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信任的定义
长期以来,国外经济学家对信任的研究主要是对“trust”的研究。“trust”在第二版《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前三种解释为:“(1)对某个人、某个事物的品质和属性或某个陈述的真实性的相信或依赖;(2)对某个事物怀有的自信的期待;(3)义务、忠诚和可依赖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意及可信性的信念;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辞、承诺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期望,是交往双方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的相互信心。西方社会对信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主要存在四种取向:(1)将信任理解为对情境的反应,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2)将信任理解为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3)将信任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产物,是由人际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决定的人际态度;(4)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或伦理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结合以上研究,我国郑也夫教授对信任进行了综合性解释:“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其具体表现为对“对自然与社会的秩序性、对合作伙伴承担的义务和对某角色的技术能力”的三种期待。
Williamson(1993)和Charny(1990)等人认为,信任应该主要指非制度因素,故应该排除正式制度的影响。Yamagishi(1994)将信任定义为“认知偏差”,表现为高信任水平的人常常对其他人的仁慈行为有着过高的估计。Fukuyama(1995)将信任理解为在具有诚实和合作行为的正式共同体内,人们对共享规范的一种期望,其中共享规范是指人们之间自发形成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价值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契约合同等。信任既包括正式,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经济合作关系的形成。同时,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个群体内部成员所共有的一系列非正式的、有助于促进合作的价值观和准则。如果成员认为其他成员的行为是正当的、可信的,那么他们之间就会相互信任”。在Zak and Knack(2001)的模型中,信任是指投资者对交易对方履行承诺的信心,这种信心既可能来自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非制度因素,也可能来自正式制度的完善,是对交易对方友好合作行为的一种预期。根据Nooteboom(2002)的定义,信任包含四个要素:(1)信任方;(2)在特定的环境中相信;(3)被信任方的;(4)某种或某些行为,其中被信任方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机构或者组织。信任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的,这意味着信任是有限的。信任方可能在一些环境中信任被信任方,但是在其他环境中却不信任。Berggern(2006)将信任比作润滑剂,能够使一个组织或集体的运转更加有效,能够促进形成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进行合作的非正式规范。
在信任的定义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信任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事实上,无论是心理学、社会学还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信任,都存在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之分。前者被认为是信任,主要关注的是包括陌生人在内的一般社会大众的整体信任水平,而后者仅局限于特殊的个体或组织机构,并指向特定的情境。比如,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特殊信任,被称为金融信任。此外,Fukuyama(1995)基于信任形成的基础,认为信任可以分为“弱关系信任”和“强关系信任”。弱关系信任是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的普遍信任,而强关系信任主要是个性化信任,局限于亲戚、朋友和熟人之间。考虑到人们的信任行为本身,Nooteboom(2002)将信任区分为能力上的信任和信念上的信任。能力上的信任是指人们具有使其行为符合预期的能力,既包括客观也包括主观的能力。而信念上的信任则要求被信任方履行承诺且没有投机行为,后者被认为是无私、友好和团结的。从这个角度上看,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考察得更多的是信念上的信任。Knorringa and Van Saveren(2006)指出,WVS的问卷是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人们无法从整体上给出答案,因为这一问题比较模糊,且回答取决于人们的不同类型、性格等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