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大国海图的千年记忆与现实梦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中国梦呼唤“海上丝路”复兴(代序)

丘树宏

2013年9、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时连续两次讲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从10月2日开始,习近平主席开启了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东南亚访问之旅。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大厦,习近平在演讲中用一个词、两首歌、三个故事作为线索,尤其是重点讲到了郑和,以期开启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接棒继续书写中国与东南亚的千年情谊。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这么集中突出地利用两条丝绸之路开辟新时代的外交,引起各界的关注和深思。果不其然,不久,中国将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合称为“一带一路”战略,成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于2012年接连创作了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大型音乐情景歌舞《海上丝路·香云纱》,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海上丝路的关注和重视,因而心里对习近平主席关于海上丝路的阐述反应很是强烈。

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无疑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大进步,而通过海洋达至的各个新大陆的发现,更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大跨越。通过这个大跨越,人类大大扩展了疆土,更大大扩展了视野;前者是有形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后者则是无形的,是从有形资源衍生出的一种崭新的文明——海洋文明。

而中国则是海洋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甚至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海洋的国家,是最早的海洋文明古国。中国是龙的国度,龙是中国最重要的图腾。水,包括江河、大海,都是龙的家乡。是龙,就注定要走向海洋。且看《山海经》,且看《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如果说这是神话,不足以说明,那就看看中国所有沿海城市在新石器时代的那些出土文物吧;如果还不能说明,那就再看看以下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称霸中原时,曾越海北上在山东半岛南部建属地琅琊,统治达数百年;公元前219年盛夏,秦始皇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从渤海出发去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海上丝绸之路由此盛大起航;公元3世纪有遍航南洋的朱应和康泰;公元4世纪有从印度只身航海归来的法显,后著书立说,传扬佛经,对中国宗教和文化影响深远;公元5世纪有远航美洲的慧深;公元7、8世纪有远航南洋和西亚的达奚通、杜环和义净等人;公元11世纪有从海路出使高丽的徐兢;公元14世纪有两次遍航亚非的汪大渊;至于15世纪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非的郑和,更是对国内外形成了巨大历史影响。此后又有鉴真和黄檗、隐元等高僧数次渡海,登陆日本,传播文化和宗教,成为中日深为敬佩的博学大师。其中,日本长崎福州寺(又名崇福寺),竟有十位闽僧从中国东渡来相继主持,影响深远。以上航海事件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规模上,都是当时世界领先的。

当然,这样罗列,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视或否定世界其他各国的海洋文明及其贡献。实际上,如果从地域上分,除了共同的海岛文明外,世界上至少有这样几大海洋文明:

一是大西洋文化。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一带。从15世纪开始,世界文明的中心由中国和伊斯兰世界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渔猎、航海、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宗教传播、移民与港口城镇建设、海洋贸易、现代科技与油气开发等,组成大西洋海洋文化的特色内容。大西洋文明特点是: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科技和文化发达,从15世纪一直到今天。现在的主流思想,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出自于大西洋文明中的思想;而现在的世界财富和思想文化以及科学中心,还是在大西洋沿岸地区,现在的学术交流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依然是在大西洋沿岸地区。

二是地中海文化。地中海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宛如水槽的海域,人们戏称它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航海发现、掠夺与海外开拓,多语种与殖民地文化、宗教、文艺复兴,多民族结构、农耕、田园与酿酒文化构成其独特之处。地中海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往来的捷径,因而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地中海就成为列强争夺的场所。18世纪初,英国曾把地中海当做自己的“内湖”。19世纪初拿破仑横行欧洲时,就曾想夺取英国对地中海的控制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中海成为交战双方海军积极活动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海军同英国的海军在地中海进行过激烈的争夺。时至今日,西方大国正在地中海进行着日趋激烈的争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美国第六舰队一直以地中海为根据地,西方一些大国的海军舰只也经常在这里游弋,加剧着紧张气氛。从舰艇数量看,今日的地中海,依然是西方军事大国军舰集结密度最大的海域。

三是太平洋文化。早期是西部的亚太文化——中国秦、汉、唐、明之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向日、韩和东南亚诸国传播。东南亚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交汇,具有周边移民所带来之多元文化(语言、文学、习俗),佛教、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交汇之特色。这里有20世纪后期兴起的亚洲四小龙海洋经济文化,以及21世纪随着中国制造业与海外贸易影响加大所兴起的,以京、沪、穗等为中心的中国文化效应。太平洋东部是亚欧移民与美洲土著文化之结合。海洋文化以渔业、牧业、航运为主,海啸、地震灾害与宗教祈福等结合,成为具有特色的南美-太平洋文化。

回顾和反思以上几大海洋文明,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渔猎、航海、宗教传播、移民、发现新大陆、贸易、人文交往等,但在西方,主要是欧洲,海洋文化却几乎是贩运人口、掠夺资源、侵略战争、殖民地的同义词。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都是靠海上争霸发家的。借助于海洋争霸,欧洲人将多少发现的新大陆掠夺成为自己民族、自己人种的“国家”,又“殖民”了世界上多少国家和地区!

而在太平洋文明中,除了日本步西方后尘,严重沾染了西方海洋强国的强盗、海霸习气外,以中国为中心的海洋文化,特别是以郑和七下西洋为代表的中华海洋文化,却完全与西方海洋文明相反,体现的是公平交易、友好往来、和平共处。600多年前,中国明成祖朱棣主政期间大张旗鼓地开展海外邦交活动,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诏令三宝太监郑和率二万七千余人,驾着最大长44丈、宽18丈的数十艘宝船出发,开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航行。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其规模之庞大、航迹之广远,前无古人,蜚声至今,成为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为世界文明与和平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试想想,在那个时代,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国际外事活动,竟然如此的平和、宁静、友好,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度,一种怎样的风格,一种怎样的胸襟!

“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信然!回想泱泱中国,每当实行海禁的时候,每当实行封闭的时候,每当无视和漠视、失去海洋的时候,就是国家最贫弱的时候,就是国家最危险的时候。而每当国家国门开放的时候,每当国家亲近海洋、重视海洋、走向海洋的时候,国家就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就走向富强。

“建设社会主义海洋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久违的抱负,伟大的理想,终于在蔚蓝浩瀚的海洋上空荡漾。海洋强国的范围,当然包括海洋意识、海洋疆土、海洋主权、海洋军事、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等,但最高、最核心的标志,应该是海洋文化。具有悠悠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和”文化,在一千多年前曾经是世界最早的海洋强国的时候,我们奉行的是“和”文化;今天,从改革开放开始,以至在今后的任何时空下,我们同样永远会奉行“和”文化。“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传统,是“海上丝路”所体现出的文化要义。这,也正是我们建设海洋强国最高、最核心的文化追求;这,也正契合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定位。而实现中国梦,复兴海上丝路也是应有之义。我们30多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可以看做是海上丝路的延续和延伸。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何通过海洋强国的建设,全面复兴海上丝路,更好地连接全球、融通世界,将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任务和美好目标。

“中国梦”呼唤海上丝绸之路的尽快复兴。

2013年8月初稿

2016年2月27日修改

(代序作者是中山市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