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例
1.方论篇主要内容为《勿误药室方函》和《勿误药室方函口诀》二书,个别浅田宗伯常用方剂未录入《勿误药室方函》之中,此次从其医案集《橘窗书影》补充入方论篇中,上述三书均以大塚敬节、矢数道明编撰的《近世汉方医学书集成》(名著出版株式会社,1982年)为底本。
2.此次尝试按【主治】【组成】【加减】【方论】梳理方剂及其解说,【主治】常包含功效,【组成】常包含用法,【方论】为《勿误药室方函口诀》中浅田宗伯对相应方剂的“口述要诀”,亦有个别《勿误药室方函》《橘窗书影》的内容因属于方论而被移入此处,不一一说明。
3.原书方剂按日文读音排序,为方便中国读者,此次按方名首字笔画重排,因此原书中“同上”的字样,改为相应内容。
4.原书为竖排,今改为横排,故原书中表示方剂药味所写“右×味”,今统一删去。
5.原书《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均无主治记述,乃因“长沙诸方,吾党之所朝训暮诵,故略其证治,姑为童蒙记药味而已”(勿误药室方函·凡例),今从之。
6.原书部分方剂无剂量,乃因“药方分量煎煮,古今异宜,强弱随性,固不待言,今一切阙如者,专要临时斟酌,应变活用”(勿误药室方函·凡例),今从之。
7.原书方剂名称后小字标识出处或作者,本书用括号标示,并对部分出处作者缺如的方剂补充相应内容,不一一说明;标“家方”者,为浅田宗伯家方。
8.原书“证”与“症”混用,今据文意改之,不另作说明。
9.汉方多有将丸剂改用作汤剂者,称某某丸“料”,今为与其他方剂名称统一,方名中删去“料”字。
10.原书中明显的错别字和通假字予以订正,不另做说明。
11.浅田宗伯使用成方时常有固定加减法,相当于形成了新的成方,故本书以方名的形式书写加减方,参照《伤寒论》的做法,药物之间不加标点。
12.浅田宗伯学识渊博,其著作旁征博引,但不免有漏记、误记之处,亦有个别引文因中日两国文献版本不同产生差异,本书以注释形式提出不同看法和参考文献,以求更好理解本书内容。
13.原书中个别冷僻的中医病名和术语可能造成理解和应用障碍,本书结合现代医学给予注释。
14.浅田宗伯(或日本汉方)多有将类似药物混用的现象,如白术与苍术,枳壳与枳实,橘皮、陈皮与青皮,羌活与独活,柴胡与前胡,由于功效确有相似,本书仍保留原貌,部分明显者以注释形式指出。
15.【组成】一栏部分药物名称存在别字和别名,按今日习惯修改,如姜蚕改为僵蚕,莎草改为香附,山查改为山楂,辛荑改为辛夷,瓜瓣、瓜子改为冬瓜子,紫苑改为紫菀,奇良、遗粮改为土茯苓,栝楼改为瓜蒌,反鼻改为蝮蛇,马明退改为蚕蜕,薯蓣改为山药,一角改为犀角,熏陆改为乳香,消石改为硝石,不另作说明。对于方名中的药物别名,为避免误解,仍保留原貌。
16.部分术语存在别字和别名,按今日习惯修改,如舌胎改为舌苔,淡饮改为痰饮,净府改为净腑,表示丸剂的“圆”改为“丸”,部分沈字改为沉字,鼓胀改为臌胀,霉毒改为梅毒,霉疮改为梅疮,呕气改为呕逆,㽲痛改为绞痛,下痢改为下利,不另作说明。对于书名和方名中的别字和别名,仍保留原貌。
17.原书个别药物名称使用混乱,如土骨皮、朴樕、槲皮、山归来、菝葜、遗粮、奇良、土茯苓。据编者考证,土骨皮和朴樕均为槲皮,山归来为菝葜,遗粮和奇良均为土茯苓,本书按此原则并参考校勘书目,将使用混乱处尽可能厘清。
18.一些现代禁用药在本书中仍保留原貌,临床使用时应采用替代药物,如“虎骨”改用“狗骨”,“犀角”改用“水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