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智能护理
一、概述
智能护理是人工智能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的智能化的护理服务和护理管理新模式。
智能护理通过人与物的互联、信息数据的共享、辅助决策的智能,实现医疗、护理信息的智能感知、监控、分析、操作和展示,使护理更精准化、个性化、智慧化,成为护理工作的得力助手。
智能护理的应用发展是渐进式的,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局,从护理的辅助业务向护理的核心业务发展。智能护理需要医院信息化的支撑,完善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智能护理的基础;智能护理也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智能医疗的组成部分,应统筹建设、协调发展。
简单地将新兴信息技术叠加在现有护理业务和流程之上是行不通的,必须考虑改变或创新护理实践及流程,实现护理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护士作为护理业务的主体,应主动参与智能护理的研究和应用,在将新兴信息技术用于现有护理服务和管理的优化和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讨和实践,以信息化、智能化促进护理学科的持续发展。
二、意义作用
(一)落实国家政策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求:“十三五”时期需要加大护理服务供给,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健康基础。《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必将推动护理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转变,为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提高护理服务效率、改善护理服务体验、实现科学护理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护理服务意识,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惠及更多患者。要求护理工作要明确服务职责、创新服务形式、优化护理流程、规范护理行为、落实整体护理、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护理服务。
基于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智能护理,将推动我国护理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落实国家对护理事业发展的规划和要求,为实现我国护理事业2020年发展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二)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健康期望,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以及慢性疾病人数增加,也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急迫需求。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国际标准占比为7%)。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肿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慢性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明显提高,我国的慢性病发病人数约为3亿。
智能护理的应用将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从医疗机构向基层、社区和家庭拓展,服务内容从疾病临床治疗向慢病管理、老年护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方面延伸,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三)拓展护理资源
护理资源不足是国内护理事业发展的短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护士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5‰,而我国只有2.3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人均拥有护士数量最多的是挪威,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达17.27人,欧盟制定的基本标准为8人以上,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我国护士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双重短缺,而且不同地区差距明显,1/3的农村地区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量不足1人。
智慧护理的应用,不但大大减少了护理信息的人工操作,而且实现了护理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使得信息的获取、传递、分析和应用更高效、快捷、准确。如果说早期的护士工作站实现了护理信息的计算机化处理,智能护理系统则实现了护理信息的智能化应用。智能护理能够将人工参与的操作减少到最低程度,帮助护士从繁重的事务处理中解放出来,而专注于患者的护理服务。
(四)改善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采用PDCA闭环管理技术,建立科学、高效、精细的管理方法,实现高水平的护理质量管理。
智能护理能够通过对患者诊疗信息的全程监控与分析,实现对护理质量的有效管理。智能护理连接护理的全过程信息,对这些产生于各个医疗护理节点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构成了护理信息的闭环管理。智能护理通过医院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机制,获取与护理质量相关的患者诊疗数据,包括诊断、病程记录、检查检验结果、用药、治疗等数据信息,并参与到护理质量的分析评价中。护理信息的闭环与诊疗信息的共享,显著提升了护理质量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应用
(一)患者信息的智能感知
智能生物传感器、医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护士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患者的生命体征、生活状态、地理位置等数据信息,了解和掌握实施护理的第一手资料,并给予及时快速的干预和处置。与传统护理不同,这种患者数据的获取不受地理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实现授权共享,显著提高了对危急患者的救治能力。
作为智能感知的主要应用,智能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已较多地应用于病区护理中。患者佩戴智能传感器,系统自动识別患者的医嘱信息,按照医嘱的监测时间、次数对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等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将数据实时传输和存入智能护理系统,在护士站电脑或护理掌上电脑上显示和预警。
(二)护理信息的智能应用
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了护理信息记录、查询、检索、核查和分析等的处理能力,实现对护理信息的全方位感知、全参数处理、全过程监控、全视图浏览、全信息应用。例如,智能化护理记录将具有智能录入、智能生成、智能评估、智能提醒、智能示踪、智能展示等先进功能,帮助护士从日常繁杂的护理记录事务中解放出来。
临床护理智能显示平台以整体护理模式为框架,集成了护理信息系统(NIS)、临床信息系统(CI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和检验信息系统(LIS)等数据,通过数据自动解析、分类和结构化显示,在一个界面中显示病区动态、常规护理、专科护理、患者状态、风险评估、责任制分组和备忘栏版块等内容,用于医护临床交班。该平台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医护交班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护理服务的精准实施
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智能护理服务,实现了传统的“人工”护理模式向“人工+智能”护理模式的创新跨越。“人工+智能”护理模式突破了人(护士)的局限,具有“人工”护理模式无法达到的护理服务能力。
智能输液管理是精准护理服务的一个典型用例。病区输液占用了大量的护理时间,也困扰着患者。基于医疗物联网开发的病区智能输液系统,通过液量传感、电子标签、移动网络和数据交互共享等技术,实现了药物核对、标签打印、配液管理、注射核对、液量监控、护患沟通、护士处置(结束或接瓶)的全程智能化管理,既减轻了护士护理的工作量,又改善了患者体验。
(四)护理质量的精细管理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要求护理质量管理必须具备护理质控知识库设置、计划设置、考评点设置、整改计划设置、质控目标任务分解、质控监控规则设置、临床数据集成与调阅、质量考评结果统计分析、护理人员资质管理等功能。智能护理通过医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有助于上述功能的实现,从而达到护理质量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输血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保障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的基本底线。临床输血闭环智能路径实时质量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化手段,有效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该系统采用前馈、现场和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手段,整合输血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输血的全程、闭环质量和安全实时监管,借助趋势图、鱼骨图、巴雷托图等质量管理工具和多维数据分析模型,实现输血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全面提升临床输血质量与安全管理。
四、发展趋势
智能护理是基于新兴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产生的新一代护理信息系统。智能护理以其智能感知、自动识别、智慧互联、协同共享和精准计算等特征,有效提升了护理服务和护理管理的能力、质量和水平。
智能护理的应用,在推进护理服务流程优化、护理服务效率提高、护理服务体验改善和科学护理管理提升方面已经呈现出积极的推进作用。智能护理作为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医院将其纳入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中,把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用于护理业务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中,以此推动护理信息化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智慧医疗的应用。要求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智能护理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更多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落地,智能护理还将出现更多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推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正如《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的,“十三五”时期,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必将推动护理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转变。
(李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