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愤怒的葡萄愤怒的葡萄,此书名来自茱莉亚·沃德·豪(Julia Ward Howe)呼吁废除奴隶制的歌曲《共和国战歌》第二段,这首歌于1862年2月首次刊登在《亚特兰大月刊》上,原文为:“我的眼睛已看到主降临的荣光,他正要踏平那存有愤怒葡萄的地方……”斯坦贝克是从1938年5月末开始动笔写这部小说的,但在好几个月时间里都没有为文稿命名。他的妻子卡萝在1938年9月2日发现了这个标题,斯坦贝克在每天都写的日记(后出版,书名为“工作的日子:愤怒的葡萄日志,1938—1941”)中写道,他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书名”。还可参见圣经《申命记》32:32-33,《启示录》14:18-20。斯坦贝克还特地询问了经纪人伊丽莎白·欧提斯,这个书名是否有人用过。可与斯坦贝克这部小说相关的人都不知道,一位名叫博伊德·凯伯的英国作家早在1917年就出版了以“愤怒的葡萄”为书名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说,其序言便是豪那首歌的完整歌词。

第一章

在俄克拉荷马州的红色原野和部分灰色原野上,刚下的几场毛毛细雨并未浇透龟裂干枯的土地。耕犁在雨水冲刷的痕迹上来回碾压。雨水让玉米飞快地生长,也让路旁的野草四处丛生,于是,灰色和深红色的原野开始消失,呈现出一片翠绿。五月的最后几天,天空变得灰白,入春以来一直高悬的浮云消散了。炙热的阳光日复一日地照射着生长中的玉米,每一片尖尖的绿叶边缘都出现了褐色的线条,并不断延展。云层出现又飘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完全不见踪影。野草为求自保,变成深绿色,并停止了疯狂的蔓延。土地表面结了壳,一层薄薄的硬壳。天空变得灰白时,大地也变得灰白,红色原野变成了粉红色,灰色原野变成了白色。

在雨水冲刷形成的沟壑里,灰土汇成阵阵流尘。地鼠和蚁狮的活动带来小小的土崩。在烈日一天接一天的炙烤下,新鲜的玉米叶不再坚挺。一开始,它们只是有点弯曲;紧接着,叶片中央最有力的叶脉变得越来越弱,每片叶子都耷拉下去。到了六月,日头愈加猛烈。玉米叶上褐色的线条越来越宽,一直延伸到中央叶脉。野草也枯萎了,倒向草根的方向。空气稀薄,天空越发灰白,大地也一天天变得苍白。

在路上,人群走动的地方、车轮碾轧的地方、马蹄踏过的地方,地面的薄壳裂开来,尘土飞扬。每一个移动的东西都能掀起一大片尘埃:走路的人掀起齐腰高的飞尘,马车扬起的灰土飞到栅栏顶上,汽车开过后留下铺天盖地的黄云。这些尘土要很久很久后才会重新落回地面。

六月过去了一半,厚厚的云系从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湾席卷而来,这些都是带着雨水的厚重的高空云系。田间地头的人抬起头,望着这些云朵,嗅着它们的气息,举起舔过的手指,辨别风的方向。云层翻滚,马都变得焦躁了。打头阵的乌云洒下一点稀里哗啦的雨水后,又匆匆去了别的地方。乌云飘走,天空恢复灰白,太阳重现威力。漫天尘埃中,只有雨滴溅落的地方留着一个个小小的圆坑,玉米叶上留着一点被雨水冲过的痕迹,除此再无其他。

微风紧随乌云,把它们向北吹去,日渐枯萎的玉米叶在风中摇摆。第二天,风力增强,风势渐稳,不再是一阵阵的了。路面尘土飞扬,四处弥散,落到田边的野草上,落到更远的地头间。风越刮越猛,吹向雨水过后玉米地里结了壳的地面。渐渐地,混杂的尘土让天空也变得黯淡。风拂过地面,吹松土层,卷走尘沙。风力还在增强。地面的薄壳终于裂开,田里的尘土飞扬而起,如灰色的渺渺烟雾。大风吹动玉米叶,发出干瘪而急促的沙沙声。最细小的尘埃并没有落回地面,而是消失在昏暗的天空。

风越吹越猛,从石缝底下飕飕吹过,卷起稻草和落叶,甚至还卷起小小的土块,留下从田间掠过的轨迹。天空昏暗,阴霾中的太阳成了一团红光,空气中有一种粗糙的刺痛感。到了晚上,风以更快的速度吹过大地,狡诈地将玉米的细根掀起。玉米以软弱无力的叶片与大风抗争,可最后,它们的根还是被风撬动,每根玉米秆都疲倦地歪倒在地上,直指风吹去的方向。

黎明来临,然而白昼未现。灰霾的天空中,红日升起,可那暗红色的一轮圆盘只带来些许光线,昏如薄暮。日间时光渐渐过去,薄暮遂成黑夜,大风在伏倒的玉米上呼啸呜咽。

男男女女都挤在家中,出门时用手帕盖住口鼻,还得戴上防风眼镜以保护眼睛。

夜晚再度降临,一片漆黑,星光照不透满天尘土,窗口的灯光甚至照不出自家小院。此时,尘土已均匀地分布于空气之中,如同水乳交融。家家户户门窗紧闭,门缝和窗户缝里都被塞上了布条,可尘粒还是悄悄钻进来,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如花粉般飘落在椅子上、桌子上、碗碟上。人们将它从肩头掸落。门槛上也出现一道道细细的灰线。

午夜,大风过境,留下万籁俱寂的大地。尘土弥漫的空气比浓雾更能彻底地隔音。躺在床上的人听到风声停止,而他们醒来时,狂风早已过去。他们静静地躺着,在沉寂的夜里竖耳聆听。过了一会儿,雄鸡报晓,可那叫声也是模糊的。人们在床上不安地辗转反侧,期盼着清晨。他们知道,要等空气中的尘沙落定,还得很长时间。早上,尘埃像迷雾般飘浮,红日如同浓稠的鲜血。整整一天,尘土都在从空中筛落。到了第二天,它还在往下落,给大地盖上一块平整的灰毯。它落在玉米秆上、堆到栅栏顶上、积在电线上、降到屋顶上,盖住了野草和大树。

人们从屋里走出来,嗅着灼热而刺痛的空气,赶紧捂住鼻子。孩子们从屋里出来,可并没有像大雨过后那样又跑又叫。男人们站在自家围栏边,看着受了灾的玉米迅速枯萎,只在灰霾中显出一丁点儿绿意。他们沉默了,也不怎么走动了。女人们从屋里出来,站在男人们身边——悄悄打量他们,看他们这一次会不会崩溃。女人们观察着男人们的脸色。只要有些东西还在,玉米没了也不要紧。孩子们站在不远的地方,用赤脚在尘土里画画,也在暗暗打量,看男人和女人会不会崩溃。他们偷瞄大人的脸色,用脚趾头小心地划拉着线条。马儿来到水槽前,用鼻子将水面的尘沙拱开。过了一会儿,察看情况的男人们脸上迷惘的表情不见了,他们变得坚毅、愤怒而倔强。这时,女人就知道他们安全了,男人不会崩溃了。接着,她们问,我们该怎么办呢?男人回答,我也不知道。可已经没关系了。女人知道,没关系了。在旁观察的孩子也知道,没关系了。女人和孩子打从心眼儿里清楚,只要家里的男人还坚持得住,那就没有什么苦难是承受不了的。女人走进屋干活,孩子开始玩耍,只是一开始还有些小心翼翼。白天的时间慢慢过去,太阳没有那么红了,阳光照耀着灰土覆盖的大地。男人坐在自家房子门口,手里拿着小树枝和小石头,忙着在地上写写划划。他们静静地坐着——思考着——盘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