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
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疾病的产生,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健康产业。
有了健康,自然就离不开健康产业。健康产业就是围绕人的身体功能长期保持正常状态和正常活力所服务的上下游产业。
生病了是不是马上就要看医生?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定”。一般的感冒、发烧等小问题,一般通过多喝白开水,适当锻炼,好好休息,是完全可以通过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来实现的。身边有几个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就养成了这个习惯。咳嗽得很厉害或者发烧时,他们都不吃药,也不去不看医生,过几天就好了。听说国外的小孩发烧是不用去医院打针吃药退烧的,直接放在冷水盆里泡一会就好了,这是物理降温。可能体质不一样,国内的小孩生活环境和基因与国外的小孩也不一样,可能被冷水一泡病情反而更严重,因此没有人愿意这么做。
一不舒服就看医生,养成依赖症,也是不对的,这样只会使自己的抵抗力下降。过去动则就打抗生素,也是不好的习惯,现在已被严令制止了。看医生是备选方案,比较严重,或者不能实现自我修复的疾病,就要去医院看医生,吃药,甚至要做手术,要康复训练,要吃营养品、保养品,才能恢复正常。这期间,自然就少不了与医院、医生、药品、保健品、营养品、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康复师等打交道。这些产业就是健康产业。
健康产业发展初期一般是医疗机构(医院)和制药企业为主导,逐步发展到医疗器械(主要是指一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医疗装备)。后期则会发展到数字化医疗(含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含医疗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
健康产业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人民享有健康的权利,但是高水平的健康服务需要国家财力来支撑。尽管今天我们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基础薄弱,人口众多,还不能向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免费给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健康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如果以药为主线,可以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前端是药的种植,中端是药的生产和加工,后端药进入医院则进入服务端。
健康产业如果以医院(医疗)为主线,则可以体现为服务端。无论是药还是器械、材料、配套服务,都是为病人服务,不涉及第一、第二产业。
关于健康产业的分类,国家统计局于2014年发布了《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健康产业的细分产业越来越多,新业态不断涌现,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也不断加强。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从产业链的角度补充了健康产业所涉及的第一、第二产业内容。健康产业被划分为13个大类、58个中类、92个小类。其中,第一产业包括中药材种植、养殖和采集大类中的1个中类;第二产业包括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健康用品、器材与智能设备制造,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4个大类;第三产业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事务、健康环境管理与科研技术服务,健康人才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健康促进服务,健康保障与金融服务,智慧健康技术服务,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服务8个大类。
关于在确定健康产业分类范围时遵循了什么原则的问题,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是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或最终用途是维护和改善人的健康状况,与健康直接和高度相关;二是以医疗卫生技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基础;三是产业链划定原则;四是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有关文件提出的重点任务,结合当前健康产业发展形成的新行业、新业态,比如新增加的智慧健康技术服务包括4个中类,分别是“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健康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健康技术服务、其他智慧健康技术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