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春秋左氏传治要(中)
【原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①。”
【注释】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见《诗经·大雅·荡》,意谓万事无不有其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结束。即不能善始善终。靡、无,没有。鲜,少。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犯了过错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诗经》里说:“凡事无不有其初始,但极少有能坚持至终的。”
【原文】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译文】民生在于勤劳,勤劳则生计不会困乏。
【原文】夫文,止戈为武①。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②,载櫜矢③。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④。
【注释】①夫文,止戈为武:从文字构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为“武”字。②载戢干戈:把干戈收藏起来。戢,收藏兵器。载,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③载櫜弓矢: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橐,音高,收藏弓矢、盔甲的袋子。④章:诗歌或乐曲的段落。
【译文】从文字构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就是“武”字。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周人《周颂》说:“把干戈收藏起来,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所谓武,是用来禁止暴乱、止息战争、保持太平、建立功业、安定百姓、和睦万邦、丰富资财的,所以要使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这些内容。
【原文】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①,以为己荣,何以丰财?
【注释】①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人之危为己之利,以人之乱而为己之安。机,危殆。
【译文】违背百姓意愿的事还很多,百姓如何安定呢?不施仁德而强行与诸侯争霸,又怎能和睦万邦呢?乘人之危以自利,趁人之乱以自安,并且以此为荣,又怎能丰富资财呢?
【原文】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①。”
【注释】①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即使马鞭子很长,也不能打到马腹上,否则马会跳起来摔下骑马之人。
【译文】古人有句话说:“鞭子虽长,不可打到马腹上。”
【原文】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①。
【注释】①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君主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贯彻执行君主的命令就是信。承,奉行之。
【译文】国君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奉行君主正确的命令就是信。
【原文】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①,故灭。
【注释】①由之:依其道而行。即“恃才与众”。
【译文】依仗自己有才和人多,这是亡国之道。商纣就是这样,所以灭亡。
【原文】天反时为灾,地反物①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
【注释】①地反物:地上所生之物违反物性。
【译文】上天不按四时运行就会发生灾害,大地违反万物常性就会发生妖异。国君违反德义就生出祸乱,有了祸乱就会发生天灾和地妖。
【原文】夫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①。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是无善人之谓也。
【注释】①幸民:心存侥幸的人。指希望获得不应获得的利益而又不被惩处。《管子·明法解》云:“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又《七法》篇云:“赏罚明,则民不幸。”亦指不务正业而得过且过之人。
【译文】有德行的人处于上位,国内就没有心存侥幸的人。俗话说:“如果百姓多存侥幸心理,那将是国家之不幸。”说的就是没有德行的人在上位执政呀!”
【原文】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①。君之所司也,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②,则国家从之,不可止也已③。
【注释】①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唯有礼器和爵位名号不能借给人。假,借。杨伯峻注:“器、名皆人主掌握以指挥、统治臣民之具,不能假借于人。”②政亡:政权丧失。③不可止也已:不可挽回了。止,阻止。也已,同“也矣”。
【译文】唯有礼器和名号,不能随便授予别人。这是国君所掌管的,是为政的大纲。若以此授人,就等于给人以政权。政权丧失了,国家也会跟着丧失,就无可挽回了。
【原文】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①。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②。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庞③,和同以听④,莫不尽力以从上命,此战之所由克也。
【注释】①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意谓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必备条件。详,通“祥”。和顺,和善,指事神的态度。故下文云“详以事神”。器,器用。②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道义是用来建立功利的标准和措施,以防止人们取不义之财;礼法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合于时宜;信用用来维护一切事物,使人们专于职守。③民生敦庞:人民生活丰厚富足。敦,厚。④和同以听:和睦一致而听从政令。
【译文】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必备条件。德行是用以施加恩惠的,刑罚是用来纠正邪恶的,和顺是借以事奉神灵的,道义是用以建树功利的,礼法是用以使行为顺应时势的,信用是借以保持事物的。这样才能上下和睦,应对不违义理。因此神灵降福给他,四时没有灾害。百姓生活丰足,和睦同心,听从命令,没有不尽力以服从上级命令的,这就是战争取胜的原因。
【原文】良君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译文】贤良的国君养育臣民如同自己的子女,像天一样庇护百姓,像地一样容纳百姓。百姓尊奉国君,热爱他如同热爱父母,敬慕他如同敬慕日月,尊敬他如同尊敬神灵,畏惧他如同畏惧雷霆。
【原文】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①。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②,善则赏之③,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④。
【注释】①勿使失性:勿使失去生计。《管锥编》谓生性相通。下文“弃天地之性”,“性”亦作“生”解,指天地生养万物之大德。《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②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立辅佐大臣,让卿佐辅佐他,勿让他超越常度。贰,卿佐。过度,超越常度。③善则赏之:杜预注,“赏谓宣扬”。④失则革之:放纵就加以更改。失,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革,更改。
【译文】上天养育百姓并为他们设立国君,让他来管理他们,从而不使他们失去生计。有了国君,又为其设立卿佐,让卿佐辅佐他,不使国君超越常度,有善举则宣扬之,有错误则匡正之,有灾难则救助之,无道则更改之。
【原文】在上位者,酒濯其心①,壹以待人②,轨度其信③,可明征也④,而后可以治人。
【注释】①酒濯其心:意谓使他的思想合于礼法。酒濯,《春秋左传正义》作“洒濯”。洒濯即洒濯、洗涤。②壹以待人:待人专一,言行一致。③轨度其信:使他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④可明征也:杨伯峻注:“句意谓在上位者使其诚心合于法度,必表现于行动,可征信于人。”
【译文】居于上位的人洗涤他的心地,以诚待人,前后一致,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这些都做到了,并且获得百姓的信任,然后才可以治理百姓。
【原文】夫上之所为,民之归①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②,又可禁乎?
【注释】①归:趋向,归附。②乃其所也:那是在上者诱导的结果。意谓势所必然。
【译文】居上位者的所作所为,百姓会趋向效法。居上位者所不做的事,而百姓有人做了,因此加以惩罚处分,就没有谁不敢不加以警戒。若居上位者所做的,百姓也有人做了,这乃是势所必然的,又怎能禁止得了呢?
【原文】君民者,岂以陵人?社稷是主①。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②。
【注释】①君民者,岂以陵人,社稷是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要他来凌驾于百姓头上的吗?是要他来主持国家政事的。君,用作动词,做国君。社稷是主,倒装句,主社稷。②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作为国君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俸禄吗?是要他养护国家的。口实,食禄,古以封邑的实物为禄。养,养护。
【译文】作为百姓的国君,难道只是要他来凌驾于百姓头上的吗?是要他来掌管国家的。作为国君的臣子,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俸禄?是要他养护国家的。
【原文】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译文】(为君者要)把百姓看作子女一般,见到不仁者,就惩罚他,就像老鹰、鹯鸟追赶小鸟那样迅猛不容情。
【原文】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①。赏僭,则惧及淫人②;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③。《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④。”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⑤。”惧失善也。
【注释】①赏不僭而刑不滥: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僭谓不当赏而赏,滥谓不当罚而罚。②淫人:邪恶的人。③无善人则国从之:没有贤臣,国家就会随之衰败。这是重申“无滥”之理。④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见《诗经·大雅·瞻卬》,意谓善人尽亡,国家遭殃。云,句中助词,无义。殄瘁,同义词连用,指病害。⑤故《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为逸书,意谓与其滥杀无罪的人,宁可失之于不用常法。不经,不用常法。
【译文】善于治理国家者,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赏赐过分,就怕赏及恶人;刑罚滥用,就怕伤及好人。如果不幸赏罚过当,那么宁可赏赐过分,也不可滥用刑罚。与其伤害而失掉贤人,宁可让坏人得利。没有贤人,国家就会随之衰败。《诗经》说:“贤人不在了,国家就遭祸殃。”这是由于失去贤人的缘故。所以《夏书》说:“与其错杀无辜,宁可失之于不用常法。”就是害怕失去贤人。
【原文】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①,不举则彻乐,此以知其畏刑也;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礼之大节也。有礼无败。
【注释】①不举:减膳撤乐。食不杀牲,不奏乐。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
【译文】古代治理百姓的人,乐于赏赐而畏惧用刑,体恤百姓而从不倦怠。赏赐多在春夏时节举行,用刑多在秋冬时节进行。因此将要行赏时就为此增加膳食,加膳则赐以丰盛的酒食,以此可知其乐于赏赐;将要行刑时就除去盛馔,除去盛馔就会偃息声乐,由此可知他畏惧动用刑罚的;早起晚睡,日夜亲理政务,由此可知他忧虑人民的疾苦。这三种表现,是礼制的基本纲纪。有了礼制就不会失败。
【原文】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
【译文】如果没有威胁,国君就会骄纵,骄纵就会发生混乱,发生混乱就必定会被灭亡。这就是亡国的原因。
【原文】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①。岂不遽止②,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③,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④,不如吾闻而药之。
【注释】①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我只听说忠诚善良能止息怨谤,没听说过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怨恨的。②岂不遽止:此称上句“作威以防怨”,谓用强制手段毁乡校,难道不能很快制止议论。遽,急速。杨伯峻注:“作威防止怨,怨可以急止。”杜预注:“遽,畏惧。”③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杨伯峻注:“川若大决口,其所触犯也大。”④道:同“导”,疏通。
【译文】我听说忠诚善良能止息怨谤,不曾听说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怨恨的。靠威势难道不能迅速制止怨言吗?可是那就像防堵洪水一样,一旦堤岸大决口而造成危害,伤害到的人必然很多,我将不能挽救。不如开个小的口子来疏通水流,不如让我把听到的群众的议论作为纠正施政弊病的良药。
【原文】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①,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②,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注释】①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施舍给人,可使人爱他;进退举止,可以作为人们的法度;与人交际,言行得体,可作为人们的准则。度,则同义。②动作有文,言语有章:动作举止文雅、有修养,说话有条理。
【译文】所以君子在位时能使人敬畏,施惠于人使人敬爱,进退可作为法度,与人交往可作为准则,仪容举止足以观赏,待人处事可以效法,道德品行可以学习,声音气度使人高兴,动作斯文典雅,说话条理分明。用这些来对待下属,就叫作有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