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环境管理研究的青年学者,我对农村生活垃圾及农户环保行为的关注源于对现实的思考。2012年雾霾污染在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以来,各级政府及企业、公众等多个行为主体相继开展了针对空气污染为主的环境保护,具体包括政策出台、财政支持、标准修改及多主体参与等,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开展环境保护的主战场主要是城市,地域广阔、涉及人口众多的农村环境污染却未引起政府及公众的足够重视。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剧增,生活垃圾污染形势严峻。面对严重的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缺乏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及管理体制,农户未养成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导致生活垃圾遍布田间地头、河道街道、房前屋后,无人管理,严重影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生活垃圾污染被称为“第二代”环境污染,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污染分散、难以治理,与系统性、标准化的环境管理体制具有“不对称性”。农户的生活垃圾的收集行为,作为连接垃圾产生者和管理者的纽带,也是农户能控制的唯一行为。尤其重要的是,垃圾收集行为是其他环境行为的开端和初始形态,对于培育农户环保行为、转变农户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意义重大。
基于以上背景并结合所学专业,我开始系统思考在面临生活垃圾污染时,农户的行为选择究竟是怎样的?直观的感受是没有恰当的生活垃圾处理。这一方面源于漫长农业社会的影响,随处丢弃垃圾已然成为习惯;另一方面也受限于农村公共物品缺乏,即使农户想要集中收集生活垃圾,也无处可投。这样的现实困境无疑是城乡二元环境管理体制下的必然结果。因此,从现实和理论出发,我开始系统研究农户的生活垃圾处理行为、支付意愿,并进一步总结农户环保行为特征。
本书较为系统地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问题,如其基本概念、行为动机、影响因素及行为特征等问题做出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和翔实的阐述,是国内环境经济学研究农户参与环保领域并不多见的一份研究成果。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认为农户的经济活动行为特征表现为“贫穷而有效率”,符合“理性人”假设;沿袭这一理论,结合环境公共物品特征和外部性理论,本书认为农户的环保行为具有“有限理性”特征,具体表现为有限环境意识和有限环境行为相结合。农户环境意识有限,无法意识到生活垃圾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农户环境行为有限,只愿意付出有限的时间、精力进行环境保护,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有限理性”环保特征带来的机会主义动机和“搭便车”行为策略可能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本书共8章,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首先,本书在文献综述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内外维度模型(第1~3章);其次,本书结合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第4~7章);最后,对结论进行讨论并提出对策建议(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