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与痹证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痹络病的常见证候

络脉生理上起到运行气血的作用,病理上则是病邪入侵人体的通道,当各种病邪侵入脉络,影响气血的运行,即形成了络病。病邪从浅表之络入里进入经脉,最终侵袭脏腑,经历了健康、潜病、前病、传变这四种由浅入深的阶段,与一些临床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等最终会形成难以治愈的合并症密切相关。
络脉由经脉支横别出,具有逐级细分、体积狭窄、网状分布、贯通表里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络脉面性弥散、运行缓慢、末端连通、调节互换的气血循行特点,因此当病邪侵袭络脉时,容易表现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络”的概念,初步奠定了络脉的理论基础及络病的诊治体系。一般外感六淫,内伤于饮食、七情、劳倦等因素,脏腑经络久病以及跌仆损伤等都会导致络脉形态及色泽产生变化。《内经》对络脉病理改变的描述散见于各篇,主要有盛络、横络、血络、结络、虚络、赤脉、青脉等,其病机主要有络脉瘀阻、络脉损伤、络脉空虚等。
此后络病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后人从络脉论治,以络病学理论为指导,认为痹络病病位在络,虚、邪、瘀为其根本致病因素,外邪袭络、七情内伤、痰瘀阻络、久病入络为其病因病机,在治疗方面,应重视从经络论治,包括善从阳明论治、诸痹独取太阴、奇脉论治、以通络为总则等,现将痹络证分证论述归纳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