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辨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石鼓文自唐初被发现后,即受到极大关注。韩愈在《石鼓文》中称其为“至宝”,认为其价值超过当时陈列于太庙的郜鼎百倍以上。宋以后各朝代皆对石鼓文以国宝视之。清乾隆皇帝称其为“千古重器”。康有为更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

正因为石鼓有这样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宋代以来即有众多学者文士对其进行研究。但是由于石鼓经历两千多年的风化剥蚀,不少文字已经漫灭不存。据研究者们推断,石鼓文原有700多字,而今仍存于故宫博物院的石鼓仅余200多字,《马薦》鼓竟一字不存。现存字数最多的宋拓本也只有500字左右。加之文字古奥难识,相关文献资料缺乏,造成了研究中的诸多困难,产生了不少需要探究的问题。诸如:石鼓发现于何处?《作原》石何时被损为石臼?石鼓制作于何年代?其制作的用意是什么?石鼓当初依怎样的次序排列?还有石鼓文的复原(实指复原到北宋原貌)、文字考释、各鼓内容辨析等等,均为重要课题。围绕这些问题,近现代的研究论著已有300多部(篇)。其中有些问题,专家的认识已渐趋一致。但对石鼓的制作年代、排列次序、内容理解等问题,学者们的意见仍然存在较多分歧。这些分歧的存在,主要因于石鼓文字残缺等客观因素,而某些学者故意标新立异、固执己见也是一个原因。作为石鼓文发现地区的石鼓热爱者,我们在认真研读先贤、专家对石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石鼓文及其相关资料的钻研,本着求是的态度对石鼓文也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认识。本书试图向石鼓爱好者介绍石鼓文的相关知识,其中也包含了对部分问题的考辨,阐述了我们对一些尚存分歧问题的意见。共由三篇组成。

“概述篇”。主要介绍石鼓文的概况,包括发现地、保存和迁徙、留传的各种主要拓本、刻本、印本,留存字数等情况。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是根据学者们的记述和研究结论介绍的。在个别问题上,有所辨析。

“辨析篇”。包括我们对石鼓制作年代的考辨、对石鼓文字的释读、对各篇内容的解析以及对石鼓文命意和石鼓排序的研究。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重点。对石鼓文的制作年代,我们同意秦文公说。我们认为石鼓文制作地与唐初发现地是一致的,它不可能是战国时秦国的某公某王从栎阳或咸阳返回陈仓去制作的。我们吸纳了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再结合自己的认识,从石鼓文的命意、内容与秦史某一段历史的吻合性、石鼓文字在西周末的文字字体到秦小篆字体演变中所处时位、石鼓诗与《诗经》相关诗篇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辨析,进一步为石鼓诗的创作与刻石皆在秦文公时论断作了论证。

对于石鼓文字的诠释,我们基本上在诸专家的考释中择善而从。对有些字书所无之字,文字学家已有考释,但我们觉得有些还须商榷,我们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粗浅见解。如《吴人》鼓的“”字,《殹》鼓的“”、“”、“”等字,《田车》鼓的“”、“亞”等字,我们都有新解。对于石鼓文各篇内容和总体命意的理解,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认识,是否合理,亦请专家和读者们批评。

本篇附有“关于对石鼓文制作年代几种不同说法的辨析”一文,是为了让普通读者了解石鼓文制作年代断定的分歧,有利于其判断是非。

“延伸篇”。主要介绍了石鼓文的文化价值及其对书法界的影响。“受石鼓文滋养的书法家”这部分,曾收入《石鼓阁上论书法》一书,这次作了部分修改。希望对推动石鼓文书法的弘扬,能有所助益。

还有一个问题:石鼓文制作于秦文公时期(约公元前746—743年),为什么直到唐初(约公元626年前后)才发现?其间经过了1300多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内仅有南梁刘昭《续汉书·郡国志》陈仓之注中提到了石鼓山,此外竟无任何史籍提到石鼓呢?这是一个谜。是否可能石鼓文制作好后,在陈仓城陈列了一段时间后,不久即埋入地下?因无任何文献依据,无法推断。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在书中没有涉及。这里提出来,以俟硕学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