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2012年投资预测与“十二五”时期我国投资形势展望

(一)2011~2012年投资及其他主要国民经济经济指标预测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投资增速下降、货币供给回归常态、刺激消费政策逐步淡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GDP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5%左右;2012年,若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再发生显著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经济增速虽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GDP增长率预计达到9.2%。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名义增长率将达到22.7%,相比2010年微幅下降,但由于2011年投资品价格指数显著提高,因此,2011年投资实际增长速度将明显回落,预计为16.6%。随着刺激性财政投资政策的逐渐淡出、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房地产政策调控力度持续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延续小幅下滑的趋势,预计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1.3%和15.8%。表2-10列出的是对我国2011年和2012年投资及其他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情况。

表2-10 2010年、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投资形势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未来几年,虽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将较“十一五”有所放缓,但随着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投资结构将有所改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以下特征:

1.“十二五”期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但增速有所减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0.3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2万元,国民储蓄率高达50.8%,1978~2010年国民储蓄率年均增长4.03%。由于高额储蓄不能通过增加存货投资和净出口得以吸收和消化,唯一的出路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储蓄率长期高位运行,使得固定资产投资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导致了高投资率。

而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也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收入分配制度还有待改善等因素有关,而以上这些因素又很难在短期内解决,相关制度和政策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国民高储蓄率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很快的改变,高储蓄率在“十二五”期间还会保持下去,继续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突出及人口抚养比系数的逐渐上升,我国国民储蓄率将有所下降,从而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减缓。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重工业发展较快,所占比重也较大,而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工业,其发展依赖于较多投资;由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公共部门各领域,无论是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还是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都还有很大的缺口,需求旺盛。另外,虽然我国的投资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但我国人均资本形成较低,因此,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远远没有饱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稳步发展,但与我国工业化水平相比,城镇化明显滞后,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内需求的扩大,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未来五年,城镇化将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能有效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依然旺盛,发展空间广阔。

2.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三产业比例有所增加

近年来,虽然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起伏较大(如图2-6所示),但由于其所占比重较小,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体相对稳定,2006~2010年的三次产业投资平均结构为1.40:42.94:55.66。

但这一比值结构将在“十二五”期间有所变化。2011年初,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全面部署了水利建设工作,根据测算,“十二五”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相比“十一五”增长近两倍,年复合增速为20%;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长率为79.06%,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率,这说明我国的水利建设投资已经开始快速启动;另外,中央在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也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因此,“十二五”时期,在一系列“三农”优惠政策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的支持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将使得“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有所优化。

3.区域投资结构失衡状况有所改善

自2004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率一直持续高于东部地区,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投资结构比例为56.43:22.39:21.18;到了2010年,这一结构比例为46.65:29.53:23.82,中西部投资占比分别提高7.14个和2.64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则降低9.78个百分点。可见,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正逐渐发生着变化,东部沿海地区投资下降、中西部地区投资上升的“西快东慢”趋势已经显现。

“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仍将快于东部地区,区域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原因在于:①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而中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前期,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发展潜力较大,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②2010年9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总体布局,涉及行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七个方面,这将大大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等投资。③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意见部门分工方案》,明确提出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对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外资企业继续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加大政策开放和技术资金配套支持力度等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推动区域产业合理分工和区域良性互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居民旺盛的需求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从1992年的484.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8267.0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9.1%,远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GDP增速以及国民收入水平增速;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形成的比重从1992年的10.5%上升到2010年的20%。

近两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中央果断出台了限购、增加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房建设规模等宏观调控措施,不合理投机需求初步得到抑制。“十二五”期间,考虑到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由于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模远远满足不了居民持续高涨的住房需求,因此,未来五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5.民间投资进一步活跃

当前,我国私营企业已达750多万家,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已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80%以上,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民营企业提供了大约70%的技术创新、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民营经济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投资方面,近年来民间投资发展迅速,2003年,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民间投资份额仅为21.95%,约为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份额的1/3。但民间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自2007年6月以来,民间投资份额开始超越并一直领先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份额;2010年,民间投资份额为50.64%,而同期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份额仅为42.30%,民间投资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例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相对国有投资相比,民间投资具有机制活、效率高、潜力大、可持续性强、创新性和就业效应好等特点,是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后危机时代也亟须民间投资接力政府公共投资。

但是,民间投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诸如负担重、成本高、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专门针对民间投资发展、管理和调控方面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对于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各自的积极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最大源泉,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民间投资在未来五年也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6.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亮点

2010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方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增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因此,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投资增长的亮点。

参考文献

乔为国、潘必胜:《我国经济增长中合理投资率的确定》,《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7期。

丁雪松、韩锐:《投资效率和投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第10期。

李建伟:《投资率和消费率演变特征的国际比较》,《中国金融》2007年第8期。

刘煜辉、徐义国:《中国投资率高低之争凸显微观与宏观的背离》,《中国金融》2007年第1期。

李同宁:《中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亚太经济》2008年第2期。

吴亚平等:《中国投资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徐策等:《十二五时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中国金融》2011年第5期。

罗云毅等:《十二五投资规模展望》,《中国投资》2011年第5期。

程选、岳国强:《“十二五”政府投资调控政策若干建议》,《中国投资》2010年第3期。

苗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4期。

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申涉才:《优化投资结构是“十二五”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2011年2月16日《中国审计报》。


[1] http://www.gzxz.gov.cn/Item.aspx?id=34684.

[2] 马建堂:《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中国统计信息网,2011年1月20日。

[3] 〔美〕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第198页。

[4] 同2,第13页,“……意味着资本—产量比K/Y最终将稳定下来。实际上,就较长期限来看,资本—产量比并未表现出任何明显的向上或向下的趋势。”第33页,“1.3节提到的关于增长的特征事实之一是,资本—产量比随时间大体保持不变……尽管资本—产量比在国家间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十分大。”

[5] 中国的资本产出比取2.5。可参见粟庆雄《中国经济之快速发展与波动1980~1999年》,载汪同三主编《数量经济学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4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