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案例
案例提要
联合培养合作方:四川大学
联合培养合作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联合培养的学科领域:生物学
联合培养起始时间:2009年
联合培养工作主要创新:
创新1:以合作课题为纽带的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学术实践训练。
创新2:通过实验室轮转制度,促进了学科交叉,推动了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
案例正文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战略任务,博士研究生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人才,其培养质量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举足轻重。当前,高等院校普遍面临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学校有限教育资源之间的现实矛盾。本文结合四川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实际体会,对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型培养模式进行总结。
一、合作概述
1.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的缘因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作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单位,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教育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成熟,各类学习资源也相对丰富。学校拥有一批知名的学者和教授,他们不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在教学管理方面有着规范、健全的考试选拔与教育体系,保证了学习质量。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着力于生物、医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拥有生物学、植物保护、生态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植物学、遗传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动物学和微生物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院士1人,特聘院士两人,国家“千人计划”两人,青年千人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两人,973首席1人,国家杰出青年两人,博士生导师40人,教授(研究员)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0人。本次联合培养所涉及的植物学和动物学是四川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在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学院研究生生源充足,但科研条件、学术氛围及科研经费相对不足。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长期以来,研究所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战略新兴生物产业的形成与升级提供科学基础、技术支撑与决策依据。成都生物所现有“百人计划”入选者15人,高级科研人员140余人。现有植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药物化学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一批威望高、研究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长期承担一系列的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和省部级研究课题,科研经费充足、试验研究条件优越、科研水平较高。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生源明显不足,在本合作以前,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约30人。研究所的导师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但导师的教学经验相对匮乏。此外,研究所由于研究生招生数量少,缺乏大学特别是具有研究生院的综合性大学的完整规范的研究生管理程序,缺少大学校园人文气氛的熏陶,跨专业的交流和合作也较少。
因此,四川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之间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双方各自的优势恰恰可以互补。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培养研究生,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此外,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导师之间已有联合申请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给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提供了保障。
2.联合培养预期目标
双方有机结合,加强培养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的综合优势,全面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范围内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能独立进行创造性科研工作,能够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的科学技术人才。
此外,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双方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和论文质量,双方共同进行学科建设,依托双方的学科优势,力争建设新的国家重点学科。
3.联合培养规模
每年招收14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二、管理机制创新
1.管理组织形式与协作沟通机制
对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实施双重管理,赋予这类博士生双重学籍。被录取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录取信息将同时报送中国科学院大学招办和四川大学研究生院招办,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四川大学共同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管理。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在双方办理入学注册手续,纳入双方研究生管理系统。
双方共同成立研究生管理小组,并由四川大学配备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具体负责落实各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首先是规范管理工作,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工作流程,建立单独的联合培养学生档案,对个人档案的保存、交接,以及转投等环节有明确规定。加强过程管理,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如课程学习、实验室技能实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会、科研工作汇报、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文评阅、论文答辩,以及申请学位等有规范的管理模式,确保培养质量。此外,要重视发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共同指导、监督和审核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如对培养方案中课程计划的制定、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毕业论文的完成等,双方单位对联合培养导师组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联合指导、监督和审核的参与有明确的要求。
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单位和导师组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络、沟通渠道,建立完善有效的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联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联合培养工作的管理效率。
2.联合培养招生计划制定与分配
联合培养招生计划由教育部以专项计划形式下达至四川大学,在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计划总规模中单列,专门用于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四川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则上按1∶1的比例进行名额分配。
3.学生管理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务、学籍、后勤等日常管理,以第一主管导师所在一方为主负责管理,另外一方协助管理;档案、户口、组织关系放在第一主管导师一方保管,另外一方随时可以调阅和使用;学生在校期间的奖助学金、住宿、医疗、意外人身伤害、奖惩等事宜均由第一主管导师一方负主要责任,另外一方配合解决和处理。
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双方均享有在校生的权利,双方已有的课程、图书信息、科研设备、体育和文化设施等资源博士生均可无偿使用,双方均不再相互收取有关费用。
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均可在第一导师所在单位进行研究生奖学金的申请,第一次奖学金的等级按照录取的综合成绩排名给予,完成博士生培养阶段第二学年后,按照课程成绩、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以及科研进展等综合评分,排序后进行第二次奖学金等级评定。奖学金由高校(或科研所)和导师组共同承担。
4.指导方式与导师确定
联合培养采取“导师组集体指导,主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联合培养导师组的遴选工作在双方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公布之前完成,导师组的成员必须具有对方单位聘任的兼职博士生导师资格。符合招生要求的博士生导师根据每年合作课题的变化并结合研究方向,自行进行配对组合,然后向双方单位提交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材料,经双方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后确定其联合培养导师组的身份。有重大合作课题的导师组应有优先招生权。双方第一导师比例按照当年招生指标1∶1进行名额分配,双方单位各自遴选出与当年招生指标相当数量的学术骨干确定为第一导师,对方单位有合作课题或有拟合作领域及意向的导师确定为第二导师。其中第一导师对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全过程负主要责任,第二导师协助第一导师完成培养工作,负有指导责任。在招生之前公布导师组名单,根据考生自愿报考,以及和导师组之间的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录取考生的导师组。
5.培养方案制定
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培养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为主。联合培养导师组统筹双方资源优势,兼收双方同类学科培养方案的特色,按照“课程体系精品化、科研训练前沿化、论文质量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精心制定高起点、高标准的培养方案;按照“提倡学术自由、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结合博士生学术兴趣和学术专长制定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联合培养导师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指导并安排其进行必要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导师组严格控制联合培养博士生质量的关键环节。联合培养博士生的中期考核、论文开题及预研报告、阶段研究报告和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等环节的要求按照双方的有关规定执行。在培养过程中,导师组要发挥对博士生学术方向引领、学习方法指导、研究内容把关、科研成果评价、学习过程督促检查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切实保障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6.学位评定与授予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由四川大学负责。博士生在完成了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科研论文、社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环节之后,向导师组提出申请,导师组审查同意后,提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管理机构审核,审核意见提出后正式向四川大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论文答辩申请,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按规定程序进行资格审查、论文送审、答辩等事项,对符合学位授予各项规定的博士生授予博士学位。
7.其他
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导师组共同指导下取得的学术成果,其知识产权原则上由双方共享。发表学术论文(著作)、申请专利、申报奖项等问题可实行双署名制(第一主管导师及单位靠前)。
三、培养工作创新
1.招生
双方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以合作课题为纽带,重点关注报考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共同学科研究方向(植物学、动物学)的考生,从中选择优秀生源,根据考生的报考意愿,选择双方单位有相关科研项目支撑且研究方向有合作可能的博士生导师作为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在录取考生前,招生单位应就联合培养工作情况与考生进行充分沟通,从源头上做好联合培养工作。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合作自2009年开始至今,已经有45位学生被招收录取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随着联合培养工作的深入,双方单位的导师之间对于对方的科研工作和研究领域更加了解,有利于开展科研合作和科技创新。随着课题合作的积极开展,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联合培养博士生,而且生源质量也逐年提高,2010—2012年,每年都有硕博连读生和提前攻博生被录取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详见下表: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分院生物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生源情况统计表

2.课程设置及教学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以四川大学所开设的学位课和专业课学习为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课程为辅。毕业时学分合计应达到双方申请学位的较高要求。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导师要参与联合培养学生的课程设置: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课程中至少有一门主干课程,应为导师组两位导师共同授课;培养方案中列为必修学分的学术交流环节中,应包括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导师为联合培养的学生组织的学术讲座;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的科学研讨会,导师组成员应旁听并给予指导性意见。
为了贯彻教育部科教结合的要求,让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充分利用好合作单位优良的教学、科研和实验资源,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第一学年统一参加四川大学的课程学习、科研讨论和学术讲座,利用双方的图书馆进行文献查阅和学习。除了完成课程要求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由于研究领域涉及交叉学科和合作课题,因此还需在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的实验室分别进行实验室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训练,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基础实验技能的实习,掌握以后课题领域所必备的不同实验方法,每个实验室轮转基础训练的时间不低于一个月,轮转结束时,由导师对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要求掌握的实验技能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博士论文的选题工作。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确定论文课题后,利用双方导师的实验室资源进行科研实验。毕业时,在导师小组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这样的联合教学,使得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既在大学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又在专业的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实践,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学术实践训练
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的科学研讨会,并考勤和登记,其中本人作科研分享报告的次数不得少于两次。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报告讲座及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次数应不少于20次(其中应包括双方单位组织的学术讲座),并需按照四川大学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要求,填写详细信息和心得体会后上传至个人研究生管理系统中,待学院教务老师确认后,审核通过,才能取得相应学分。
4.论文工作
论文选题的确定,主要根据导师小组对学生的考察,结合导师组的合作课题项目或第一导师的科研项目确定适合该生的课题,由导师组的合作课题项目或第一导师的科研项目对学生的科研工作予以主要的支持,第二导师提供必要的实验室资源及技术指导。
研究生在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后,充分调研文献资料,在第一学年学习阶段之内写出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内容包括:选题的科学依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路线、预期结果等。博士生向导师小组报告并论证,同时导师小组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分,通过后方可立题。
博士研究生在第二学年阶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期间)须向导师小组作一次论文中期报告。内容包括:实验设计、论文进度、数据图标、基础理论知识及讲解、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等,由导师小组对学生的中期报告共同进行综合评审并提出改进措施。
在第三学年下半学期,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小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经导师小组修订后,按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应规定进行撰写和装订。学位论文在通过查重检测后,导师小组出具10位论文评阅专家的备选名单(论文评阅专家必须为博导或正高级职称:其中外省专家两位以上,本校专家最多两位)。由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在备选名单中随机抽选出5位专家,发放5份论文评阅意见表,进行学位论文送审。
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表返回后,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再次审核博士研究生的答辩资格,审核合格后,学位办出具“同意答辩批复”红头文件,方可进行毕业答辩。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进行毕业答辩时,双方导师均须到场,答辩委员会(主席1人,其余为答辩委员)由5位或7位正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组不能是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中博导不少于3人,至少1人为第三方单位专家。答辩委员会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专家通过,上报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审核后,方可授予研究生博士学位。
四、联合培养工作评述
1.联合培养工作各方反馈(合作各方、导师、学生的反馈)
一方面,科研院所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有高水平的指导老师,有高水平的科研条件,因而有着培育人才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高校是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主体。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为双方的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搭建了重要的战略平台,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桥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实践中,反馈良好,主要体现在:一是共同签订博士生联合培养协议,并保持沟通,随时对培养过程的问题进行修订和改进;二是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促进了双方的学科合作,共同进行了学科建设;三是互聘研究生导师,促进人力资源共享。
2.联合培养工作成效
联合培养工作,学生的受益点主要体现在:一是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兼具科研院所和综合性大学的培养背景,眼界更加宽阔,综合素质比单独培养的学生有明显提高;二是以科研合作为纽带的联合培养,使得博士研究生在有限的学习年限内涉足双方的科研领域,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能够同时利用双方的图书馆资源和学术信息资源,查阅专业文献,进行信息检索更加便捷;四是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由于同时拥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双重学籍,因此科研同时利用双方的就业信息平台,在就业选择上更加灵活和具有竞争力;五是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通过在导师组的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科研,可以积累双方导师的实验室人脉资源,为以后进入专业领域作好充分准备。
3.联合培养工作综合评述
在联合培养工作中,长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是联合培养工作的基础;加强沟通协调是联合培养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制度建设是联合培养工作良性发展的保障。
经过4年的探索和总结,联合培养的制度逐渐规范化,联合培养工作也促进了双方的科研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也有一些新的问题陆续出现,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解决。
第一,建议设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专项奖学金,对科研成果突出或者在合作课题中取得重大突破的联合培养博士生进行奖励,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第二,不同生源的培养类别认定问题:现在报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生源中,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硕博连读生和提前攻博生,但是其中一部分是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进行硕士生招生录取,并确定为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硕士研究生,在四川大学只进行学制为三年的博士生培养,所以四川大学无法认定其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培养类别,只能授予学制为三年的科学学位博士学位。这样会对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建议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这部分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学制和培养类别,以及硕士阶段的学分认定问题。
第三,放开同一学科的招生局限,鼓励跨学科合作:根据《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中关于联合培养的招生工作的规定:“双方具有相同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招生时,同一学科的限制也会限制导师组的合作及合作课题的开展。联合培养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鼓励学科合作,促进科研交流。现在科研的重大发展,都是在交叉学科中体现,并且研究方向中不同学科的有机补充,能够更加开放视野,扩宽思路。所以能否建议,放开同一学科的招生限制,鼓励具有不同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博士生导师之间进行跨学科课题合作,招收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并且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性质及未来的就业需求,自行选择导师组的两个学科其中之一,按照学科要求进行培养并申请毕业授位。
创新点描述
创新1:以合作课题为纽带的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学术实践训练。
双方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以合作课题为纽带,重点关注报考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共同学科研究方向(植物学、动物学)的考生,选择双方单位有相当科研项目支撑且研究方向有合作可能的博士生导师作为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第一主管导师和第二主管导师原则上应有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合作。联合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是以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并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创新2:通过实验室轮转制度,促进了学科交叉,推动了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
除了完成课程要求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由于研究领域涉及交叉学科和合作课题,因此还需在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的实验室分别进行实验室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训练,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基础实验技能的实习,掌握以后课题领域所必备的不同实验方法,每个实验室轮转基础训练的时间不低于一个月,轮转结束时,由导师对学生的出勤率及要求掌握的实验技能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博士论文的选题工作。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除了必须参加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的科学研讨会并作科研分享报告以外,还应参加由培养双方单位分别组织的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报告讲座及学术会议,并且参与相应次数的学术讲座,这将作为博士生培养环节中的一项硬性重要考核指标,在毕业时进行资格审查。使得博士研究生在有限的学习年限内涉足双方的科研领域,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案例撰写联系人:陈慧(主要执笔人,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许唯临(四川大学研究生院 院长)
肖智雄(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院长)
林宏辉(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常务副院长)
赵新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所长)
叶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分管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