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逊灭西凉
【内容提要】
《蒙逊灭西凉》叙述了李暠(hào)反叛北凉、建立西凉,其子李歆(xīn)与北凉政权争夺凉州统治权的战争,以及沮渠(jǔ qú)蒙逊攻灭西凉政权的过程。
397年,卢水胡人沮渠蒙逊联合吕光部将建康太守段业起兵反叛后凉,于399年建立北凉政权,定都张掖(yè,后迁姑臧)。400年,敦煌太守李暠在宋繇(yáo)、唐瑶等人的劝说下反叛北凉,建立西凉政权,定都敦煌(后迁酒泉)。疆域包括今甘肃西部及新疆的部分地区。401年,沮渠蒙逊杀害段业,篡位称帝,称河西王。沮渠蒙逊执政初期,曾多次进攻西凉李氏,互有胜负,积怨很深。417年,西凉公李暠病死,其子李歆嗣位。李歆没有听从其父李暠临终前的嘱咐,疏于政事,严刑峻法,大兴土木,屡征民力,多次与北凉沮渠蒙逊争战。从事中郎张显、主簿泛(fàn)称劝说李歆应采取富国强兵、与民休息的政策,可是李歆没有接受。
420年,李歆不听大臣及太后尹氏的劝阻,亲自出兵讨伐北凉。而此前北凉也已有灭李氏之心,期盼李歆来攻,有意散布要南征西秦的消息,诱使西凉前来进攻。李歆果然上当,带兵来攻。沮渠蒙逊派兵设下埋伏,在怀城大战中大败西凉军队,杀死了李歆,并乘胜西进,占领西凉都城酒泉。李歆的弟弟敦煌太守李恂听到北凉战败、其兄李歆阵亡的消息后,据守敦煌,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继续与北凉对抗。421年,沮渠蒙逊发兵二万,围攻敦煌。沮渠蒙逊在城外三面筑堤,以水灌城。李恂惊慌失措,于敦煌城失陷时自杀身亡。沮渠蒙逊占有西凉之地后,号令严明,秋毫无犯,西凉旧臣中有才能和声望的人,都被沮渠蒙逊录用和提拔。由于沮渠蒙逊安抚有方,西凉地区虽经变乱,但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十六国时期,在凉州地区多种政权并存的局面下,西凉王李歆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他未能听从父亲的嘱托和大臣们的劝说,审时度势,对内发展生产,对外搞好外交关系,而是意气用事、随心所欲,盲目、轻率地出兵,挑起战争,不但遭到失败,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而且直接导致了西凉政权的覆灭。西凉政权从建立到灭亡,只存在了短短的22年。
【原文】
晋安帝隆安四年。初,陇西李暠好文学,有令名[1]。尝与郭黁及同母弟敦煌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终当有国家,有騧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2]。”及孟敏为沙州刺史,以暠为效谷令[3]。宋繇事北凉王业,为中散常侍[4]。孟敏卒,敦煌护军冯翊郭谦、沙州治中敦煌索仙等以暠温毅有惠政,推为敦煌太守[5]。暠初难之[6]。会宋繇自张掖告归,谓暠曰:“段王无远略,终必无成[7]。兄忘郭黁之言邪?白额驹今已生矣。”暠乃从之,遣使将命于业,业因以暠为敦煌太守[8]。
【注文】
[1]李暠(hào)(351—417年):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的建立者(400—417年在位)。字玄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自称西汉名将李广之后,段业建北凉后,先后任效谷县令、敦煌太守。公元400年,李暠叛段业自立,以敦煌为都,建立西凉。405年向东晋称臣,并迁都酒泉,与北凉长期争战。李暠喜好读书,在位时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境内文风颇盛。死后,谥武昭王,庙号太祖。唐朝李氏以其为先祖,追尊兴圣皇帝。 令名:好的名声,美好的声誉。
[2]郭黁(nún):后凉重要谋士。生卒年不详。西平(今青海西宁)人,精通《老子》、《易经》,擅长卜筮,后与仆射王详反叛,失败后先后投靠乞伏乾归、姚兴,后在南逃东晋途中被杀。 敦煌:郡名。一作炖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西部置。治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属凉州刺史部。领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六县。前凉时曾改为沙州。北魏置镇。隋置瓜州,大业中改为炖煌郡。唐武德二年(619年)置瓜州,武德五年改为西沙州,贞观七年(633年)改为沙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炖煌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沙州。 宋繇(yáo):十六国时期西凉、北凉政治家。生卒年不详。字体业,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名门之后,西凉建立者李暠同母弟。自幼以孝闻名,立志重振家门,发奋读书,博涉经史。先后出仕后凉、北凉,后投奔李暠,助其建立西凉,并辅佐其子李歆,但李歆刚愎自用,终被北凉所灭。其后出仕北凉、北魏政权,名重当世,尊为清水恭公。 位极人臣:古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泛指身为重臣,官位很高。 騧(guā)马:黑嘴的黄马,也泛指浅黄色的马。 驹(jū):小马。
[3]孟敏:人名。生卒年不详。曾任后凉敦煌太守,后降北凉。 沙州:州名。①十六国前凉置,治敦煌(今甘肃敦煌西),不久废。②十六国西秦置,治乐都(今青海乐都),后移置西平(今青海西宁),不久废。③十六国北凉置,治酒泉(今甘肃酒泉),不久废。 效谷:县名。本渔泽障,西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渔泽尉崔不意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名。治今甘肃安西县西。汉、晋属敦煌郡,十六国李暠自效谷令建立西凉。西魏时为效谷郡治。北周时并入鸣沙县。在今敦煌郭家堡乡墩湾村北。见李并成《汉敦煌郡效谷县城考》,《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1期。
[4]事:侍奉。 业:即段业(?—401年),十六国时期北凉政权的建立者。京兆人,初为后凉吕光部将杜进僚属,因功任建康太守,397年,宿卫沮渠蒙逊、沮渠男成兄弟为报家仇,拥立他为使持节大都督,凉州牧,脱离后凉独立,称建康公,建立政权,定都张掖,年号神玺,史称北凉。399年,改称凉王,改年号天玺,在位五年。后在沮渠蒙逊发动兵变时,被杀。 中散常侍:官职名。此官职仅见于十六国政权中,似与常侍性质相同,以士人担任,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
[5]护军:武官名。护,督统之意。掌督统军队之职,但各朝代护军所指不尽相同:秦汉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或中尉,以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魏晋以后,设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亦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唐中叶于神策军中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以宦官充任。唐以后沿置,为仅有名号而无职事的勋官。 冯翊(píngyì):郡名。治临晋,今陕西大荔。 郭谦:北凉将领。生卒年不详。冯翊(今陕西大荔)人,曾任敦煌护军,拥立李暠为敦煌太守,西凉时任军咨祭酒。 治中:官职名。为州刺史的助理。 索仙:北凉臣僚。生卒年不详。敦煌(今甘肃敦煌)人,曾任沙州治中,拥立李暠为敦煌太守,任左长史。索姓为敦煌大族。 温毅:温文而有毅力。 惠政:仁政,德政。 太守:官职名,又称郡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边地置郡,其长官称守,尊称为太守。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每郡置郡守,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刘启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行政长官。隋初,废州存郡,以刺史为郡长官。
[6]难(nán):以动用法,以……为难。
[7]会:副词,恰好,正好。 张掖:郡名。原为匈奴昆邪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东部置。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治觻得县(今甘肃张掖甘州区西北),属凉州刺史部。领十县: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甘肃永登以西、高台以东,以及内蒙古额济纳旗。其后辖境渐小。 告归:旧时官吏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 远略:深远的谋略。
[8]将命:请求任命。
【译文】
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当初,陇西公李暠爱好文学,有好名声。李暠曾经与郭黁及他的胞弟敦煌人宋繇住在一起,郭黁起身对宋繇说:“您以后应该能做高官,而李暠最终要当皇帝,当騧马生下白额马驹时,就能够实现了。”等到孟敏担任沙州刺史时,任用李暠为效谷县令。当时宋繇侍奉北凉王段业,任中散常侍。孟敏去世后,敦煌护军、冯翊人郭谦,沙州治中、敦煌人索仙等,因李暠温文而有毅力,能够施行恩惠于民的政策,所以推举李暠为敦煌太守。起初李暠很为难,恰好宋繇从张掖请假回来,对李暠说:“段业没有深谋远略,最终将会一事无成。兄长您难道忘记了郭黁的话了吗?白额马驹现在已经出生了。”于是,李暠听从了宋繇的话,派遣使者向段业请求任命,段业任命李暠为敦煌太守。
【原文】
右卫将军敦煌索嗣言于业曰:“李暠不可使处敦煌[1]。”业以嗣代暠为敦煌太守,使帅五百骑之官[2]。嗣未至二十里,移暠迎已[3]。暠惊疑,将出迎之,效谷令张邈及宋繇止之,曰:“段王暗弱,正是英豪有为之日[4]。将军据一国成资,奈何拱手授人?嗣自恃本郡,谓人情附己,不意将军猝能拒之,可一战禽也[5]。”暠从之,先遣繇见嗣,啖以甘言[6]。繇还谓暠曰:“嗣志骄兵弱,易取也[7]。”暠乃遣邈、繇与其二子歆、让逆击之,嗣败走,还张掖[8]。暠素与嗣善,尤恨之,表业请诛嗣。沮渠男成亦恶嗣,劝业除之[9]。业乃杀嗣,遣使谢暠,进暠都督凉兴巴西诸军事、镇西将军[10]。
【注文】
[1]右卫将军:武官名。三国魏元帝曹奂(huàn)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分中卫将军为左、右卫将军。北齐时为右卫府长员,员一人,三品。隋初,为十二卫中右卫副长军,员二人,从三品,协助右卫大将军掌皇宫禁卫。 索嗣(?—400年):北凉将领。生卒年不详。敦煌(今甘肃敦煌)人,曾任右卫将军,后欲与李暠争夺敦煌太守之位发生战争,兵败后被段业所杀。 处(chǔ):主持,执掌。
[2]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动词,到,到……去。
[3]未至:距,距离。 移:指移文,古时官府文书的一种。与牒相类,多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之间。此处“移”动用,即遣送移文。
[4]张邈(miǎo):北凉、西凉臣僚。生卒年不详,曾任效谷令,曾为李暠出谋划策,西凉时任右长史。 暗弱:昏庸。谓懦弱而不明事理。
[5]成资:现成的基业。 奈何:用反问的方式表示“为什么”、“为何”之意。 拱(gǒng)手:两手抱拳,以示恭敬、服从。 恃(shì):依着,仗着。 人情:人心,世情。 附己:归附自己。 不意:料不到,想不到。 猝(cù):突然,忽然。 禽:通“擒”,捉住,抓获。
[6]啖(dàn):通“啖”,勾引,引诱。 甘言:动听的话。
[7]志骄:骄傲自满。
[8]歆(xīn):即李歆(?—420年),十六国时期西凉第二任君主(417—420年在位)。字士业,小字桐椎,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暠之子,417年继位,年号嘉兴。在位时继承其父向东晋称臣的政策,但用刑颇严,又喜欢建筑宫殿,臣属多有劝谏,但多未被接受。420年,北凉佯攻西秦以诱西凉,李歆出兵,战败被杀。 让:即李让,北凉宗室。生卒年不详,李暠之子。 逆击:迎击。
[9]沮渠男成(?—401年):十六国北凉将领。临城卢水人(今甘肃张掖),匈奴族,沮渠蒙逊堂兄。北凉时任辅国将军,负责军国大事。后被沮渠蒙逊所诬,为北凉王段业所杀,成为沮渠蒙逊篡权的牺牲者。
[10]谢:道歉,认错。 都督凉兴巴西诸军事:指挥凉兴、巴西等地的最高军事长官。凉兴:郡县名。十六国北凉段业分敦煌郡的凉兴县、乌泽县和晋昌郡的宜禾县置凉兴县(今甘肃安西东)。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安西县一带地区。北魏废。巴西:郡名。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置,隋唐时废。治阆中(今四川阆中)。 镇西将军:武官名。四镇(镇东、镇西、镇北、镇南)将军之一。位次四征(征东、征西、征北、征南)将军,掌伐背叛,镇戍四方。三国时始置,位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译文】
右卫将军敦煌索嗣对段业说:“不能让李暠掌管敦煌。”于是,段业以索嗣代替李暠担任敦煌太守,让他带着五百名骑兵到敦煌赴任。索嗣到达距离敦煌二十里的地方时,派人送公文给李暠,要求他出城迎接。李暠看到公文既吃惊又犹豫,准备出城迎接。效谷县令张邈以及宋繇阻止他说:“段业昏庸懦弱,现在正是英雄豪杰大有作为的时候。将军您据守国家现成的基业,为何要把它拱手送给别人!索嗣依仗着自己是敦煌本地人,以为人心都会归附他,想不到将军您会突然袭击他,可以一战就抓获他。”李暠听从了他们的话,先派遣宋繇去拜见索嗣,用动听的话引诱他。宋繇回来后,对李暠说:“索嗣骄傲自大,兵力薄弱,容易消灭他。”于是,李暠派遣张邈、宋繇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李歆、李让迎击索嗣,索嗣败逃,回到了张掖。李暠平常与索嗣关系不错,因为这件事,特别忌恨他,上奏请求段业杀掉索嗣。辅国将军沮渠男成也讨厌索嗣,劝段业除掉他。于是段业听信了他们的话,杀了索嗣,并派遣使节向李暠道歉,提拔李暠担任凉兴巴西等地的最高军事长官、镇西将军。
【原文】
冬十一月,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叛,移檄六郡,推李暠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领敦煌太守[1]。暠赦其境内,改元庚子[2]。以瑶为征虏将军,郭谦为军谘祭酒,索仙为左长史,张邈为右长史,尹建兴为左司马,张体顺为右司马[3]。遣从事中郎宋繇东伐凉兴,并击玉门已西诸城,皆下之[4]。
【注文】
[1]晋昌:郡名。西晋元康五年(295年)分敦煌、酒泉二郡置,治冥安(今甘肃瓜州东南)。辖境相当今甘肃瓜州至玉门一带地区。北魏初曾废为戍,末年复置,辖境缩小。北周武帝时改为永兴郡。 唐瑶(yáo):北凉、西凉臣僚。生卒年不详,曾任晋昌太守,后叛北凉,归西凉,任征虏将军。 移檄(xí):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 冠军大将军:武官名。杂号将军之一。秦末,始有冠军之名。曹魏正始中(240—249年),设冠军将军,秩三品。南北朝沿置,隋唐为武散官称号。 领:兼任。
[2]庚子:十六国时期西凉王李暠在位时期的第一个年号,即公元400年至404年,共计五年。
[3]征虏将军:武官名。汉代始置,魏晋南朝沿置,是重要的统兵将领之一,秩三品。下设长史、司马、记室掾(yuàn)、中兵参军、咨议参军、行参军和主簿等。 军谘(zī)祭酒:官职名。军事参谋。 长(zhǎng)史:官职名。秦始置,西汉丞相下设两长史,将军幕府亦设。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亦设。三国、晋、南北朝沿置。魏、晋以后,州、郡刺史中带将军称号开府者亦设,多兼任首郡太守。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有长史,掌兵马。长史又分为左、右,职重。 尹建兴:西凉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左司马。 张体顺:西凉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右司马、建康太守。
[4]从事中郎:官职名。郎官的一种,为帝王近侍官。战国始设,汉代沿置,秩为比六百石,属光禄勋(秦及汉初为郎中令)。其职为管理车、骑、门户,侍卫和随从皇帝。初分车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则设有车、户、骑三将,后逐渐不加区分。东汉又加虎贲、羽林等中郎将。晋、南北朝又有从事中郎,则为将帅之幕僚。 玉门:①郡县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置县,隶酒泉郡。西凉置会稽郡,北魏置玉门郡,后屡有变更。今甘肃玉门。②关名。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此处当指玉门县。
【译文】
冬季十一月,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反叛,向周围六郡送去声讨檄文,推举李暠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兼任敦煌太守。李暠对其所辖境内实行赦免,改年号为庚子。任命唐瑶为征虏将军,郭谦为军谘祭酒,索仙为左长史,张邈为右长史,尹建兴为左司马,张体顺为右司马。李暠派遣从事中郎宋繇向东去讨伐凉兴,并进攻玉门以西的众多城池,把它们全都攻克了。
【原文】
酒泉太守王德亦叛北凉,自称河州刺史[1]。北凉王业使沮渠蒙逊讨之[2]。德焚城,将部曲奔唐瑶[3]。蒙逊追至沙头,大破之,虏其妻子、部落而还[4]。
【注文】
[1]酒泉:郡名。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以原匈奴昆邪王地置,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治禄福(晋改为福禄,隋改酒泉,今甘肃酒泉),元鼎后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疏勒河以东,高台以西地区。十六国时西凉李暠(hào)曾迁都于此。隋开皇初废。 王德:北凉大臣。生卒年不详。曾任酒泉太守,后叛北凉,自称河州刺史。 河州:州名。十六国时期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凉州地置河州。治枹(fú)罕(今甘肃临夏东北),辖境屡变,前秦时相当于今甘肃黄河、大营川以西,乌鞘岭以南,西顷山以北,以及青海民和地。西秦末地入吐谷浑。北魏太和中复改枹罕镇(治今甘肃临夏东北)为河州。隋后辖境缩小。
[2]沮渠蒙逊(368—433年):十六国时期北凉第二任君主(401—433年在位)。原系匈奴支系卢水胡族首领,博览史书,有勇略,善权变,先依附后凉,后反叛,归附凉州牧段业。401年,用计策攻灭段业,建立北凉,改元永安。412年,迁都姑臧(zāng),称河西王,改元玄始。在位期间,使北凉在强敌环绕之下扩张为河西一带最强大的势力。病逝后谥武宣王,庙号太祖。
[3]将:率领,带领。 部曲:魏晋南北朝时指家兵、私兵。
[4]沙头:古地名。今甘肃玉门西南。
【译文】
酒泉太守王德也背叛北凉,自称河州刺史。北凉王段业派沮渠蒙逊前去征讨。王德焚烧了城池,带领家兵投奔了唐瑶。沮渠蒙逊追击到沙头,打败了王德,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及部落民众而归。
【原文】
元兴三年秋九月,西凉公暠立子歆为世子[1]。
【注文】
[1]世子:周代时,指天子、诸侯的嫡子;后世则称继承王爵、诸侯爵位者的正式封号,多由嫡长子充任。汉初,亲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为“王太子”,后为与皇太子相区别,改为世子,后代沿袭不改。另外,对于贵族、高官之子,也尊称为世子,但非正式称呼。
【译文】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秋季九月,西凉公李暠册立其子李歆为世子。
【原文】
义熙元年春正月,西凉公暠自称大将军、大都督,领秦、凉二州牧,大赦,改元建初[1]。遣舍人黄始、梁兴间行奉表诣建康[2]。秋九月,西凉公暠与长史张邈谋徙都酒泉以逼沮渠蒙逊[3]。以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乐涫,以宋繇为敦煌护军,与其子敦煌太守让镇敦煌,遂迁于酒泉[4]。
【注文】
[1]大将军:武官名。中国古代领兵统帅,是将军的最高封号,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始于战国,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政权,职位甚高。各朝经常设置。三国至南北朝大臣秉政,亦多兼此官号。从东汉以来,名号大将军增多,如车骑、辅国、冠军等。 大都督:武官名。古代军事统帅。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魏晋南北朝时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建初:十六国时期西凉王李暠在位时期的第二个年号,即建初元年(405年)一月至建初十三年(417年)二月,共计十三年。
[2]舍人:官职名。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黄始、梁兴:均为西凉臣僚。生卒年不详,曾任舍人,出使东晋。 间(jiàn)行:从小路走。间:偏僻的小路。 奉表:上表,上奏章。古时大臣向皇帝呈上奏事的本章,以供皇帝审阅,批准。 诣(yì):晋谒(yè),造访。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处去。 建康:地名。东晋都城,今江苏南京。
[3]徙(xǐ)都:迁都,迁移都城。
[4]建康:郡名。公元335年,前凉置。397年,太守段业在此建北凉政权。故址位于今甘肃高台西南。 乐涫(guān):县名。西汉文帝时置。今甘肃高台县西南、酒泉市东南。
【译文】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春季正月,西凉公李暠自称大将军、大都督,兼领秦、凉二州牧,大赦全国,改年号为建初,并派遣舍人黄始、梁兴从小路前往建康,向东晋朝廷上表称臣。秋季九月,西凉公李暠与长史张邈谋划把都城迁到酒泉,用以逼迫沮渠蒙逊。任命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守乐涫,任命宋繇为敦煌护军,与他的儿子敦煌太守李让镇守敦煌,然后迁都酒泉。
【原文】
暠手令戒诸子,以为:“从政者当审慎赏罚,勿任爱憎,近忠正,远佞谀,勿使左右窃弄威福[1]。毁誉之来当研核真伪,听讼折狱必和颜任理,慎勿逆诈亿必,轻加声色[2]。务广咨询,勿自专用[3]。吾莅事五年,虽未能息民,然含垢匿瑕,朝为寇雠,夕委心膂,粗无负于新旧,事任公平,坦然无颣,初不容怀,有所损益[4]。计近则如不足,经远乃为有余,庶亦无愧前人也[5]。”
【注文】
[1]手令:亲手所下的告谕﹑指令等。 审慎:谨慎,慎重。 任:由着,听凭。 佞(nìng):善辩,巧言谄(chǎn)媚。 谀(yú):谄媚,奉承。 窃弄:盗用,玩弄。 威福:原指统治者的赏罚之权,后多谓当权者妄自尊大,恃势弄权。
[2]毁誉:诋毁和赞誉。 研核(hé):辨别,核查。 听讼(sòng):听理诉讼,审案。 折(zhé)狱:判决诉讼案件。 和颜:脸色和蔼。 任理:依照法理。 逆诈:事前或者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 亿必:想当然,任意推断。 声色:说话时声音和脸部表情都很严厉。
[3]务:副词,务必,一定。 广:广泛,大量。
[4]莅(lì):执政,统治。 息民: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含垢(gòu):包容污垢,容忍耻辱。 匿(nì)瑕(xiá):掩藏缺点,比喻人器量大,能包容。 雠(chóu):通“仇”,仇敌。 心膂(lǚ):心脏和脊梁骨。比喻亲近得力的人。 粗:大致,略微。 负:辜负,对不起。 新旧:代指新人和故人。 颣(lèi):原意是绞在一起的杂丝团,比喻缺陷、瑕疵、毛病。 不容怀:心里不能容忍。
[5]计近:从眼前来看。 经远:作长远谋划。 庶:大概,或许。 无愧:没有什么惭愧之处。
【译文】
李暠亲手写下告诫儿子们的告谕,认为:“执政的人应该慎重地施行奖赏和惩罚,不可仅凭自己的好恶治国,要接近忠贞之臣,远离奸佞小人,切不可让自己的下属窃取玩弄权力。面对诋毁和赞誉,应当核实其真假。审理和判决诉讼,一定要和颜悦色依照法理,千万不能预先认定是欺诈行为,不能主观臆断,轻易不要厉声变色。必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一定不要独断专行。我执政五年来,虽说没有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但容忍和宽容做得还不错,早上还是仇敌,晚上就能委以心腹之任,大致对新旧友人都没有什么对不起的地方,做事公平,胸怀坦荡。为此,起初心里也不舒服,所以有一些变化。从眼前来看好像有点吃亏,但从长远谋划定会受益,只有这样做,或许才会对得起我们的先人。”
【原文】
二年秋九月,沮渠蒙逊袭酒泉,至安珍[1]。暠战败城守,蒙逊引还。
【注文】
[1]安珍:地名。疑为“安弥”之误。安弥,由绥弥(今甘肃临泽)而改,汉置。
【译文】
东晋义熙二年(406年)九月,沮渠蒙逊袭击西凉都城酒泉,到达安珍。李暠战败,据城而守,沮渠蒙逊率兵退回。
【原文】
六年秋八月,沮渠蒙逊伐西凉,败西凉世子歆于马庙,禽其将朱元虎而还[1]。凉公暠以银二千斤、金二千两赎元虎,蒙逊归之,遂与暠结盟而还[2]。
【注文】
[1]马庙:地名。因其地有祭祀“马祖”的庙宇,故名。今地不详。 朱元虎:西凉将领。生卒年不详。公元406年与北凉作战中曾被俘,后被赎回。
[2]赎(shú):用钱物换回抵押品。 遂:然后,于是。 结盟:结成联盟。
【译文】
东晋义熙六年(410年)秋季八月,沮渠蒙逊讨伐西凉,在马庙打败了西凉的嫡长子李歆,捉住西凉大将朱元虎,然后撤军而归。西凉公李暠用白银二千斤、黄金二千两把朱元虎赎回来。沮渠蒙逊把朱元虎归还给西凉,然后又与李暠结成联盟才回去。
【原文】
七年秋八月,沮渠蒙逊帅轻骑袭西凉,西凉公暠曰:“兵有不战而败敌者,挫其锐也[1]。蒙逊新与吾盟,而遽来袭我,我闭门不与战,待其锐气竭而击之,蔑不克矣[2]。”顷之,蒙逊粮尽而归,暠遣世子歆帅骑七千邀击之,蒙逊大败,获其将沮渠百年[3]。
【注文】
[1]兵:兵法,用兵策略。 挫(cuò):摧折,挫败。 锐(ruì):锐气,勇往直前的气势。
[2]新:不久之前,刚刚。 遽(jù):突然,仓猝。 蔑(miè):无,没有。
[3]顷之:不久。 邀击:拦击,截击。 沮渠百年:北凉将领。生卒年不详。多次率军征战,在与西凉的战争中被俘。
【译文】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秋季八月,沮渠蒙逊率领轻装骑兵袭击西凉,西凉公李暠说:“兵法讲有不用战斗就败敌的策略,只要挫败他的锐气就可以了。沮渠蒙逊刚刚与我们结盟就突然来袭击我们,我们只要关闭城门不与他战斗,等到他的锐气竭尽后再反攻他,没有不成功的。”不久,沮渠蒙逊粮草用尽准备撤军,李暠派遣他的嫡长子李歆率领骑兵七千截击他,沮渠蒙逊大败,西凉军抓获了他们的大将沮渠百年。
【原文】
十二年夏六月,凉司马索承明上书,劝凉公暠伐河西王蒙逊[1]。暠引见,谓之曰:“蒙逊为百姓患,孤岂忘之,顾势力未能除耳。卿有必禽之策,当为孤陈之[2]。直唱大言,使孤东讨,此与言‘石虎小竖,宜肆诸市朝’者何异[3]?”承明惭惧而退。
【注文】
[1]司马:官职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掌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太尉设大司马,掌宫廷实权。东汉大司马改称太尉,大将军营各部均设司马一人。魏晋至宋代,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事务,参与军事计划。 上书: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索承明:西凉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右司马,因欲贸然出兵进攻北凉遭到李暠的斥责。
[2]顾: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陈:陈述,讲述。
[3]直:副词,只,仅仅。 唱:高呼,大声叫。 大言:夸大的言辞,大话。 石虎(295—349年):十六国时期后赵第三任皇帝(334—349年在位)。字季龙,羯(jié)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或武乡)人,石勒之侄,任征虏将军,封中山王,屡立战功。石勒之子石弘继位后专擅朝政,后废杀石弘自立,改元建武,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在位时赋税苛重,酷虐荒淫,迷信佛教,大兴寺院。死后,谥武皇帝,庙号太祖,葬显原陵。 肆(sì):极刑,古时处死刑后陈尸示众。 诸:之于。
【译文】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夏季六月,西凉司马索承明向李暠面呈奏章,劝导西凉公李暠讨伐河西王沮渠蒙逊。李暠接见了他,说:“沮渠蒙逊是百姓的祸患,我哪能忘记呢!只是我现在的实力还不能消灭他。如你有一定可以擒获他的办法,那么你为我陈述一下;只是高呼不实际的大话,这与说‘石虎小儿,应该把他处死并在闹市中示众’的人有什么不同!”索承明惭愧恐惧,退出朝堂。
【原文】
十三年春正月,凉公暠寝疾,遗命长史宋繇曰:“吾死之后,世子犹卿子也,善训导之[1]。”二月,暠卒。官属奉世子歆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凉州牧。大赦,改元嘉兴[2]。尊歆母天水尹氏为太后[3]。以宋繇录三府事[4]。谥暠曰武昭王,庙号太祖。
【注文】
[1]寝(qǐn)疾:卧病,病倒。 遗命:遗嘱,此处动用,留下遗嘱。 训导:教训开导。
[2]嘉兴:十六国时期西凉王李歆在位期间的年号,即嘉兴元年(417年)二月至嘉兴四年(420年)七月,共计四年。
[3]天水:郡名。得名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陇西郡地置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定西、甘谷、通渭、静宁、秦安、清水、庄浪、张家川、天水等地。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名为汉阳郡,治所迁至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三国魏复称天水郡。西晋移治上邽(guī)县(今甘肃天水)。 尹氏:生卒年不详。天水(今甘肃天水)人。西凉王李暠之妻,李歆之母。李歆即位后,尊为太后。尹氏为当地大姓。
[4]录:总领,统领。 三府:即大都督府、大将军府、凉公府。
【译文】
义熙十三年(417年)春季正月,西凉公李暠卧病在床,给长史宋繇留下遗嘱说:“我死了以后,我的嫡长子就如同你的儿子了,你要好好教训开导他。”二月,李暠去世。文武百官拥立李暠的嫡长子李歆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兼任凉州牧。李歆大赦全国,改年号为嘉兴。尊封其母天水人尹氏为太后。任命宋繇为总领三府事。追谥其父李暠为武昭王,庙号为太祖。
【原文】
夏四月,河西王蒙逊遣张掖太守沮渠广宗诈降以诱凉公歆,歆发兵应之[1]。蒙逊将兵三万伏于蓼泉,歆觉之,引兵还[2]。蒙逊追之,歆与战于解支涧,大破之,斩首七千余级[3]。蒙逊城建康,置戍而还[4]。
【注文】
[1]沮渠广宗:北凉将领。生卒年不详。曾任张掖太守,用诈降之计大败西凉军。 诈降:假装投降。 应(yìng):接应,呼应支援。
[2]蓼(liǎo)泉:地名。今甘肃临泽蓼泉镇。
[3]解支涧(jiàn):地名。又称鲜支涧,今甘肃高台西南。
[4]城:修筑,修建。 戍(shù):戍所。
【译文】
夏季四月,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派遣张掖太守沮渠广宗假装投降,以诱骗西凉公李歆出城接应。沮渠蒙逊率领三万士兵埋伏在蓼泉,李歆察觉到有埋伏,带兵撤退。沮渠蒙逊从后面追击,与李歆的军队大战于解支涧,打败了西凉军,斩杀七千多人。沮渠蒙逊修治建康城,设置了戍所派兵防守,自己率兵撤回。
【原文】
十四年秋九月,河西王蒙逊复引兵伐凉,凉公歆将拒之,左长史张体顺固谏,乃止[1]。蒙逊芟其秋稼而还[2]。
【注文】
[1]固:副词,执意,坚决地。
[2]芟(shān):割草,引申为割掉,除去。 稼(jià):庄稼,谷物。
【译文】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秋季九月,河西王沮渠蒙逊再次带兵征讨西凉,西凉公李歆准备抵抗,左长史张体顺坚决劝阻,李歆才停止。沮渠蒙逊收割了西凉国秋天成熟的庄稼,才带兵撤回。
【原文】
歆遣使来告袭位,冬十月,以歆为都督七郡诸军事、镇西大将军、酒泉公[1]。
【注文】
[1]来告:到东晋报告。 袭位:继位,承袭父位。 镇西大将军:武官名。以镇西将军中资深者为大将军。多为褒奖勋庸,无实职。
【译文】
西凉公李歆派遣使节来到东晋朝廷,禀告已承袭父位。冬季十月,东晋任命李歆为都督七郡诸军事、镇西大将军、酒泉公。
【原文】
恭帝元熙元年[1]。凉公歆用刑过严,又好治宫室。从事中郎张显上疏,以为:“凉土三分,势不支久,兼并之本,在于务农;怀远之略,莫如宽简[2]。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撤悬,侧身修道,而更繁刑峻法,缮筑不止,殆非所以致兴隆也[3]。昔文王以百里而兴,二世以四海而灭,前车之轨,得失昭然[4]。太祖以神圣之姿,为西夏所推,左取酒泉,右开西域。殿下不能奉承遗志,混壹凉土,侔踪张后,将何以下见先王乎?沮渠蒙逊,胡夷之杰,内修政事,外礼英贤,攻战之际,身均士卒;百姓怀之,乐为之用[5]。臣谓殿下非但不能平殄蒙逊,亦惧蒙逊方为社稷之忧[6]。”歆览之,不悦。
【注文】
[1]恭帝:即司马德文(386—421年),东晋末代皇帝。孝武帝司马曜之子、安帝司马德宗之弟。初封琅邪王,后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职。桓玄废安帝后,他与安帝先后居浔阳、江陵等地。418年,被刘裕立为皇帝,年号为元熙。420年,禅位于刘裕,东晋灭亡。次年被刘裕所杀,终年三十六岁,葬冲平陵。 元熙:元熙是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在位时期的年号,即公元419年至420年,共计二年。
[2]张显:西凉臣僚。生卒年不详。曾任从事中郎,上奏提出治国方略,引起西凉王李歆的不满。 疏:朝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古代臣子向皇帝上奏政务有“疏”和“奏”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略有区别。一般宋以前常称“疏”。疏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而奏是臣下向皇帝进言或上书,是一种公文程式,即奏本,根据官员言事内容及章疏形式不同,又有奏片、奏书、奏折等名称。 三分:割裂为三部分,即北凉、南凉和西凉。 势:局势,形势。 支:支持,维持。 本:根本,基础。 怀远:安抚边远地区。 宽简:宽大,不苛求。
[3]失序:秩序混乱。 乖(guāi)和:反常,不和谐。 是:代词,此,这。 宜:副词,应当,应该。 悬(xuán):悬钟、磬(qìng)等乐器的架子。 侧身:本指倾侧身体,引申为忧愁不安,恐惧不安。 更(gèng):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殆(dài):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所以:用以,用来。
[4]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西周奠基人。商纣王时继承其父季历西伯侯之位,积善行仁,大行政化。后商纣王听信谗言,囚其于羑(yǒu)里,后得释归。诸侯多归从,其子武王建周后,追尊为文王。 二世:即胡亥(前230—前207年),秦朝第二任皇帝(前210—前207年在位)。秦始皇十八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死于沙丘,在赵高和丞相李斯的扶植下立为太子,并承袭帝位。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惨无人道的统治,激起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胡亥在赵高逼迫下自杀,时年24岁。 昭然:明明白白,显而易见。
[5]西夏:西部中国人。夏:泛指中国人。 西域:地名。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以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等地区。以后各代,中原与狭义西域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殿下:原指殿阶之下,后来成为对皇族成员的尊称,次于代表君主的陛下。汉朝开始称呼太子、诸王为殿下,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混壹:又称混一,统一之意。 侔(móu):等同,齐等,相等。 踪:追随,跟随。 身均士卒:与士卒相同。
[6]殄(tiǎn):消灭,灭绝。 社稷(jì):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常用为国家的代称。
【译文】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元年(419年)。西凉公李歆用刑过于严厉,而且他又喜好营造宫殿,从事中郎张显上奏,认为:“现在凉州的土地一分为三,这样的局面不会维持太久。兼并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生产;安抚百姓的策略是实行宽松的政策。如今从年初开始,阴阳秩序混乱,气候反常。这个时候本应该降低膳食的标准,撤下悬挂的乐器,心怀不安地用天道治理国家,而我们现在却施用繁复和严酷的刑罚,无休止的营缮,这大概不是用来富国强兵的办法。从前周文王只有百里之地却使国家强盛,而秦二世拥有四海之地却遭到灭亡,前车之鉴,成功失败,明明白白。太祖李暠凭借神圣的天资,被西土的百姓所拥戴,东取酒泉,西拓西域。殿下您没有继承太祖的遗志,统一凉州,而把自己等同、跟随于张轨的后代,将来拿什么去见先王呢?沮渠蒙逊是胡族中的杰出英雄,他对内治理国家,对外礼遇贤才,每次出征打仗,都把自己等同于士卒,百姓们归向他,乐意为他所用。我认为殿下您不但不能平定蒙逊,而且害怕沮渠蒙逊将成为我们国家的忧患。”李歆看了奏章,很不高兴。
【原文】
主簿汜称上疏谏曰:“天之子爱人主,殷勤至矣,故政之不修,下灾异以戒告之,改者虽危必昌,不改者虽安必亡[1]。元年三月癸卯,敦煌谦德堂陷;八月,效谷地裂;二年元日,昏雾四塞;四月,日赤无光,二旬乃复;十一月,狐上南门;今兹春、夏,地频五震;六月,陨星于建康[2]。臣虽学不稽古,行年五十有九,请为殿下略言耳目之所闻见,不复能远论书传之事也[3]。乃者咸安之初,西平地裂,狐入谦光殿前[4]。俄而秦师奄至,都城不守[5]。梁熙既为凉州,不抚百姓,专为聚敛,建元十九年,姑臧南门崩,陨石于闲豫堂[6]。明年为吕光所杀。段业称制此方,三年之中,地震五十余所[7]。既而先王龙兴于瓜州,蒙逊篡弑于张掖[8]。此皆目前之成事,殿下所明知也。效谷,先王鸿渐之地,谦德,即尊之室,基陷、地裂,大凶之征也[9]。日者太阳之精,中国之象,赤而无光,中国将衰[10]。谚曰:‘野兽入家,主人将去。’狐上南门,亦变异之大者也。今蛮夷益盛,中国益微。愿陛下亟罢宫室之役,止游畋之娱,延礼英俊,爱养百姓,以应天变,防未然[11]。”歆不从。
【注文】
[1]主簿:官职名。汉始置,汉代以后为中央和地方郡县官署主管文书簿籍和印鉴的官吏,乃掾史之首。魏晋以后,渐为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的重要僚属,参预机要,总领府事。历代或罢或设。分公府、寺监、州县、杂主簿四类。 汜(sì)称(361—?年):西凉臣僚。曾任主簿,上疏劝谏,遭到李歆的拒绝。 殷勤:周到,周全。 至:形容尽善尽美,极点。 修:整治,治理。 灾异:指异常的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
[2]谦德堂:李暠在敦煌建立西凉政权时在敦煌城内修建的殿堂。 元日:正月初一。 日赤无光:古代描写观测到的天象情景。按照迷信的说法,当这种天象出现时,对君主不利。 狐:狐狸。 陨(yǔn)星: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的部分掉在地面上的叫做陨星。陨星有纯铁质的、纯石质的和铁、石混合的。
[3]稽(jī)古:考察古代的事迹,以明辨道理是非、总结知识经验,从而于今有益、为今所用。 行(xíng)年:经历的年岁,指当时年龄。
[4]乃者:从前,过去,往日。 咸安:东晋简文帝司马昱(yù)在位期间的年号,即咸安元年(371年)十一月至咸安二年(372年)六月,共计二年。 谦光殿:宫殿名。十六国时期前凉王张骏在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凉州区)修建的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极巧”;殿的四面各有一座陪殿,东曰宜阳青殿(春宫),南曰朱阳赤殿(夏宫),西曰政刑白殿(秋宫),北曰玄武黑殿(冬宫),富丽堂皇,名扬海内。
[5]俄而:不久。 秦:前秦。 奄至:突然到达。
[6]梁熙(?—385年):前秦凉州刺史。梁谠之弟。兄弟俩都以文章清丽,为当时人所看重,当时人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环文绮章。”淝水之战后,被西征班师的吕光所杀。 聚敛:重税搜刮民财。 闲豫堂:殿堂名。位于前凉都城姑臧城内,有凉州最早的皇家园林之称。据《前凉录》载:“张骏宴群臣于闲豫堂”,“堂前有闲豫池,池中有五龙,昼日见有五彩,移时乃灭,水通变色,遂铸铜龙于其上。”其具体位置及规模暂不可考。 建元:十六国时期前秦王苻坚在位期间的年号,即建元元年(365年)一月至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八月,共计二十一年。
[7]称制:执政,行皇帝的权利。
[8]龙兴:指皇帝发迹。 瓜州:州名。因出产蜜瓜而得名。治晋昌,其地在今甘肃瓜州东南。 篡弑:犹篡杀。谓弑君篡位。
[9]鸿渐:发迹升迁。 即尊:又称即祚,皇帝即位登基。 征:征兆。
[10]象:象征,征兆。 中国:本意为居中之国,得天地之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中国”实为“京城”,在当时人的眼里,京师以外非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概念逐渐形成,这时“中国”指华夏民族居住区,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中国开始指中原地区,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
[11]谚:民谣。 亟(jí):急切,赶紧。 罢:停止,免去。 延礼:延请、礼遇。 爱养:爱护、休养。
【译文】
主簿汜称上奏章劝谏说:“上天爱护君主,周到到极点。所以君主不治理国家,上天将会降临灾难用以告诫,能够及时改正的君主尽管看似危险但一定会昌盛起来,不能及时改正的君主尽管貌似安全但一定会灭亡。嘉兴元年(417年)三月初一,敦煌的谦德堂塌陷;八月,效谷县发生地裂。嘉兴二年(418年)正月初一,天空大雾四处弥漫;四月,太阳赤红没有光芒,二十多天才恢复原样;十一月,狐狸跳上南门。今年春夏,频繁发生了五次地震;六月,陨星落到建康城。我虽然勾稽考证古代的事情,但我也活了五十九岁了,请求为殿下您简单地陈述一下我的所见所闻,就不再论述古书记载的情况了。就在不久前的东晋咸安初年,西平发生地裂,狐狸逃到谦光殿前,很快前秦的军队突然到达,都城沦陷。梁熙担任凉州刺史之后,不安抚百姓,只是专权聚敛,在建元十九年(383年),姑臧南门倒塌,陨石落到闲豫堂,第二年被吕光所杀。段业称霸凉州,三年之内,凉州五十多处发生地震。不久之后先王李暠从瓜州崛起,沮渠蒙逊在张掖杀死段业篡位。这些事情都是不久之前发生过的事情,殿下您也非常清楚。效谷县是先王发迹之地,谦德堂是您登基的宫殿,根基之地的塌陷,是异常凶险的征兆。日是太阳的精华,是中国的象征,它赤红而没有光芒,预示着中国将要衰落。谚语说:‘野兽进入家里,主人一定要逃离。’如今狐狸跳上南门,也正是有大灾异的征兆。现在蛮夷之人越来越强盛,中原汉族越来越衰弱。希望殿下赶紧免去建造宫殿的繁重劳役,停止游猎的娱乐活动,延请礼遇贤俊之人,爱护和休养百姓,以回应上天的劝诫,防患于未然。”李歆不听劝。
【原文】
宋(高祖)武帝(初元)〔永初〕元年秋七月甲辰,诏以凉公歆为都督高昌等七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酒泉公,秦王炽磐为安西大将军[1]。
【注文】
[1]宋:即南朝刘宋(420—479年),为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王朝。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因皇族姓刘,为了与后来赵匡胤所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共传8帝,历60年。其间,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424—453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经济有所恢复,被称为“元嘉之治”。刘宋末年,由于王室诸子争位,混战不止,帝王荒淫残暴,朝政日益腐败,国家实力从此一蹶不振。479年,宋顺帝刘準把帝位禅让给了权臣萧道成,南朝刘宋终被萧齐所取代。 武帝:即刘裕(363—422年),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420—422年在位),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人。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三年(399年),参军起义,对内先后消灭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分裂割据势力,对外致力于北伐,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政权。执政期间,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永初:南朝刘宋武帝刘裕在位期间的年号,即永初元年(420年)六月至永初三年(422年)五月,共计三年。 高昌:郡国名。原为西域古国,前凉以后设郡,十六国时期先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今新疆吐鲁番东南。 征西大将军:武官名。东汉置。三国时魏、蜀以征西将军中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此职多为虚职,常常没有什么实权。 秦:即西秦(385—431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政权之一。淝水之战后,陇西鲜卑贵族乞伏国仁于385年称大单于,建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东北)。其弟乞伏乾归称河南王,又改称秦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再迁苑川(今甘肃榆中西北)。统治区域主要在今甘肃西南部。400年,降后秦。409年,复国。431年,为赫连夏所灭。 炽(chì)磐(pán):即乞伏炽磐(?—428年),十六国时期西秦第三任君主(412—428年在位),乞伏乾归长子。勇略过人,能随机应变。400年,西凉被后秦姚兴所灭后,被送往南凉为人质。409年,逃回。西秦复国后,被立为太子。412年,杀篡逆者乞伏公府后继位。414年,灭南凉,其后主要与北凉争战。谥文昭王,庙号太祖。 安西大将军:武官名。以安西将军中资深者为安西大将军。安西将军出现于东汉末年,为“四安(东、西、南、北)”将军之一,魏晋南北朝沿置,多拥兵方镇,地位较高。北魏、北齐时秩三品,用以褒奖勋庸。
【译文】
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秋季七月甲辰(二十二日),下诏任命西凉公李歆为都督高昌等七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酒泉公,西秦王乞伏炽磐为安西大将军。
【原文】
河西王蒙逊欲伐凉,先引兵攻秦浩[1]。既至,潜师还屯川岩[2]。
【注文】
[1]浩:即浩亹(mén),水名。亦名阁门河,今名大通河。源出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之间,东南流经甘肃﹑青海边境,在民和县享堂入湟水。亹,山峡中两岸相对如门之处。
[2]川岩:古城名。今甘肃武威凉州区境内。
【译文】
河西王沮渠蒙逊准备讨伐西凉,先假装带兵进攻西秦的浩亹。刚到达那里,就悄悄把军队撤退回来,驻扎在川岩。
【原文】
凉公歆欲乘虚袭张掖,宋繇、张体顺切谏,不听[1]。太后尹氏谓歆曰:“汝新造之国,地狭民希,自守犹惧不足,何暇伐人[2]?先王临终,殷勤戒汝深慎用兵,保境宁民,以俟天时[3]。言犹在耳,奈何弃之!蒙逊善用兵,非汝之敌,数年以来,常有兼并之志[4]。汝国虽小,足为善政,修德养民,静以待之。彼若昏暴,民将归汝,若其休明,汝将事之,岂得轻为举动,侥冀非望[5]。以吾观之,非但丧师,殆将亡国[6]。”亦不听。宋繇叹曰:“今兹大事去矣[7]!”
【注文】
[1]切(qiè):副词,恳切,实在。
[2]新造:建立不久。 希:同“稀”,密度小、距离远,与“密”相对。 自守:自保,自己守卫。 暇(xiá):空闲,精力。
[3]殷勤:频繁,反复。
[4]汝(rǔ):你,你们。
[5]休明:美好清明,用以赞美明君或盛世。 事:侍奉,供奉。 侥(jiǎo):侥幸。 冀(jì):希望,期待。 非望:非分的期望。
[6]丧师:指战败而损失军队。
[7]去:失去,失掉。
【译文】
西凉公李歆准备乘北凉西部兵力空虚袭击张掖,宋繇、张体顺恳切地劝谏,李歆没有听从。太后尹氏对李歆说:“你的国家建立不久,地盘狭小,民众稀少,自己防守还害怕力量不足,哪还有精力去进攻别人!先王临终之时,多次告诫你,出兵要非常慎重,应该先保境安民,以等待好机会。先王的遗嘱还在耳边回响,你为什么要弃之不顾!沮渠蒙逊善于用兵打仗,你不是他的对手,他多年以来一直有兼并我们的野心。你国家虽小点,但足够你施行善政,实行德治与民休息,冷静地等待机会的来临。沮渠蒙逊如果是个昏君,百姓自然会来归附你;但如果他是明君的话,你要侍奉于他;哪能轻举妄动,侥幸地期望得到非分的东西!以我看来,你这次出兵,不仅会战败损失军队,而且还有可能亡国!”李歆也没有听从。宋繇叹息说:“这次我们将大事不妙啊。”
【原文】
歆将步骑三万东出。蒙逊闻之曰:“歆已入吾术中,然闻吾旋师,必不敢前[1]。”乃露布西境,云已克浩,将进攻黄谷[2]。歆闻之喜,进入都渎涧[3]。蒙逊引兵击之,战于怀城,歆大败[4]。或劝歆还保酒泉,歆曰:“吾违老母之言以取败,不杀此胡,何面目复见我母?”遂勒兵战于蓼泉,为蒙逊所杀[5]。歆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预、领羽林右监密、左将军眺、右将军亮西奔敦煌[6]。蒙逊入酒泉,禁侵掠,士民安堵[7]。以宋繇为吏部郎中,委之选举,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8]。以其子牧犍为酒泉太守[9]。敦煌太守李恂,翻之弟也,与翻等弃敦煌奔北山[10]。蒙逊以索嗣之子元绪行敦煌太守[11]。蒙逊还姑臧,见凉太后尹氏,娶其女为牧犍妇[12]。索元绪粗险好杀,大失人和[13]。郡人宋承、张弘密信招李恂[14]。冬,恂帅数十骑入敦煌,元绪东奔凉兴。承等推恂为冠军将军、凉州刺史[15]。
【注文】
[1]术:战术,策略。 旋师:回师。
[2]露布: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了。 黄谷:地名。今青海民和境内。
[3]都渎(dú)涧:地名。今甘肃张掖西。
[4]怀城:地名。大约在川岩之北、都渎涧之东。今地不详。
[5]或:某人,有的人。 勒(lè)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
[6]翻、预、密、眺(tiào)、亮:即李翻、李预、李密、李眺、李亮,均是西凉宗室、大臣。生卒年均不详。李暠之子,李歆之弟,分别任酒泉太守、新城太守、羽林右监、左将军、右将军之职。李歆兵败被杀后,他们都逃亡到敦煌。
[7]安堵:安居,安定。
[8]吏部:官署名。西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尚书常侍曹为吏曹,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隋唐列为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副长官称侍郎。历代相沿。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郎中:官职名。战国始有,秦汉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职责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选举:选拔官员。 咸:全,都。
[9]牧犍(jiān):即沮渠牧犍(?—447年),十六国时期北凉末代君主(433—439年在位)。一名茂虔,匈奴支系卢水胡族人,沮渠蒙逊之子。北凉义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逊去世后继立,改年号为永和。永和七年(439年),被北魏所俘,北凉亡。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因被举报谋反,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赐死,谥哀王。
[10]李恂(xún)(?—421年):十六国时期西凉末代君主(420—421年在位)。陇西成纪人,李暠之子,李歆之弟,任敦煌太守,李歆兵败被杀后,与诸弟逃往北山,后杀北凉敦煌太守索元绪复国,改元永建。不久,沮渠蒙逊派军讨伐,水灌敦煌,李恂自杀,西凉亡。
[11]元绪:即索元绪,北凉臣僚。生卒年不详。索嗣之子,任敦煌太守,因凶险好杀,大失人心,不久被西凉宗室李恂赶走。 行(xíng):代理。在中国古代官制中,以官阶低的人担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担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12]姑臧:地名。少数民族用语,也称“盖臧”,又名凉州,有“五凉古都”之称。西汉建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郡治所。三国曹魏时置凉州,十六国时先后为前凉、后凉、南凉和北凉的首都。其地在今甘肃武威。
[13]粗险:粗鲁凶险。 人和:人心,民心。
[14]宋承、张弘:人名。生卒年均不详。敦煌(今甘肃敦煌)人,他们曾助西凉末代君主李恂复国。
[15]冠军将军:武官名。东汉献帝刘协建安(196—220年)年间置,负责统兵。西晋时定为三品,有营兵。
【译文】
李歆率领步兵、骑兵三万人向东出发。沮渠蒙逊听说这个消息后,说:“李歆已经陷入我的战术之中了;只是他听说我已经回师,一定不敢前来进攻。”于是,沮渠蒙逊在西部边境发布消息,说已经攻下了西秦的浩亹,准备进攻黄谷。李歆听说后,非常高兴,率军进入都渎涧。沮渠蒙逊率兵进攻李歆,大战于怀城一带,李歆战败。有人劝李歆回军防守酒泉,李歆说:“我违背母后的劝导出兵,可惜遭到战败,不杀掉沮渠蒙逊这个胡人,哪有脸面再见我的母后!”于是,李歆指挥军队与北凉军再战于蓼泉,在战争中被沮渠蒙逊杀死。李歆的弟弟酒泉太守李翻、新城太守李预、兼领羽林右监李密、左将军李眺、右将军李亮等人向西逃奔敦煌。沮渠蒙逊进入酒泉城,禁止士兵抢劫百姓,城内的百姓安居乐业。沮渠蒙逊任命宋繇为吏部郎中,把选举之事委托于他;对西凉有才能和威望的旧臣,沮渠蒙逊均予以礼遇和任用。任命他的儿子沮渠牧犍为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是李翻的弟弟,他与李翻等人放弃敦煌城逃奔北山。沮渠蒙逊任命索嗣之子索元绪代理敦煌太守。沮渠蒙逊返回姑臧,面见原西凉太后尹氏,迎娶她的女儿做了他儿子沮渠牧犍的妻子。索元绪粗鲁阴险,喜好杀人,大失人心。敦煌人宋承、张弘秘密写信给李恂,请求他回敦煌执政。冬季,李恂率领骑兵几十人进入敦煌,索元绪向东逃奔凉兴郡。宋承等人推举李恂为冠军将军、凉州刺史。
【原文】
二年春正月,河西王蒙逊帅众二万攻李恂于敦煌。三月,河西王蒙逊筑堤壅水以灌敦煌,李恂乞降,不许[1]。宋承举城降,恂自杀。蒙逊屠其城,获恂子弟宝,囚于姑臧[2]。
【注文】
[1]堤(dī):堤坝,堤岸,用土石等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壅(yōng):堵塞,堵住。 灌(guàn):注入,流注。
[2]子弟:儿子和兄弟。 宝(?—459年):即李宝。字怀素,小名衍孙,陇西狄道(今甘肃秦安)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孙,李翻之子。性格沉稳,儒雅有度量,骁勇而善于抚慰接纳。西凉灭亡后,他的舅舅唐契率残众向北退至流沙以西的伊吾,奉他为君主,是为后西凉(422—442)。442年,李宝听说北凉被北魏打败后,率众返回敦煌,修缮城池府第,图谋恢复先辈的大业,并上表投降北魏。北魏太武帝授予都督西垂诸军事、镇西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继续镇守敦煌,四品以下官职自行任命。444年,因入朝觐见,被留在了京师。453年,镇守怀荒镇。459年逝世,谥号为宣。
【译文】
永初二年(421年)春季正月,河西王沮渠蒙逊率兵二万人进攻敦煌郡的李恂。三月,河西王沮渠蒙逊修筑堤坝,堵住流水,准备用水灌注敦煌城。李恂乞求投降,沮渠蒙逊拒绝了。李恂大将宋承等人举城投降,李恂自杀。沮渠蒙逊下令屠城,抓获了李恂的侄子李宝,把他囚禁在姑臧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