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传统经济学没有考虑情境因素

我们将会看到,造成浪费性竞争的,只不过是主观评价在许多领域强烈依赖于具体情境这一事实。情境会影响主观评价,这是没有争议的。有哪个明智的人在一群见多识广的人面前还会坚称情境无关紧要?比如说,他能说服人们接受在相同情境下,一辆车跑得快不快跟其他车的车速没关系吗?这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但这恰恰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最初是如何逐渐接受完全不考虑情境因素的理论的?思考这个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接下来探究情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最近几年里,我向诸多经济学家请教过这一问题。其中有一位表示,只要可以证实,相比于传统模型,情境因素可以提高对数据的拟合,那么情境的重要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认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在前面我曾指出,即使存在有力的证据表明建立在相对收入基础上的理论对数据拟合得更好,经济学家也不愿放弃基于绝对收入的储蓄理论。13

另一位经济学家则推测,许多经济学同行担心的是,如果真的将情境纳入考虑,可能意味着缺失严谨性。毕竟,让许多经济学家引以为傲的是能够将他们的理论表达为数学形式。这类阵营里的一些经济学家可能会担心,关注相对地位会使他们被误认为是社会学家。然而就像过去一些研究所证实的,将相对地位纳入考量并不会对规范化建模构成障碍。14只要经济学家们乐意,这些模型尽可以更加复杂。

还有一位经济学家觉得,经济学家们之所以不愿意考虑情境因素,根本上是因为这样做会削弱久负盛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效力。这种解释至少是适用于一些经济学家的,但是仍不充分。毕竟,在经济学家做出的政策建议中,已经涉及了许多其他形式的市场失灵。例如,即便是市场最狂热的追捧者也会毫不迟疑地承认,当控制污染的成本很高时,政府干预是富有成效的。

我能想到的最后一个可能性在我看来是最说得通的。在30多年里,我写的书始终是有关相对地位的,最常见的来自自由主义者和其他右派人士的回应是谴责我煽动阶级斗争。他们反驳相对地位的原因与反对施虐狂(政府)的原因如出一辙。但是,将相对地位纳入讨论远远不同于加强政府的施虐倾向。社会理应关注如何消除嫉妒等负面情绪,这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总有人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过于关注这一事实必定会带来不愉快。教育孩子不要嫉妒别人运气好是值得尝试的方案。不过即使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也不能消除由关注相对地位导致的挥霍性后果。这些浪费更多来自这样的事实:生活中的许多重要奖励取决于相对消费,而远不仅仅是出于嫉妒。无论如何,就像开超速罚款单并不等于认可超速驾驶一样,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税收方案并不等于认可嫉妒情绪。

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效力的担心主要在于拥有支配力量的市场主体会限制竞争。对市场持怀疑态度的自由派人士很快接受了这些担忧,并继续将竞争受限视为市场失灵的最重要原因。但是达尔文清楚地看到,完全竞争也并不总能引导个体行为增进公共利益。他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常常存在很大冲突,在这种时候,个人利益通常会胜出。

达尔文的阐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认为即使个体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来获取潜在收益,市场失灵依然存在。请回忆一下托马斯·谢林所举例子中的冰球运动员,他们在比赛时明明可以戴头盔却不戴,但对于制定要求必须戴头盔的规则,他们却大多投票支持。在这个例子中,个体拥有充足的信息,也足够理性,但是达尔文所设想的市场失灵依然会发生。尽管更小的鹿角对于整个雄鹿群体来说是更有利的,却不利于雄鹿个体。

相比之下,不完全竞争只有在个体总是不能利用可行的选择来使自己获利时,才会导致市场失灵。借用经济学家熟悉的比喻:一定还有尚未被发现的机会。我将证明,这就是市场失灵传统解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