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红苕带动老百姓走上脱贫路
2015年1月,我到潼射镇北寨村进行“挂包帮”时,一排排木架上挂满了刚下线的粉条,村里老老少少一起搬运、晾晒,一旁几个小孩在院子里嘻嘻哈哈地打闹的场景,至今在脑海里记忆犹新。
“老一辈留下的,算起来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老字号了!”一社70岁老党员谢朝兴老爷子给我介绍当地手工粉条的历史。“制作粉条的工艺是很讲究的。把红苕从地里收回来后,要经过精心挑选、洗净后方可进行打磨。再经过打浆、过滤成粉,晾干、最后再制粉条、再晾干。整个过程需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遇到天气不好,就需要两个月左右了。”谢朝兴老爷子介绍说,“我们打浆用的水是泉水,全程生产靠双手,没有任何机械加工。这就是我们的粉条比市场上一般的粉条要贵的原因!”
2015年7月,我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并受射洪县地方税务局党组委派,担任潼射镇建档立卡贫困村北寨村第一书记。上任伊始,如何在产业上做文章,我首先想到的是当地极具传统的手工加工产品——手工粉条。
“红苕每斤最高市值4角钱,如果直接卖,一亩红苕最多收入1000元左右;做成粉条亩产600多斤,每斤粉条卖8元多,市值5000余元,绝对有赚头,这个产业实在做得!”老支书许怀清坦言。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红苕,在老支书看来可都是宝贝,通过简单一加工,产值立即翻了几番。“就是生产时最需要的是高强劳动力,现在家里都是些老、弱、病、残,咋办哦?”老支书满脸担忧的表情历历在目。
通过走访了解,潼射镇手工粉条加工主要集中在北寨村、玉皇堡村、马皇寺村3个村。由于山高坡陡,主产玉米、红苕。这里的红苕因淀粉含量很高,产量足,是做粉条的好原料。像老支书一样,北寨村的老百姓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粉条,因为劳动强度大,人手紧,村民们就互相帮忙,但是现在因为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全村在生产手工粉条的只有20余户了。
如何让村里的老字号产业为脱贫攻坚助力,是我到这个村后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和支部书记谢明建一道,将全村逐户走了个遍,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得到潼射镇党委政府和县地税局的高度支持。2015年9月,潼射镇党委政府出资3.6万元新建2个30平方米标准化作坊。2016年,县地税局挤出办公经费5.7万元新建1处400平方米集加工、仓储、晾晒为一体的标准化粉条加工坊。依托北寨、马黄寺、玉皇堡村67户粉农成立“射洪县潼味红苕粉条专业合作社”,引进高淀粉的红苕品种进行规模种植,将技术示范人李仕华吸收进村委班子,对老百姓进行粉条加工技术培训,确保产品质量。统一制作包装,分级次销售,打造品牌,并派出干部专门负责宣传推广。2016年全村年产粉条4万余斤,市场价值40余万元。过去两年,我个人积极向亲朋好友推荐销售就达到4000余斤,销售收入4万元以上。
2017年11月,又到一年粉条加工季。“李书记,你看我买的搅拌机和高压水枪,专门用来洗红苕,粉碎机专门用来打淀粉,这样就可以减少七八个劳力,确实比往年省事多了。”
谢朝先笑着对我说:“这是今年合作社组织粉农搞技术创新,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想出的好办法,既省劳力又省水,克服了用水难的问题,打磨后的红苕渣通过发酵制作成有机饲料又可以拿来喂猪,简直要得。就是今年我都接到2000多斤的订单,但是我家今年红苕条粉生产不到2000斤,咋办哦?”
由于粉条是纯手工制作,口感好,加上广泛宣传,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消费者争相上门收购,导致手工粉条供不应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和合作社成员一道走村串户,统一收购原材料,确保满足供应。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专合社作用,带领群众一道,精心规划,从培养农民经纪人入手,着手申请品牌注册,实施统一保护价订单收购和销售,逐步把老百姓的粉条打造成标准化的绿色产品,争取进入超市,把这个产业做大,为老百姓谋求更大的实惠。远期目标将带动2000户农户增收。
时光荏苒,三年时间转瞬即逝,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从调查了解情况、分析研究问题、帮助解决困难、提出意见建议等方面入手,把解决群众关心、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作为落脚点,关心弱势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主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全村争取和协调项目、资金700余万元,主要解决村级办公活动场所、配备村办公设备、村社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人饮工程、慰问贫困党员、孤苦儿童、困难群众、资助贫困学生、建立种养殖示范点等。潼射镇北寨村已顺利通过市县级关于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达标考核验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我也清晰地认识到脱贫攻坚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仍然在路上,我将继续和北寨村“两委”一道共同努力,带领全体村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村全面小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