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本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劳动计量和绩效评估

一、经典理论的劳动计量

前文分析,即使在市场经济时代,劳动的直接目的也是为了效用,因为没有效用就不可能有市场价值。

马克思也认识到价值以效用为基础,但不同性质的效用本身是难以比较的,然后,他想到了商品中包含的人类一般劳动。与效用创造相关联的是有效劳动,窝工或盲目劳动则功效甚微,有时甚至降低价值。有效劳动就是前文所述的劳功,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质上是劳功价值论。

如前所述,决定劳动量的不只是劳动时间一个变量,还与劳动速度、劳动质量相关联。比如:甲乙两位泥工同时在砌砖墙,甲每小时砌砖200块,垂直度和砂浆饱满度都高;乙每小时砌砖150块,且垂直度和砂浆饱满度不如甲。劳动一天,甲创造价值比乙大。又如,A和B两人均在三小时内写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A只是整合了报纸、网络上的一些内容,B却开动脑筋,精思巧作,富有新意,两篇文章价值大不一样。上述两个例子说明,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相同时间内不同人的劳动成果是不同的。

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难以完全分离的。我们假设劳动中脑力作用恒定功率为pk,体力作用恒定功率为pE,劳动持续时间为t,在t时段的劳动量为L。那么,劳动量与脑劳功率、体劳功率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劳动量=[脑劳功率+体劳功率]×时间

其字母式为:

劳动量是劳动者付出脑力、体力所持续时间的综合计量。式子(1)所反映的只是劳动主体方所付出的一定时间内智力和体力做的劳功,不等于劳动对象(客体)受到作用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功效。前文已谈到过,主体的输出劳功与客体变化的效果劳功两者之间尚存在一个转换率,可用η表示。这个转换率在农业生产中就是种子、土质、气候等客观因素,在工业劳动中就是工具、材质、环境等条件因素,在教科领域就是教学实验设施和政策制度等因素。而劳动价值是应当从劳动受体(对象)改变的功效来定义的。效果劳功=输出劳功×转换率。

若用L′表示效果劳功,即有字母式改为:

在现代劳动尤其在二、三产业中,劳动的环境与条件也是由人创造的,转换率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思维周密性和技术熟练程度。因此,式(2)中效率η可以理解为包含在脑力劳动功率pk之中,也就是主体输出劳功与客体效果劳功相一致。于是,式子就简化回到式(1):

L′=L=pk+pEt

现在,我们来讨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特点。

其一,体力劳动的价值创造。

体力劳动的价值创造应当与效果劳功成正相关,用W表示价值,即可表达为:

式(3)中“∝”读作“相关于”。

工人农民创造商品价值的普通劳动是在某一时间内输出一定的脑功率和体功率实现做功的。或者说,任何普通劳动都在普通思想支配下付出体能改变对象。就是最简单的扫地也要大脑指挥:必须有“扫帚按地、定向用力,帚帚相连、集中垃圾”的要领思想支配,其清洁效果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和实现。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普通劳动。没有思维就没有劳动,同样,没有肢体行动,人们的思想就无法表达和实现。

其二,脑力劳动的价值创造。

能源推动的机器日益替代了人的体力劳动和手工劳动,人的劳动方式日益智力化。脑的潜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知识和智力进一步成为劳动的主要因素。人的体力和手工能力作用差异表现得越来越微小。因而,绝大多数单位招工不考察体力,而是考察思想品德、知识素养、智力状况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就是对就业者脑力劳动功率pk要求较高,对体力劳动功率pE要求不高,即pkpE,故P k+P EP k。这样,劳功就主要取决于脑功率与时间两个变量。也即:

式(4)表明,脑力劳动者的劳功与脑功率(思维能力)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素质高、能力强的员工薪酬要高一些了。事实上也是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劳动成效明显要高。因为,人的劳动过程是思维过程,是思想成果创造的过程,高素质者的价值创造当然要大些。

人类动脑筋发明了机器,并用能源推动机器运转,既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负担,又保证了标准,加快了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现代生产中人所做的功主要是脑力之功。我们熟知能源推动的机械化生产创造出巨大价值,这些价值中大部分是人的思想成果价值的转换形式。

把经典理论的价值概念从由劳动凝结改为由劳功凝结,是一项有意义的理论进步,是理解和认识的深化。经典理论难以解释一些现实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简单地以劳动代替劳功。因为,劳动是一种行为和过程,而劳功是劳动的结果和成效,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劳动是从劳动主体方考察,劳功则侧重从劳动对象(受体)方考察。其实,经典理论的创立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马克思在“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一节中分析生产上衣的特定种类生产活动决定上衣的使用价值时说道:“从这个观点来看,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1)这里的“有用效果”已经是效果劳功的意思了。

二、劳动计量的历史发展

人类劳动目的实现的过程就是劳动成果形成的过程。若是为劳动者自己劳动,只要取得劳动成效就行。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劳动更多的是为了交换。这就必须评估,没有评估,交换就没有尺度;没有评估,就无法确定劳动报酬。所以,劳动评估是劳动报酬计量的基础和前提。

(一)农业社会劳动计量尚可以时间为尺度

在农耕文明前期是奴隶社会。土地被奴隶主占有,奴隶也属奴隶主所有。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让奴隶们吃一定的食物,以维持生命,并强迫他们满负荷或超负荷地劳动。奴隶们这种没有报酬的劳动也要接受奴隶主对他们的劳动评估。当劳动成果显著、劳动评价较高时,该奴隶可以少挨鞭子;当劳动成果不显著、劳动评价不高时,该奴隶就要受到奴隶主的惩罚。

在封建社会,大量土地集中于地主手中,多数农民少有土地或没有土地。因此,地主必须雇佣缺地农民种地。全年雇佣的叫长工,短期雇佣的叫短工。当时农业劳动均为体力劳动和手工劳动,正常劳动力的劳动能力差异较小。一般中等劳动力每天割稻一亩或插秧1.5亩,上等劳动力略高于此,体能较差者略低于此。农业劳动种类较多,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农民均能掌握。因此,其劳动量是以劳动时间计量的,报酬就是一天多少工钱,若是长工,则以年计酬。

农业时代还伴随着手工业生产。木匠、篾匠、泥水匠也是手工劳动和体力劳动,其技艺传承是以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的。并且也有比较公认的行业技术和速度标准,未达到标准者一般不出师门。劳动计量也是以时间为单位,比如,一天支付多少工资。只是技术水平较高的工匠比较受社会欢迎,技术水平较低的工匠较难找到活干。铜匠、铁匠、锡匠通常以计件工资制获得报酬,打一只铜壶、一把锄头、一只锡罐各得多少钱等。

农业时代就有教书匠受聘于私塾教导弟子读书,账房先生受聘于各类商铺或大户家中管理账务。这些知识分子都以传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谋生。其劳动特点是知识传播和简单运用,一般没有多大创造性,稍有创新即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因此,当时均与农业和手工业者一样以计时工资制获取报酬。

总之,在整个农业时代,不论农民、手工业者,还是知识分子都是以时间作为劳动计量尺度的。

(二)工业化中后期劳动价值难以用时间衡量

在工业化初期,工人以体力劳动和手工劳动为主,劳动绩效与劳动技能有直接关联,但决定劳动功量的主要因素是劳动时间。劳动价值论尚能够解释大多数经济现象。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劳动分工日益细密,劳动工种和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技术工人的个人特长和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劳动者的个体差异表现得越来越大。技艺差别导致的速度差别、质量差别愈加明显。干得好的质量高、速度快;干不好的质量差、速度慢。有的人时间充裕也干不了,技能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劳动绩效不是简单地由持续时间决定了,于是,在生产车间,就出现计件工资制。在激烈的竞争中,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和开发主要依靠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并不取决于劳动时间。创新能力强者可以较快开发出新产品,创新能力弱者时间再长也搞不出有价值的新东西。此时,在技术人员中实行级别工资制,以技术水平为依据,适当拉开档次。

在工业化中期,产品推销、市场占领成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营销活动是一种智力、情商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难以用时间尺度衡量。因此,就用业绩作为劳动的衡量尺度,通常以销售额的百分比提成作为营销员的劳动报酬。

在工业化社会中后期劳动价值论就遭遇到很大困难。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根本无法用时间衡量

首先,在企业中决策性、技术性、营销性的劳动绩效是难以用时间衡量的。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以后,工业上的一般生产能力不再缺乏,难点在于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产品开发,或称高新技术产业化。还有对人们消费需求的新调查和判断,以及适应消费需求的新产品设计。市场调查和产品设计固然需要时间,但更为重要的是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不管花多少时间都不会有大的成效。总之,项目选择、资本运作、产品创新、市场开拓、经营管理等,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企业发展和命运的脑力劳动都是无法用时间衡量的。

其次,应急性劳动的成效与时间成反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经营管理者应对市场变局采取保值增值措施的劳动不是与时间成正比,而是成反比。在应对市场变局的决策和行动中,通常是反应越慢,耗时越多,可以赢得的价值就越少,甚至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反应越快,历时越短,应对措施越得力,可以赢得的价值就越大。医生抢救病人,方案正确,速度越快,成功就越有保证;如果犹豫不决,行动迟缓,就可能耽误治疗。这些问题使劳动价值论陷入困境,难以解答。产品创新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创造性劳动,既不能用计时工资制,也不能用计件工资制。因而,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就有总经理年薪制,其年薪是董事会根据总经理的业绩和贡献确定的。职业经理人的身价是通过人才市场竞争形成的。随着“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的强化,企业之间争夺尖端人才的竞争日趋剧烈,于是,逐步出现利润分成、管理者入股等报酬形式。

再次,科研、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劳动量更难以用时间衡量,其成果价值不一定与投入的时间成正比,而主要取决于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实际能力和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体力劳动和手工劳动的逐渐减少和脑力劳动的不断增多,劳动量评估越来越困难,人们只有依靠市场和社会来做价值评估了。

三、劳动价值评估的绩效原则

当年马克思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量,不是毫无理由的,在简单劳动领域现在还在沿用。劳动是劳动主体对劳动对象的作用,是劳动把主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劳动时间既是主体支付体力和脑力所持续的时间,又是对象受到作用而改变性状的时间。故而,在马克思看来时间联系着主体和对象,用时间来表示劳动量及其价值是最恰当的。

然而,深入思考可以发现,劳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示价值”,描述的只是特殊规律,而不是普遍规律。

经受了市场经济洗礼的人们,越来越讲求实际。消费者购买商品主要看商品的性能和质量,而不大追问生产者的劳动消耗。

需求决定生产,市场评估原则决定了劳动评估原则。现代劳动评估,侧重从劳动绩效上评,而把劳动付出仅作参考,一句话,就是看成果!竞争以成败论英雄,劳动以绩效见高低,考核以业绩为根本。是产业工人就看你干活的质量和数量;是技术人员就看你创新成果和解决难题的成效;是营销人员就看你营销业绩大小;是管理人员就看你实现目标和调动下属积极性的状况。生活享受过程,劳动只看结果。

“绩效原则”不只是劳动评估的原则,同时,也是人才评估的原则。社会通常不承认一个人的潜质与能力,只承认成果和业绩,唯有成果和业绩是才华的最好证明。你说自己有才干,那就拿出成果来!这正是:满腹经纶无人识,一旦功成天下知!曾国藩说:“真才与假才有别,真才实而有成,假才虚而多败。”事实证明,“绩效原则”是一条比较可靠、可信和可行的辨才原则。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