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 知行合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历史学院分党委推进学生党员开展社会实践的具体措施

首先,将参与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并为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各类制度性保障。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要求全党从2014年起用五年时间,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经常性教育的基础上,对广大基层党员普遍进行教育培训,以达到使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强化改革意识、发扬优良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发挥模范作用的目的。根据《规划》的要求,北京市和北京师范大学制订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的工作安排,历史学院分党委在全校率先展开对党员学生的年度教育培训工作,学院制订了《历史学院2014—2018年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将党员参与社会实践列为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要求全体学生党员一学年中必须利用寒暑假或学期中的空闲时间,从事志愿服务或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其中寒暑假期间的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5天,学期中的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8个学时。完成实践任务的同学将获得16学分,占年度党员教育培训全部32个学分的一半,足以证明学院分党委对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为帮助学生党员完成实践学分,学院分党委与北京市区和郊县多所学校、纪念馆、博物馆开展党组织共建,为党员学生提供多处实践基地。2015年,历史学院分党委与中国政法大学附属学校党支部达成党组织共建协议,历史学院分党委派出多个硕士生、博士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定期前往中国政法大学附属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内容包括历史课程教学、设计承担综合实践课程、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帮助在校学生答疑解惑等等,中国政法大学附属学校将为开展实践的学生党员选派优秀的指导教师、提供教学和综合实践场地并保障学生党员的伙食供应。为了鼓励广大学生党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历史学院分党委还专门设立了学生党建活动基金,从分党委工作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专门支持学院学生党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创新党建工作开展方式,将党建工作融入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过程中。

在高等院校中,绝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方为各级共青团组织、各教学科研单位及各类学生社团,由党组织直接组织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数并不多。如果各级党组织能充分利用由各类学生团体和教学科研单位建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发挥党员在各个社会实践队伍中的骨干领导作用,将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进行拆分并因地制宜地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将显著增加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扩大党组织对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队伍的影响。

2015年历史学院分党委承担了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北京师范大学党建研究课题,该课题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多种类多渠道的传播方式,向广大师生宣传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众多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讲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动人故事,以实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历史学院分党委将课题任务进行了分配,多位课题组成员分别承担着一定量的党建课题任务加入到学校团委和本科生工作处组织的多支实践队伍中,担任指导教师、队长等骨干角色,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党建主题带到各支实践队伍的目的地。在河南洛阳,课题组成员担任由北京师范大学团委派遣的“星火支教队”指导教师,支教队在为当地留守儿童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之外,特别开设了名为“中国故事”的兴趣课程。在贵州毕节,课题组成员担任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工作处派遣的“启航实践队”的队长、副队长,队员们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开展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历史知识竞赛。上述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各类实践活动的内容,提升了各类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还有效拓展了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党建工作的实现途径,为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再者,结合重大时政热点,运用专业知识,组织精干党员力量开展专项社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神圣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每个历史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都应当自觉将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同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一贯重视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学院分党委时常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时政热点,组织精干党员力量开展专项社会实践,鼓励广大学生党员锻炼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历史节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开展了抗日战争主题年系列活动。本科生第一党支部承担了“采访抗战亲历者”主题实践活动,支部的党员们采访了原新四军抗战老兵、国民党抗战老兵、经历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学院老教师等一大批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以及诸多抗战英烈的家属,运用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发掘了一批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口述史料,还原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场景。支部的党员们将搜集到的影像信息剪辑成纪录影片,整理成文字版的采访记录,在学院内外广为传播,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对于揭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宣扬中国抗日军民的历史功绩做出了贡献。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全面小康的工作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关键在“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为了研究中西部农村地区实现全面小康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2015年暑假,历史学院分党委派遣2014级硕士生党支部成员一行,前往农业重镇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调研当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参与调研的成员深入乡间地头,走进农民家中,走访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机构、卫生院、学校、养殖场、福利院等地,从农业发展、基础教育、福利保障、社会治理、扶贫开发五个角度,全面考察了广安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结合中外历史上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经验和调研得来的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历史学院2014级硕士生党支部实践队的调研成果受到了广安市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荣获了2015年度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农村调查研究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