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机制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本书的关系

2.2.1 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定位与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资源较重点高校而言相对贫乏,如教师资源缺乏、教学设备资源及其实验设备简陋等,资源的贫乏加上办学实力较弱使得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的能力和作用上明显弱于重点部属高校。但是考虑到重点高校的稀缺性,其服务地方的范围就具有局限性。尤其是在地级及以下的城市,重点高校的数量就更少,因此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主要是当地的地方高校。这类高校更了解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与当地企业进行对接和合作时更具有便利性,逐渐成为科技创新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在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时,重点高校既不能抹杀也不能代替地方本科院校的独特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地方高校的存在更适应,也更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29)

无论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高校有多大的差距,在各自的区域创新系统中,两者所处地位都是相同的,但他们的创新系统层次却截然不同。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是知识的生产者和思想的传播者。无论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还是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地方高校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30)与其他高校一样,地方本科院校摆在首位的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传播,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加强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与企业进行针对毕业生的“订单式”培养。另外,地方高校还要承担思想传承、咨询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因此,地方高校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建立新的研究理论体系,提出新思想方法和技术体系,是为服务地方做好充分准备。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地方本科院校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居于核心地位,但是,区域创新本质上是人的活动,区域创新系统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参与人员的主动性。人才是影响区域创新至关重要的因素,谁拥有人才,谁就能掌握区域创新活动的主动权。地方高校的使命是人才培养,具体来说是专业化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主要依赖于教学和科研活动,通过教学来传授和传播知识,通过科学研究来创新和发展知识,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研究先进的科学技术。(31)人是一种载体,让其携带知识与技术的过程是在地方高校实现的,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系统所发挥的第一大作用。

2.地方本科院校的知识生产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创新储备

这一作用是在人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是产品,但又是脱离企业产品的存在,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另外,知识产品的携带方式区别于商业产品,它是通过人的内在携带实现的,人才引进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知识存量得到增加,还能使企业动态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增强。目前经济部门呈现出一种倾向,知识密集度越高越发达。对于企业而言,知识密集程度越高,其创新能力就越强。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密集所带来的创新并不是通过生产线完成的,而是有赖于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这种依赖可以把企业或员工的知识转换为创新过程,而不是流程创新。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更加全面地认识进行科研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其应用科技研究与推广的科研角色和定位,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创新方面的储备。(32)

3.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传播作用

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传播不同于知识生产,它的发生更多的是因为企业为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无暇进行技术研发或者因为设备落后有心而无力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技术传播是通过改善生产线来影响企业创新行为,这种带来生产效率提高的创新行为称为流程创新。有些企业不善于自己创新,而是偏向于从其他单位引进技术。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作用的发挥缩短了区域创新的周期,为企业和地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

4.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咨询服务的作用

这项作用针对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或者社会事业单位,地方高校充当着政府各种决策规划的智囊团角色。最近几年,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政府的课题研究工作越来越频繁,这是政府集智的一种方式。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着力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33)。意见中还特别提到,要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和完善。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深化高校智库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整合优质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建设一批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软科学研究基地。学者刘福才在文章中指出,大学智库不能被动适应社会需求,而应该更主动地研判乃至引导社会需求,在与政府、社会、市场交互联系中,充分利用其学术资源优势,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联合各种行动力量协同共治。(34)高校的知名专家已经在政府部门担当咨询顾问,政府只是地方高校提供咨询的一部分,企业同样需要地方高校的管理服务,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员工都是科技人员出身,对于科技方面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一个企业的兴衰并不是完全败于企业创新,也会败于管理不善,因此也更加需要高校提供的咨询和管理服务。

在宏观环境上,地方本科院校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校企合作平台在区域范围内普遍建立起来,产学研合作基地、科研院所大都挂靠地方高校。一方面是由于产学研基地、科研院所所需的人才在高校,避免合作过程的人员高流动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有产学研基地、科研院所所需的安静、舒适的环境,良好的环境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流畅运转提供了环境保障。

2.2.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的意义

本书将区域创新系统作为研究基础,主要考虑的是过去对于区域创新理论研究的不足,正是由于已有相关研究的不足,才恰恰体现出本书选择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的完善和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多种相关关系组成的层次复杂的系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过去大多是集中在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之中,近两年开始不断地拓展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素材以及研究领域。随着知识经济的时代的到来,在区域内的科研院所与大学成为主要知识资产,具有了更高的价值。(35)在成熟的创新区域内,科研院所与大学通过其组织结构最下层的研究中心、科研小组以及个人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活动良好的接口,在区域内发挥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

2.有助于更好地说明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于区域创新主体构成要素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关于创新主体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各主体要素间的互动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性也已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区域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主体主导地位的演化以及创新主体各个构成要素发生作用的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缺少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创新的深入研究,以及地方本科院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匹配关系的研究。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区域创新的重要主体,既要充分地融入整个区域创新系统之中,与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等其他区域创新主体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与互动;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发挥好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利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和地方服务,有利于明确地方高校的角色定位,也有利于深入探讨区域创新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有利于加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

自从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系统阐述后,各种理论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可谓“百家争鸣”。其实,单个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起来条理清晰、内涵丰富,但如果将不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时他们所涉及的理论视角、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思路、实证方法都缺乏有效统一的范式,这样的不同所导致的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繁多,我们也就不会感觉奇怪。(36)对于区域创新系统认识、理解不统一,给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实践带来诸多困惑,从更深层次来说,反映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要想走向成熟,亟须整合现有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面向学术界普遍认可以及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4.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实证研究突破宏观科技创新领域

目前国内实证研究大多是寻求这样一条研究路径:结合实际进行工作性质的描述,整体上集中于宏观层面,而没有具体到某个行业或者产品的微观科技创新情况层面构成。例如,区域地方政府科技创新体系的实证研究,或者对区域某一行业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探讨。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诸多实际问题还有待解决,对于指导区域创新系统各创新主体要素的创新行为而言,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证研究更有利于突破宏观领域的范畴,带来微观科技领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