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余论:浅谈农村教育的困境
作为一名志愿者教师,我们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学。教学不仅体现着我们支教的意义,更是我们实现自我公益价值的最基本方式。我们设想甚至幻想着我们能够带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怎样理想的教育,让他们从此改变一生。但真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必须无奈地适应当地的教学环境。如何在现实的环境下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又与孩子们身心发展相配合、与当地环境相适应,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的。
在本文最后,笔者想用一则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作为结尾。
在我们学校两栋木楼中间,有一个村民自家小小的猪圈,里面养着一只精力充沛的小猪崽。转眼已近年关,曾经的小肥猪,在村民的精心圈养下,体态日益臃肿。它庞大的身躯已经无法在狭小的猪圈里自由地奔跑,平日映入我们眼帘更多的是风卷残云般的吃态,不雅的睡姿,以及双手搭在围栏上的沉思状态。
引起我思考的是一次突发的事件。一天,猪圈门口的用来阻挡小猪逃跑的横杆突然不见了。猪圈不大,距地面大约仅有10厘米高。我以为这头猪一定会借机溜走。结果令我惊讶的是,它似乎对外面的世界并不感兴趣,每次走到门口,只是停住向外张望一下,便又回去了。
之所以写这个关于小猪的故事,是因为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所看到的当地教育便是一个巨大的猪圈,孩子们仿佛那猪圈里的猪崽,家长如同猪的拥有者,我们教师则是养猪人,而以后给他们工作的人是买猪肉的消费者。
当孩子们满怀希冀与好奇初来学校,感受学校生活的时候,他们会好奇地探索周围的一切。然而老师们大声呵斥,制定着各种禁令,慢慢地给每一个孩子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老师要求下的围栏,并美其名曰“保护”。
学习的饥饿感是他们的天性和本能,于是当我们将泔水一般的知识倒进他们的饭槽时,他们便狼吞虎咽起来。我们审视着这些小猪,发现有几只并不喜欢知识粮食,有些养猪人便吼起来。猪是不能不吃的,如果不吃便不会长得结实,将来也便不会卖得一个好价钱。卖得好价钱的猪肉往往能到更好的工厂处理,进入更加高级的市场,满足更加高端的消费群体。如果猪的拥有者有资本的话,这些猪肉还能够出口到国外。
于是,吃知识食粮似乎成了孩子们最重要的事。不管老师们以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处理出怎么样口味的知识,也不管孩子们的粮食是否德智体美劳膳食均衡,更有些老师连加工都懒得加工,直接把知识原料(考试重点)扔进食槽,孩子们永远得义无反顾地吃下去。当然,“吃饭”并不是孩子们的唯一任务,老师们也知道,孩子们需要休息。但休息不能出“圈”,如果你跑出了这个“圈”,等待你的将是惩罚。在听清楚了老师的要求之后,孩子们开始在猪圈里快乐地奔跑。一年级的孩子们感叹这地方如此之大,似乎可以不停地玩耍、寻宝。然而,随着小猪崽们的成长,他们逐渐发现空间似乎变小了,并最终发现了大大的围栏。他们不是没有尝试过翻越这些围栏,但老师们用一次次的行动向他们证明,翻出围栏便只有死路一条。
大多数孩子被吓坏了,乖乖地躲在他们的安乐窝里——每天有吃有睡,何乐而不为呢?但也有那么几个翻了出去的便被老师宣布是“坏猪”!
就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下,孩子们茁壮成长,他们看起来营养很好,十分壮硕,气宇轩昂。他们有时也站在猪圈门口好奇地朝外面张望一会儿,但很快就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因为他们知道在老师口中,这才是听话的好孩子。当突然有一天,我们将围栏的横杆拿掉,自由就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他们早己不知什么叫作奔跑,什么叫作历险。身边没有围栏,心中却有一墙无法逾越的围栏。

在巫库村的生活
卢梭说:“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笔者却习惯了把这句话倒过来:“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却生而平等。”人人都有平等地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对于每个人的内在含义是大不相同的。包括我在内,我相信所有老师的初衷都是为孩子们好的,都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幸福的,所以我们才会去要求他们做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问题在于,一个平庸的老师心中只有一种好孩子;而一个好老师,借用关于《哈姆雷特》的那句著名的评论,心中是会有一千种好孩子的。用我们自己固有标准的围栏将孩子们圈在自己的领域内,这样做到底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我想,现在的我需要做一个牧羊人,带着小羊们在成长的青青草地上栖息。这片草地也是需要围栏的,只是空间要足够大,大到不至于限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大到不至于停下他们勇敢的脚步,大到不至于伤害他们真实的内心。
(刘智彬,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二年级时休学参加“为中国而教”志愿者支教项目,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柳川镇巫库村巫库小学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