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回顾了中西方口译研究经历的发展阶段、主要的研究范式、研究主题等内容。口译研究主要经历了从口译实践者的经验总结,到心理学家以口译为对象开启的认知过程研究,再到口译研究者借助其他更为成熟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工具进行的研究。至今,口译研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个研究范式。其中,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释意理论研究范式是口译界出现的第一个研究范式,其影响力持续至今,为译员培训和口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但是由于释意理论本身的不足而受到了来自更具有科学研究意识的研究者的质疑和挑战,出现了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随后还出现了翻译理论研究范式、话语互动研究范式和神经语言学研究范式。
具体到本书关注的同传研究,影响较大的包括借用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的是同传的认知加工过程,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工作记忆的概念一经提出,学者们纷纷以工作记忆和同传的关系为研究的重点,考察同传译员在各类有关记忆储存和加工的心理学任务中的表现。一方面,这些研究为明确工作记忆与同传的关系提供了实证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这些研究由于并未测量译员在口译任务中的表现而受到质疑。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工作记忆与同传的相关性不大甚至不具有相关性。
由此可知,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无法解答笔者感兴趣的问题。因此,笔者转向了与笔译研究和口译研究关系密切且历史悠久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意义和语篇等方面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事实上,语言学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如今已从传统的结构语言学转向关注语篇和意义的现代语言学。这种发展和流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口译研究的发展,使得口译研究摆脱了早期的语言对应翻译问题,更加趋向于以语篇和意义为导向的研究。有理由相信,这一趋势在未来将继续影响口译研究。基于上述讨论,笔者明确了本书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针对本书的研究目标,笔者重点回顾了翻译研究中的衔接和连贯研究。这些研究借助的理论和视角包括目的论、语篇语言学、译员知识、认知学等。除了在理论层面展开讨论以外,研究者还通过实证研究讨论衔接和连贯问题。尽管这些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本书旨在探讨在英汉同传过程中译员处理源语连词的方式和选择不同处理方式的原因,期望通过研究衔接手段之一的连词来反观译员是如何构建译语连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