名载《松林书院记》碑。
[23] 嘉靖《青州府志》(据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点校本),第254页。《提学佥事莆田杨琅诗》:“庙貌宗先哲,巍巍列缙绅。青齐联出守,黄阁总名臣。勋业昭前史,义刑肃后人。至今千载下,遗泽尚如新。”
[24] 见松林书院收藏赵执信《黄崑圃政绩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