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院长手册(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传统医学对重症医学的启示

传统中医学中人文思想的主线— “仁”已被众多医家、社会所认同。医学被称为 “仁术”,德艺双馨的医者被称为 “仁医”。在中医学界还有一种极其重要 “人的整体观、自然观(形神、心身一体的整体医学思想)—天人合一观点”,正同当今全世界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相合。但天人合一观在医学界却极少为西医学界所提及,在中医内部也似乎越来越淡漠。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其唯心的成分,但不能否认这些学说都是建立在人及其所处环境 “完整性”学说的基础之上。阴阳学说把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看成是一种循环;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无止无休。“治病必求于本”(《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如果在对待急危重症时,多一分整体的观点和诊疗的意识,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传统医学的 “整体论”
中医学有自己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将中医理论体系向西医体系靠拢无疑是南辕北辙,不仅中医学的特色与本源将丧失殆尽,中医的用武之地亦无从谈起,因此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诊疗疾病过程中绝对不能放弃 “整体论”的思想,必须将某一疾患回到 “人的本体”中去全面思考,急危重症在救治过程尤其应该如此。其实很多基础研究已应用这一普遍联系的方法,例如 《2010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强调早期、快速、无间断的正确胸外按压,并指出室颤数分钟心肌将耗尽氧气和能量,进行短时间的胸外按压可为心脏输送氧气和能量(2005指南中提示正确按压能提供机体组织正常氧供的25% ~30%以上,可使组织获得接近正常的能量供应),提高通过电击除颤并恢复自主循环的可能性,还有利于恢复良好的神经系统功能。这些理论与方法已将组织需(缺)氧纳入到人的整体功能,而不是仅仅单纯恢复心跳节律;再如现在将心肺复苏扩展到心肺脑复苏,也是在原来局限性思维的基础上做了扩展,我们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一领域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许现在就应该在心肺脑复苏的基础上提出全身复苏概念。因此在急危重症医学领域应该考虑中医传统的 “整体”大医观思想,以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急危重症医学。
二、传统医学的 “大医观”思维方式
大医观思维不是单一的僵化的思维方式,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代医学模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目前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以治病救人已不是单纯的就病治病,正所谓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是多少初为人医者应该牢记的信条。现代医学模式是向外扩展的,我们仍然有缩小模式,那就是人体-组织-器官,当然还可以再缩小。例如淋巴组织疾病表现就多种多样,从癌变、炎症到AIDS;再如癌症的治疗,单纯用化疗药物和化疗药物配合其他药物使用,它们的副作用会明显不一致,这些无不证明了在诊断、治疗疾病时要有整体思维方式和方法。
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医学思想的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他们相信 “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医学已成为囊括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人类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天人合一”理应成为现代医学的理想目标。重症医学应为实现医疗技术的最优化和最合理化而采纳和运用一些传统的医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