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矛盾动力说还是斗争动力说[1]
长时期以来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认为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真正原因和动力,而矛盾的统一性,则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只承认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发展不仅是对立面的斗争,而且也是对立面的统一。只有统一,没有斗争,运动是不可能的。但是只有斗争,而无统一,运动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应该说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都是事物发展运动的根本原因和固有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93页)
为什么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都是推动事物发展前进的根本因素呢?这是因为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本来就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两种基本因素和属性,它们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运动,就是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互相作用引起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410页)这里,恩格斯把接近、收缩,也就是吸引、统一,与分离、膨胀,也就是排斥、斗争,都看成是运动的基本形式。他并没有只把分离、膨胀(排斥、斗争)说成是运动的基本形式,而把接近、收缩(吸引、同一)不看作运动的基本形式。因为分离、膨胀(排斥、斗争)是一种离心的向外倾向力,而接近、收缩(吸引、统一)则是一种向心的内向倾向力。你不能说分离、膨胀(排斥、斗争)的向外倾向力,是运动的基本形式,而接近、收缩(吸引、同一)的向内倾向力,就不是运动的基本形式。可见主张事物发展运动的根本原因,只是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的观点,则不承认矛盾的统一性也是事物发展运动中的根本原因。这种认识上的偏见,显然是和恩格斯的论述相违背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当前我国哲学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同志也感到只承认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过于偏激,因而作了某些“修正”。表现在,他们在强调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大前提下,也在某种意义上,不否认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且解释说,矛盾的斗争性是“主要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次要的”。似乎他们已经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理论立场。但是只要细致地观察他们的观点和分析他们行文中的要旨,就会发现,他们所谓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的“主次”关系,完全是一些不实之词。因为他们所承认的矛盾统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只是在“条件”与“舞台”的意义上承认的。在这些人看来,如果说矛盾的斗争性是个演员的话,矛盾的统一性则不过是个舞台,是仅供演员登台演出的条件。这就把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变成了外在的非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他们的眼里,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真正的“主人”,而矛盾的统一性只不过是个“婢女”。他们只知道矛盾的斗争性是“万物之父”,却不懂得矛盾的统一性是“万物之母”的道理。把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动力说原理片面化、绝对化了。
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中,我们必须首先肯定的是,它们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性关系;其次是它们之间基本上对等的地位;另外,才是在它们之间的对等地位的前提下,去区分它们的差异和主次关系。为此,我们必须反对所谓“演员”和“舞台”之间关系的“外在论”和“偶然论”;当然也要反对完全等同的“均衡论”。
马克思主义矛盾动力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矛盾构成。而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则是事物发展运动的两个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的方面和固有属性。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发展运动的终极原因。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基本上对等的内在对立同一关系。
研究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就会发现,矛盾的斗争性是更为主要的搏动力。这正如在二和一、异和同之间,非要指出哪个是重点时,我们就得选定二和异是重点一样。因为第一,二和异是绝对的,一和同是相对的。这个道理充分体现在莱布尼茨的一句著名格言中,他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说,单一、纯一、等同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同和一,都是相对而言的。第二,从二和一的重要性来看,二和差别也是首要的,因为没有对立和二,联系和同一就失去了对象和前提。所谓的联系和统一就是建立在二和多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二和多而言的。因为单一、纯一的东西是谈不上联系和统一的,它不能自身跟自身联系。所谓“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是首要的条件。因为“相反”,才能“相成”,如果没有对立,那还联系什么呢?第三,没有二和差别,就不会产生运动和生命。因为纯一、等同的东西总是枯燥的僵死的。当然,联系和同一也是必须的。若是在二和差别中,没有了联系和同一,二就是孤立的机械的两个单一,实际上还是个一。所以事情就是这样的有趣和奥妙,世界既是二又是一,它不能只是二,或只是一,而必须是二和一的有机的对立同一。论必要,二者都必要,都不可缺少。说主次,二为主,一为次。因为纯一、单一、等同的东西不仅是不存在的,而且也是不会单独发挥作用,产生运动和生命的。谁能设想,运动会离开对立双方的互相作用而发生呢?又谁能设想,单一、纯一的东西能够长期的存在下去呢?难道人类能够只有男人而无女人的存在吗?生物能够只有雄性而无雌性的存在吗?显然不可能。因此我们说,二和异是更深刻更生动的因素。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之间的两种基本属性,如果说斗争性、排斥性是二、分、异的象征,那么同一性、吸引性就是一、合、同的象征。因为矛盾的统一性倾向为一,倾向为合。而矛盾的斗争性、排斥性则倾向为二,倾向为分。所以从更深刻更彻底的眼光看,矛盾的斗争性应该是更主要更根本的方面。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就是把斗争性当做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他说:“排斥与吸引两者,首先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诸一的实在性,后者是诸一建立起来的观念性,吸引用这种方式与排斥发生关系,因为它以排斥为前提。排斥为吸引供给物质材料。假如没有诸一,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吸引了。”(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178页)这里,我们透过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神秘性面纱,不难看出,在斗争和同一、排斥和吸引之中,黑格尔更加看重的是斗争性和排斥性。他认为矛盾的排斥性是首要的因素,说如果没有差别、排斥、斗争,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一致、吸引和同一。恩格斯不仅十分称赞黑格尔的这个极为深刻和彻底的思想,认为这“是他天才的表现”,而且自己也是这样主张的。他说:“排斥通常是过程的主动一面,是较多地被供给运动或要求供给运动的一面,吸引是过程的被动一面,是形成剩余的运动并产生运动的一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416页)可见恩格斯也是把着重点放在矛盾的排斥性、斗争性上。
毛泽东历来比较注重矛盾的斗争性,他在自己的哲学著作中,在谈到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的关系时,虽然兼顾二者,但是总的倾向仍然是侧重矛盾的斗争性。列宁也是如此。他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又说:“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6~397页)列宁的前一句话讲的是两点论,他说发展运动,不仅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引起的,而且也是对立面之间的统一造成的。单独孤立地抽出一方或去掉另一方,都是不真实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客观的。列宁的后一句话说的是重点论,那就是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比较中,列宁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更主要些。
当然,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之间的主次关系,也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不是说矛盾的斗争性永远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矛盾的统一性永远起次要的非决定作用。我们只是说,从总的方面看,应当把矛盾的斗争性看得更重要些,这里丝毫也不否认矛盾的统一性能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实际上它们的主要作用和非主要作用也是互相转化的。比如自然界中的恒星分裂为星云,是矛盾的排斥性起主要作用;而星云结合为恒星,就是矛盾的吸引性起主要作用。可见,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之间的主次关系,也是互相转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那种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永远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矛盾的统一性永远起次要的非决定作用,或者反过来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永远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矛盾的斗争性永远起次要的非决定作用的观点,显然是机械的不客观的。因为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交互起主要作用的现象是普遍的,不是个别的。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一下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之间互易其位的道理,一方面是因为客观事实本来就是如此。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高一下矛盾的统一性在当前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彻底扭转一下人们老是把矛盾的斗争性看得过重,把矛盾的统一性看得过轻的习惯性偏见。
为什么有些同志只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矛盾的统一性就不是呢?这里除了有多年来林彪、“四人帮”斗争哲学的恶劣影响外,也有理论上的认识根源。如经典作家有时把斗争、对立、否定性与矛盾通用,于是人们便把这些概念当成了含意完全相同的名词,不加具体分析,从而引起了认识上的偏差。但是,更主要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人们在读书时,不够全面系统,理解原意时,不够认真致细造成的。
主张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运动唯一原因的观点,主要就是因为把矛盾的斗争性与矛盾等同起来造成的。在他们看来,斗争就是矛盾,矛盾也就等于互相排斥(斗争)。他们对矛盾作了完全片面的理解,不知道斗争(排斥)只是矛盾中的一种根本属性,而不是矛盾的全部属性。矛盾,它包含着斗争或排斥,但是它并不等于斗争或排斥,正如说矛盾中包含着同一(联系),但是矛盾并不归结为统一(联系)一样。因为矛盾除了有斗争、排斥的一面之外,还有互相依存、联系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一面,而无另一面,这在理论上叫做一点论,而不是两点论。斗争动力说之所以错误,正是由于它夸大了矛盾斗争性的根本动力作用,而抹杀了矛盾同一性的根本动力作用。它把包含在矛盾之中的一方面动力作用,当成了唯一方面的动力作用,从而造成了理论上的根本错误,这正是斗争动力说的失足之处。
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唯一动力的观点,另一个失足之处,就是他们把矛盾的斗争性和运动等同起来,把矛盾的同一性和静止等同起来。将矛盾的斗争性与运动联系起来,这是对的,但是把矛盾的斗争性与运动等同起来,那就错了。因为矛盾的斗争性虽然是事物运动的基本形式中的因素,但它只不过是事物运动基本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推动事物运动的全部因素。至于把矛盾的统一性和事物的相对静止等同起来,那也是片面的。因为矛盾的统一性和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并不是什么完全等同的关系。实际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并不归结为矛盾的斗争性,事物的稳定性也不等于是矛盾的统一性。因为无论事物运动形态的哪种形式(绝对运动的质变形态或相对静止的量变形态),都是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矛盾中的哪一方面因素单独造成的。只是当排斥大大地超过吸引或者吸引大大地超过排斥,从而造成二者之间失去控制时,事物才显示出明显的变动状态(著变、质变状态),而当排斥和吸引大致相当或者双方之间的相对平衡还未破裂时,事物就显示出缓慢的变动状态(渐变、量变状态)。
由此可见,主张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矛盾的同一性就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是片面的。主张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过程唯一动力的人,在理论上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把矛盾的统一性和事物的相对静止等同起来,把矛盾的斗争性和事物的绝对运动等同起来了。
主张斗争动力说的人,除了把斗争与运动等同起来,把统一与静止等同起来,犯有等同论的错误外,还由于他们把事物的相对静止,当成了绝对静止,把事物渐进中的量变状态,当成了真的完全静止不动。本来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道理,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在常识面前,人们又往往容易出错。把矛盾的斗争性,当成运动,把矛盾的统一性,当成静止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又出了差错。
我们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不停地运动着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向的。”所谓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就是说从实质上讲,世界上根本就不应该有“静止”二字。然而物质运动的外表形态却表现出两种形式,一种是质变状态,另一种是量变状态。质变是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之间失去平衡时的运动状态,量变是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大致相当或者还未失去平衡时的运动状态。质变状态是突然飞跃的显著变动形态,量变状态是缓慢移动的逐渐变动形态。不平衡的显著质变状态是运动,平衡的逐渐变动的量变状态也是运动。所谓的相对静止只是人们对于物质量变状态的习惯性称呼而已,它是针对明显变动的质变而言的,但它并不是说事物的量变状态是真的静止不动。斗争动力说之所以认为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动力,而矛盾的同一性就不是动力,不仅因为他们把斗争和运动等同起来,把同一和静止等同起来,而且还因为他们把斗争和运动的绝对形式(质变状态)联系在一起,把同一和运动的相对形式(量变状态)联系在一起,非但如此,而且更坏的还在于他们把运动的相对静止(量变形态)误认为是绝对静止,因而得出矛盾的统一性不是运动原因的错误论点。
[1] 本文发表于《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