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集锦
1.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自主性培养并加强学生科研实践训练,实现校方和合作方教师、科研等资源的共享,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搭建起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平台,以及创新科研、教育基地。
代表案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下称“PTN联合项目”),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湖南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注重招生工作创新,更多学校开始采取“申请—审核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到招生工作中,调整入学方式,优化和扩大生源结构。
代表案例:PTN联合项目,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3.注重联合培养的内涵建设,针对学科领域和专业特点,合作方共同研究,确定和开设有特色的课程模块;联合培养课程体系强调研究方法课程和国际前沿课程,并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国际视野。
代表案例:PTN联合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湖南工业大学。
4.重视培养环节的改革创新,如建立合作方之间的实验室轮转,学生科研成果的第三方评议等一系列制度,以各种形式促进学科交叉,推动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保障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质量。
代表案例:PTN联合项目,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5.以双方科研项目为基础,逐步开展深度课题合作,共建科研实体和团队;集中双方优势,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持续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双赢。
代表案例: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清华大学,河南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6.采取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方式,增强互动、合作,建立长期紧密的导师互联机制,因材施教,实现人才个性化培养。
代表案例: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河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工业大学。
7.推动学科领域的不断延伸和发展,实现多学科交叉,合作各方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学科建设。
代表案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河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8.以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代表案例: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