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研究:于海江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矛盾的二重性[1]

多年来,人们往往把差别与斗争性,统一(同一)与同一性加以混淆,甚至完全等同起来,当成一回事。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差别不等于斗争性,统一(同一)不等于同一性。

一 区分矛盾二重性的必要性

列宁在讲到“辩证法的实质”时,曾经简要明确地指出,发展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2]。这个定义,不仅使我们认识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同时也使我们得到了一个完整准确的矛盾概念。它告诉我们:矛盾,是一个整(总)体概念。它包括差别与同一、排斥(斗争性)与吸引(同一性)这样的两个含义和两个层次。这两个含义和层次既互相接近、相互关联,但又不是划等为一的。

首先,差别与同一和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含义和范畴不同。差别与同一,是就矛盾的构造成分、组成要素而言,它指的是现实中的客观实物。从质上看,它有异、同之别;从量上讲,它有多、少之分;从数上看,又有二、一之差。而斗争性与同一性,则是指矛盾双方之中所含有的和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运动趋势或倾向。它指的是矛盾成分中所固有的属性。从差别与同一和斗争性与同一性的不同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差别与同一是矛盾的实体范畴,或矛盾的本性范畴,而斗争性和同一性则是矛盾的作用范畴,或矛盾的属性范畴。

其次,差别与同一和斗争性与同一性的有机构成和排列层次不同。差别是相对于同一而言的,斗争性则是相对于同一性而言的。差别中包含着斗争性,同一中包含着同一性,差别是斗争性的基础和承担者,同一是同一性的前提和载体。差别和同一,具有客观存在的实体性特征,而斗争性和同一性,则是指实体本身所具有的机能性。差别与同一是对矛盾实体二重性的抽象,而斗争性和同一性,则是对矛盾属性二向性的概括。

认为“差别性和斗争性是一个意思”的同志,把差别与斗争混为一谈,在解释问题遇到困难,或遭到别人诘难时,还拿出“静态”和“动态”两种含义作辩护,说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含义都应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加以考察。所谓从静态的角度来考察,就是表明矛盾双方在质上既同又异,所谓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就是表明矛盾双方在发生相互作用时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矛盾双方在质上具有共同点,是矛盾同一性的静态含义,矛盾双方互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即互相合作、互相促进,是矛盾同一性的动态含义。与此相应,矛盾斗争性也有两个含义:矛盾双方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即对立,是矛盾斗争性的静态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是矛盾斗争性的动态含义。这种界说,不但不能使差别性等同于斗争性的说法自圆其说,反倒不自觉地证明了差别和斗争性,同一和同一性不是一回事。因为二者如果真是完全一回事,为什么还作“动”“静”之分呢?但是不论说“质上具有的共同点”也好,还是说“本质的差异”也好,实际上都是承认了“矛盾双方在质上具有共同点”,指的是矛盾的同一含义,“矛盾双方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指的是矛盾的差别含义。这已经是把矛盾的差别和矛盾的同一加以确定了。至于说矛盾双方“互相合作”、“互相依赖”是矛盾同一性的动态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是矛盾斗争性的动态含义的说法,实际上也是把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含义说出了。说明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只不过是矛盾的两种运动倾向而已!矛盾的差别和同一,说的是矛盾的实体含义或实体层次,而斗争性和同一性,则是指矛盾的作用(关系)、属性含义或属性层次。它是仅就运动而言的,显然不同于矛盾的实体含义。有的人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差别与斗争性、同一与同一性加以区别,但同时又说:“差别性和斗争性是一个意思”、“同一和同一性是一回事”,这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在逻辑上也是通不过的。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矛盾实体的两种互相排斥(离心)、互相吸引(向心)的倾向和作用(属性),本来就是动态的,怎能还有什么“静态的斗争性”或“静态的同一性”呢?如果是“静态”的东西,就不配称斗争性和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和同一性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的运动性,怎么还会有“动”、“静”之分呢?如果硬要人为地制造“动”、“静”之别,那就只能造成认识上的模糊和理论上的混乱。斗争性根源于差别,同一性根源于同一,差别是斗争性的前提和物质承担者,同一是同一性的基础和实体肩负者。从科学的、严格的角度看,差别、同一,是比斗争性、同一性更深刻更重要的层次和因素。因为没有差别和同一,就没有斗争性和同一性。这正如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一样。所以斗争性和同一性没有什么“广义”和“狭义”之分,也不应该有什么“静态”和“动态”之别。说差别、同一,是斗争性、同一性的“前提”,这是对的,但是说差别与同一,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的静态含义,显然不通。

人们有时也把对立和斗争性混同,以为没有区别,其实不然。只要把对立这个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用心加以推敲,就会发现,对立、统一这样的概念,都是含义双重的概念,而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含义单性的概念。对立通常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表明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异、相反的。其二,表明质上相异、相反的两个方面是互相排斥或斗争的。统一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质的规定性上具有共同点、一致性。二是讲在质的规定性上具有共同点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互相吸引或联系的。而斗争性和同一性概念,则只是对立和统一概念中所包含的两层含义中的一个。在对立和统一中,包含着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含义,但是对立和统一,却不能和斗争性与同一性等同。这正如二中包含着一,但又大于一一样。差别与同一是矛盾的实体含义,也是矛盾的根本(本性)含义,是矛盾的第一层次。斗争性和同一性,是指矛盾的相互作用,它是矛盾的附属或派生含义,是矛盾的第二层次。矛盾的含义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实体性的矛盾,即数量和质量上的对立统一;另一方面,又是属性上的矛盾,即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矛盾。二者的关系虽然是同步的,但不是平列的,更不是等同的。

二 矛盾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上面我们已经初步地把矛盾二重性的两个层次加以区别,指出了矛盾是由实体性(本性)和作用性(属性)两个方面、两个层次、两个含义构成的。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一下矛盾二重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差别和同一,这是矛盾的实体部分。所谓差别,就是指任何事物都分为两个在本质上不同的因素或方面。这两个因素的不同,又主要表现为实体性上的相异和有别。从质上看,差别,代表着相对、相反的这种规定性,从数量上看,又代表着二或杂多。所以差别就是两个相反相对的实体规定性。而同一,则是这两个相反有别的实体规定性中所具有的一致性,共同点。它除了与差别一样具有实体性特点之外,在质上还具有相同、相成、一致的特性,在数量上又是一和单纯的表现者。差别和同一,就事物质的规定性来说,一个代表着正相反对的有别性,另一个则代表着互相拥护的共同性。就事物的数量上看,一个体现着二或杂多,另一个则反映着一和单纯。差别和同一的实体性构成,是一切矛盾的客观基础,也是一切发展和运动的真正源泉。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运动倾向,就是从矛盾的差别和同一中诞生的。

关于差别产生斗争性,斗争性来源于差别,同一产生同一性,同一性来源于同一这一点,黑格尔讲的十分肯定。他说:“排斥是多的建立”,“因为有多个的一,才有排斥本身,排斥若是有事先的建立,那就是它自己的建立。”[3]黑格尔在这里面所说的“多”或“多个的一”,实际上就是从数量的角度上说差别的。从黑格尔的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差别和斗争性的关系中,虽然二者是同步的共存的、互相联系的,但是矛盾实体性的差异,必定是产生斗争性的依据和根源。矛盾双方所以有斗争性(排斥),正是因为矛盾双方有本质上的区别和差异(即实体、本体上的区别和差异)。这种本质上的区别、差异、不同,驱使着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反对、互相推诿。排斥性、分离性、膨胀性、伸张性之所以保持着永远不衰不败的倾向性(运动性),就是由于它有一个永恒的绝对的区别点和不同点。这个区别点或差异点,正是斗争性(排斥)得以保存和维持的源泉。而这个点的本身就是实体性的差别。实体性的差别是产生斗争性的“暴发点”和“策源地”。矛盾的差别是矛盾斗争性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和制约着矛盾的斗争性。因为有差别,才能有斗争。这是必须首先确认的。关于矛盾的同一产生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来源于矛盾的同一这一点,黑格尔讲的也是明确的。他说:“吸引是一的建立”[4],“多个的一这样把自身建立为一个一,就是吸引。”[5]“吸引是一本身的建立,是实在的一的建立”。[6]黑格尔这里所说的“一”或“实在的一”,正是从数量的角度上来说同一的。从黑格尔的论断中,可以看到矛盾实体(在)上的同一,是产生吸引性的基础和前提。矛盾双方所以有吸引(同一性),就是因为矛盾双方有本质上的共同点、一致性。这个本质上的共同点、一致性,操纵着矛盾双方相互吸引、互相拥护、互相靠拢。接近性、收缩性、吸引性、同一性之所以保持着向内凝缩的倾向性,就是由于它有一个相对的共同点和一致性。这个共同点、一致性,是同一性(吸引)得以保存和维持的根据。而这个点的本身正是实体性的同一。实体性的同一是诞生吸引性的“胎盘”和“温床”。矛盾的同一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的这种决定与被决定、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也是不能混淆、不能颠倒的。

那么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对于矛盾的差别和矛盾的同一来说,是否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呢?不是。因为矛盾的斗争性对于矛盾的差别,矛盾的同一性对于矛盾的同一来说,也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了斗争性,差别本身也无法存在下去,没有了同一性,同一体也就不能维持。所以黑格尔又说:“多个的一的自为之有,由于互相排斥的中介,表现为自身的保持”,“诸一不仅有,而且由于它们的互相排斥,便保持了自身。”[7]这就是说,从数量上看是二、多,从质上看是相异的差别,是靠排斥这种关系(作用)来维持和保证的。排斥在质上连接着区别,在量上连接着间断性,在数上连接着二(多),如果没有互相排斥的这种关系相系,差别就不成其为差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相互排斥的关系,便没有二(多)和有别,也就没有了差别。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同一关系也是如此。假设没有了吸引性,那么同一体本身也是不能存在的。因为没有吸引相牵的多个的一(即差别),便不能成为一个一(即同一)。只因有着吸引的相牵收缩,才能使诸多的差别,捆绑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又可以说,没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就不会有相同和一致,也就不会有矛盾的同一。同一是矛盾在实体性上的共同和一致,同一性则是这种矛盾共同点所表现出来的向内收缩性。矛盾的共同点(同一)决定着同一性,吸引(同一性)也维持和保存着矛盾的同一。这就是矛盾的同一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

关于矛盾的差别和同一,与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之间的整体关系,黑格尔曾经作过如下的概括:“一和多的差别被规定为二者的相互关系的差别,这种相互关系又分为两种关系:排斥和吸引。”[8]在这里,可以说黑格尔已经把矛盾分为层次了:即矛盾的实体性层次和矛盾的作用(关系)性层次。他这里所说的“一和多的差别”或对立与同一的差别,实指的就是矛盾的实体层次,只不过他是从数量的角度上说的(因为实体性上的差别,表现在数上就是二或多,实体性上的同一表现在数上就是一)。而“排斥和吸引”,实指的就是矛盾的作用(关系)层次。他说,“排斥和吸引”是“一和多”或差别和同一实体间所具有的或所规定的两种“相互关系”。这是对“排斥和吸引”是矛盾的作用(关系)层次或属性层次的再清楚不过的说明。

矛盾的差别和同一,是矛盾的实体层次,也是矛盾的本性含意,它是矛盾的基础。离开了它,就没有矛盾的关系和作用。矛盾的排斥和吸引,是矛盾的作用或关系层次,它是矛盾的属性含义,是矛盾的表现状态。二者之间,一个是矛盾的本,一个是矛盾的末。一个是矛盾的体,一个是矛盾的用。一个是矛盾的质,一个是矛盾的现。矛盾实体上的差别、同一内含着并且承担着矛盾的排斥和吸引,因而规定和制约着排斥性和吸引性。同时,矛盾的排斥性和吸引性又是矛盾实体性上差别、同一的反映和表现。矛盾,如果没有排斥性和吸引性的特征,矛盾的实质(实体)就无以外露和显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论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差别和同一,与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矛盾结构层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由于斗争性和同一性产生于矛盾的差别和同一,并受制于矛盾的差别和同一,所以差别和同一这对矛盾实体层次是更深刻更重要的因素,在矛盾的结构层次中,处于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地位。

三 区分矛盾二重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

把矛盾区分为两个层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有重大意义。

首先,在理论上这是对矛盾概念认识上的深刻化、明确化,也是矛盾理论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对于这一点,可以从矛盾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加以说明。十八、十九世纪,形而上学世界观曾经把客观物质看成是孤立、静止的现存实在(实体),这是片面的。黑格尔扭转了这一局面,指出整个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发展变化的。但究竟是什么在变化?黑格尔说是“绝对精神”在变化,而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它的外化。这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指出运动也是矛盾,这是对的。但是他却没有把运动和客观物质加以区别。他在讲矛盾时,虽然也从质和量的角度上,谈到了矛盾的二重性,讲过同一和差别,也谈过排斥(斗争性)和吸引(同一性),还提到了差别产生排斥性,同一产生吸引性,指出过排斥性和吸引性是差别和同一的两种关系或相互作用,说排斥性和吸引性能够维持和保证差别和同一的存在等。这些,无疑都是极为可贵的、精彩的,是对人类理性思维大有启发的卓越见解。但是由于他从唯心主义角度谈问题,因此,差别和同一、排斥(斗争性)和吸引(同一性),在他那里就显得格外地抽象、神秘、微妙,加之他又故弄玄虚地兜圈子,所以不可能对矛盾的二重性进行既唯物又辩证地正确区分。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加以合理的唯物主义改造,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并且概括出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排斥和吸引。说“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9]。这样,恩格斯就既克服了脱离开运动讲物质实体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又克服了离开物质的实体讲运动的唯心主义发展观。这是个巨大的进步。列宁进一步强调,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并且在矛盾的斗争性(排斥)和同一性(吸引)的关系中,提出了斗争性绝对同一性相对的原理。这无疑也是个发展。这就为我们区分矛盾中的实体性(差别与同一)和它所表现的两种运动属性(排斥和吸引)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此似乎有所区分,他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矛盾诸方面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单独提出来做文章,就是证明;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际上就是从抽象具体、共性个性的角度上,来谈矛盾的差别和同一。所以我们才说毛泽东似乎区分过差别与同一和斗争性与同一性。但是这种区分看来又是不明确和不肯定的,因为他也从来没有把差别与同一和斗争性与同一性,这两个矛盾层次加以明确的划分,而是往往通行并用。到了晚年,他甚至还脱离开矛盾的实体性,随意地夸大矛盾的运动性,脱离开矛盾实体的具体差别,人为地夸大矛盾的斗争性,离开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的需要,搞无休止的阶级斗争,从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性悲剧。这是运动离开物质的实体后,在社会实践中所造成的沉痛教训。也是“运动就是一切”的“左”派幼稚病的再现。邓小平同志提出今后不再搞运动的提法,就是说不要再搞那些脱离社会实际的政治运动。这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沉痛的历史教训的,是击中要害的。

通过对经典作家关于矛盾概念论述的分析和比较,再联系毛泽东同志晚年在理论上的偏向和在社会实践中受到的严重挫折,使我们醒悟到:必须在理论上把矛盾概念层次化。必须把矛盾的运动,建立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把关系(作用)建立在矛盾实体的基础上,把属性建立在本性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必须把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建立在矛盾的差别和同一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异、同,分、合,动、静这些不同的结构层次中,恰当地认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地位和作用。而不能无端地夸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地位和作用,更不能用它来代替整个矛盾概念。

将矛盾区分为两个层次,也便于正确合理地解释列宁和毛泽东的斗争性绝对同一性相对的原理,有利于坚持斗争性为主同一性为次的重点论思想。前几年哲学界关于斗争性绝对同一性相对的讨论,总是就斗争性谈斗争性,就同一性论同一性,争来论去,老是说不清楚。但是,如果我们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放在矛盾结构的两个层次中去认识,问题就不难解决了。由于矛盾的差别和同一产生并决定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又由于矛盾的差别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是相对的,那么很清楚,斗争性自然也就是绝对的了,同一性也就是相对的了。同理,由于在矛盾的差别和同一的比较中,差别是主要的,同一是次要的(参见拙作《是矛盾动力说还是斗争动力说》[10]、《是重点论还是均衡论》[11]),所以由差别决定着的斗争性也是主要的,由同一决定着的同一性也是次要的。

脱离开客观实际谈运动,或者离开矛盾的实体性去片面地强调矛盾的运动性(排斥和吸引)而造成的历史教训不乏实例。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晚年关于统一场论研究的失败,就是证明。爱因斯坦在他的物理学研究中,可以说基本上坚持的是唯物论,但是他在晚年与哥本哈根学派的论战中,由于过分热衷于追求电磁场和引力场在数学形式上的统一,几乎完全忽视了科学实验在微观物质实在(实体)结构的研究,也就是说脱离了物质实体的基础,单纯地追求运动形式上的统一性,抽象地就运动去研究运动,因而造成了他的“统一场”论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社会活动中,离开了社会的实际需要,搞社会政治运动的事例也不少见。斯大林就犯过这类错误。他曾经脱离开苏联当时的社会客观实际,单单强调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搞了个肃反扩大化运动,造成重大的损失。后来他又脱离社会实际,片面地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作用,说苏联不存在阶级斗争,说苏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没有矛盾。结果导致思想僵化,搞得死水一潭。我国自从1957年以后,开始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片面地强调“搞运动”,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这些人所共知的历史经验教训,都是在运动脱离了物质实体基础上造成的。若是从认识上去寻找原因,几乎都是把物质实体和运动等同起来,把矛盾的实体性和矛盾的作用性等同起来,从而忘掉了物质,丢掉了矛盾的实体,因而造成了脱离客观实际,单单片面强调运动形式的结果。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把矛盾的含义层次化、明确化。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理论,才能在实践中不犯或少犯运动脱离实际的错误。


[1] 本文发表于《晋阳学刊》1985年第5期。

[2]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

[3]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6。

[4]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6。

[5]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6。

[6]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6。

[7]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6。

[8]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6。

[9]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10] 载《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11] 载《东岳论丛》198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