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实现了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同时提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对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的总体发展路径。2015年,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分“三步走”,实现中国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要从世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摆脱依靠资源环境消耗、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低附加值和低利润空间的局面,不断提高制造业竞争力。而在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支撑薄弱,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不足,这些均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支撑不足。
正是基于此背景,本书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为研究主线,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入手,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发展与集聚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从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和供给角度,分析产业融合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实证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发展影响因素,并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从产业融合的视角,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过程,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探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模型和融合效应,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基础动力、内在动力、外在动力以及融合模式;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最后,总结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总的来看,全书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本书最重要的创新是,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产业融合是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体现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基本活动的关系性融合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辅助活动的结构性融合,并从产业融合角度提出促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这对于更好地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现意义。
本书是杨仁发博士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成果,其研究成果对指导“‘四个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说明这一研究课题具有超前意识。杨仁发博士围绕产业经济学已取得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希望以此书出版为契机,继续努力耕耘,多出好成果、标志性成果,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为推动中国产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