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序
在我的恩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教授数十年的倡导下,国内外中医界掀起了经方热潮,各种经方讲习班、学术交流会层出不穷,历代经方大家的论著也再次受到热捧,汉代经方的价值被重新认识与高度关注。
近日喜获有识之士陆雁老师率夏豪天、戴敏、黄亚男诸君翻译并重新编辑的《浅田宗伯方论医案集》,细细品读,爱不释手。
自从20多年前跟随黄煌教授研习经方以来,一直关注如何用准、用活经方问题,在研究经方临床运用思路与方法上下了一些功夫,作了一些探索,有了一些体会。
多年临床体会到,如果按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指导临床用药用方似乎帮助不大,有时甚至起反作用。所以又回过头来,重新关注古代医家的用药用方经验与思路,尝到了不少甜头。
之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一直为研究生讲授“中医名家名方精讲”课程,关注中国古代医家为多,日本医家主要关注矢数道明等的著作。
这次阅读日本浅田宗伯先生的方论与医案,感触颇深,先生不愧为“日本明治时期汉方最后的巨头”,其把握方证的水平非同一般,多一语中的。如论《局方》人参养荣汤:“此方虽主气血两虚,与十补汤相比有远志、橘皮、五味子,维护脾肺之力优。《三因》以肺与大肠俱虚为目的,用于下利喘乏,万病之中凡符合此意皆可用之。”又如论补中益气汤:“此方乃李东垣借鉴建中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而拟,虽后世医家有种种口诀,总应用于小柴胡汤证兼虚者,不必拘泥补中、益气、提升等名目。所谓虚证,第一手足倦怠,第二言语轻微,第三眼神无力,第四口中生白沫,第五无食欲,第六好热物,第七当脐动气,第八脉散大而无力等,八证之内有一二证便可用此方。”将补中益气汤方证描述得一目了然。另外,书中大量的类方鉴别内容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如论“温经汤”:“此方以胞门虚寒为目的,凡妇人血室虚寒之月经不调、腰冷腹痛、头痛、下血,有种种虚寒之候者可用此方,不必拘‘年五十’等,而应据方后之主证。又下血之证,应以唇口干燥,手掌烦热,上热下寒,腹中无块者为指征。若有癥块,血不得快下者,宜用桂枝茯苓丸,更甚者用桃核承气汤。”将温经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三方治疗下血证的鉴别运用要点讲得一清二楚。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不但重仲景方,也不排斥后世方,其用方之广、化裁之灵活,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遗憾的是,全书用方均无药味之剂量,但即便这样,其临床参考价值也不容小觑。
衷心感谢陆雁等各位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你们为读者选译了这么好的一部医方医案著作,同时也非常期待能继续翻译浅田宗伯先生的《古方药议》《脉法私言》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