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连接中国的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发展简况
1993年12月,中国与日本、美国共同投资建设的第一条通向世界的大容量海底光缆——中日海底光缆系统正式开通。这个系统从上海南汇到日本宫崎,全长1 252 km,传输速率为560 Mbit/s。有两对光纤,可提供7 560条电路,相当于原中日海底电缆的15倍,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通信能力。
中国主要的国际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如表1-5所示,另外还有几条在中国香港登陆的国际海底光缆,如1990年7月开通的中国—日本—韩国海缆系统(H-J-K),1993年7月开通的亚太海缆系统(APC),1995年开通的泰国—越南—中国海缆系统(T-V-H),1997年1月开通的亚太海缆网络(APCN)等。这些系统通达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覆盖全球的高速数字光通信网络。海底光缆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使一个全球通信网络的梦想变为可能。
亚太光缆网络二号(APCN-2)2001年NEC开通时是10 Gbit/s DWDM系统,2011年将设备升级到40 Gbit/s,2014年又升级到100 Gbit/s,其光纤容量可扩大至原设计能力2.56 Tbit/s的10倍多。
跨太平洋高速海底光缆(FASTER)已于2016年6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项目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日本KDDI、谷歌等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出资建设,工程由日本NEC公司负责,采用信道速率100 Gbit/s的偏振复用/相干检测100个波长的DWDM系统,线路总长13 000 km,设计容量54.8 Tbit/s。
2016年年底报道,NEC宣布亚太直达海底光缆通信系统(APG,Asia Pacific Gateway)的全部工程建设已经完成,并已交付使用。该系统连接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全长约10 900 km,采用信道速率100 Gbit/s的偏振复用/相干检测技术DWDM系统,可以实现每秒超过54.8 Tbit/s的传输容量。该系统在新加坡与其他海底光缆系统连接,可达北美、中东、北非、南欧。APG海缆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与国外13家国际电信企业组成的联盟筹资建设。
新跨太平洋海缆系统(NCP,New Crossing-Pacific Cable System)由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联合其他国家和地区企业共同出资建设,信道速率为100 Gbit/s,设计总容量为80 Tbit/s,采用鱼骨状分支拓扑结构,系统全长13 618 km,在中国、韩国、日本、美国等地登陆,项目预计2018年正式投产。
表1-5 连接中国的主要海底光缆系统
中国在高速大容量传输设备和海底光缆中继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08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全球海事系统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该公司开发出了多款海底光缆中继器和分支器,借助全球海事系统有限公司海底光缆铺设和维护平台,2009年以来,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先后于地中海、马六甲海峡、塔斯曼海、鄂霍次克海,接连中标了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建设。2015年3月,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斩获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海底光缆系统的承建工程。2015年10月,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又击败海底光缆通信网络界的强大竞争对手,中标喀麦隆—巴西6 000 km跨大西洋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工程。
2015年12月,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烽火海洋网络设备有限公司,在广东珠海建设海洋网络产业园,目前已启动海洋网络生产基地的投资建设,计划生产海底光缆、中继器,提供海底光缆通信系统设计、工程施工、调试开通、维护增值服务。2015年8月,烽火承接了马来西亚电信MR-BTU全长170 km G.653光纤的海缆工程,将原来7×10G的老系统替换成20×100G的新系统,这是烽火海外首个海缆100G系统,2016年1月已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