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师生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重要的角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最常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活动中价值的体现,而且也是其生命意义的体现。认识师生关系的意义、性质、类型以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和意义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从哲学的认识论角度来看,师生间存在着主客体关系、主体间关系;从教育学角度看,师生间存在着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师生间存在着认识、情感及个性互动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间存在着角色关系、互动关系;从管理学角度看,师生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等。
(二)师生关系的意义
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中人际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教师和学生是教育领域中的两大社会角色,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分别占据不同的地位,履行不同的职责。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在与作为被教育者、被管理者的学生交往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水平、年龄经历、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屏障。因此,教师必须调节自己才能为交往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再次,学生通过提问与教师进行讨论,可促使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而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也会使教师感受到自身价值实现的喜悦。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需要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二、师生关系的性质
(一)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独立人格的活动着的个体。学生虽然在知识、技能的拥有上较教师少,生理心理方面也未十分成熟,但他们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关系。这不同于封建社会的传统师生关系。在封建社会,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无可辩驳的真理性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所谓的“师严乃道尊”。传统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作为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抗,19世纪末以后,出现了以强调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它在哲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改变传统的师生对立状态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管理上却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倾向。这对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不利。而严格要求的民主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提高。
(二)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1.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以上各方面,教师相对于学生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的传输过程,它需要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将难以实现。因此,单纯的灌输和消极的接受是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难以达到培养主动积极的发展人才的目的。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独立学习,独立判断和独立选择。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和价值的取向也将随之不断的变化,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多元化,教师不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知识能使学生受用终身。教师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展。
(三)师生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之间关系,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它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学生将成为一名怎样的护理人员,与护理学专业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人格上的影响。教育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对成长中的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仅靠说教是不可能产生的。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做出反应,而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也同样会做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教师是智慧的使者,是文明的桥梁,是心灵的火炬,是人格魅力的重要来源。从事教师职业,是终身的荣耀。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师生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概念。根据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即专断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专断型
在专断型师生关系(arbitrary typ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中,教师对学生不够热爱和尊重,认为没有教师监督,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学习。教师经常使用权威和强制手段管理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苛刻。教师极少对学生给予表扬。学生对教师缺乏了解,表面畏惧、背后抗拒,处于被动地位。师生间缺少交流、沟通与合作,关系疏远,甚至紧张和对立。教师不在课堂时,学生的学习就会明显松垮。
(二)放任型
在放任型师生关系(laissez-faire typ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中,教师对学生不冷不热,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对教师的存在与否也持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地对待教师提出的要求。师生之间交往甚少,交流有限,既缺少相互期望和帮助,也无明显的对抗和冲突,关系平淡。
(三)民主型
在民主型师生关系(democratic typ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中,教师热爱、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既利用权威,又通过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品德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拥戴,对学生的问题不包办代替,创造适当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学习和锻炼。学生理解和尊重教师,主动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师生之间交往较多,互相支持配合,关系正常、密切和融洽。
在上述师生关系类型中,专断型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教师中心”论,而放任型的师生关系则主要体现“学生中心”论。从各种不同的师生关系所表现的特点和导致的教学效果来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最佳的师生关系模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从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护理教师需要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明确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师生关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一,观念的改变。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衡量个人价值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某些错误的观念,如以金钱和地位来确定个人的成功与否,使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进而影响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也影响着教师与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第二,网络发展的冲击。自1994年Internet正式接入我国以来,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全方位地受到了网络的冲击,使原本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教学替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加之远程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得师生间的沟通机会减少,无形中拉大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师生间互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等均会对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影响。第一,高校扩招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跨越到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一状况一方面帮助更多的学子圆了大学梦,但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师生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首先,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大班教学使得教师无暇顾及数量众多的学生,工作负荷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也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加,而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与之同步,使得教师对学生如数家珍的时代结束;再次,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高校实行了多校区办学,这也给师生交往增加了难度,大多数教师是“上课铃响进教室,下课铃响出教室”,需要急匆匆去赶校车,因而减少了师生间的交流,阻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第二,管理制度的影响。当今高校高额的学费以及自主择业机制,使学生产生一种“商品消费者”的错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向学校交纳学费来获取知识,毕业时也要凭借自己的努力谋求职业,学校和教师对自身的成长并没做出什么贡献,因此缺少师生间内心深处的情感基础。第三,评价体系的影响。高校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将师生关系纳入对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中,而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这种评定方式将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3.教师因素
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个人的性格特征等都有可能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第一,责任心缺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其实师生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教师个人愿不愿意与学生接触、交流,是不是主动关心学生。第二,忽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授业”而且更要“传道”、“解惑”;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在师德、道德、人格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扩招、考核制度等的影响,使得教师忽视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将晋级、考核作为工作的重心,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建立。第三,对学生“期望”过高。有些教师认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个体,应该明白求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应该“独立”,而不应该像中小学生一样需要教师来“管”,并且在对学生“教”的过程中说教有余,引导不足,这种心理上的抵触逐渐造成师生之间的疏离。
4.学生因素
学生作为师生关系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其个人特征对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产生影响。第一,人格特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极大影响,在人际交往中不自觉地越来越注重功利性而轻视情感,使得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表现出功利性目的,以通过建立师生关系能否获得利益来决定是否要建立或衡量建立的深度。由此,致使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面纱,把师生间神圣、纯洁的交往变成了一种交易,严重扭曲了师生关系的精神实质。第二,就业压力的影响。高校学生面对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梦想与激情的缺失,使学生们在获得稳定职业以及回避就业压力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无暇考虑师生关系的状况,使得师生关系越来越淡漠。第三,对教师期望值过高。期望值是人们对需要满足程度的一种估计,与之相对应的是实现值,二者越接近,心理需求越趋近平衡。在学生心目中,高校教师应该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者,人生的引导者,当他们带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和教师的崇拜进入学校后,如果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则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缺失感,从而影响其对教师的接纳和认同,进而影响学生与教师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得以完成的基本保证,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需求,也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来看,具有以下特征:
1.尊师爱生,配合密切
尊师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正确认识,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与心情,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尊严。尊师是师生之间良好感情、正确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人类的美德。因此得到学生的尊重是教师的最大愿望。爱生是指教师热爱、关心、保护以及尊重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
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学校环境中,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师生的交往越多越深,师生关系的情感体验就越强烈。师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接近与互补预示双方关系的密切度。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有助于其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有助于其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尊师和爱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双方密切配合的基础。
2.民主平等,关系稳固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要求,而且也是教学活动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都是为了一致的教育目标,双方在角色和职责以及知识水平上的差异不等于在利益上存在差异,相反,由于双方这些因素的不同,使师生之间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和交往,有助于需要的互补和智能的互补。如果师生在交往中,人格和利益不平等,双方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发挥,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目标。
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应该提倡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人格,发扬教学民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来说也并不意味着权威的削弱,相反,它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民主平等是师生关系稳固的前提,也是正常稳定的师生关系的特征。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共创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智能、思想、道德、兴趣和人格等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专业自我的成熟过程。
相关链接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礼》:剑虽利,不历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说明了教学和学习可以相互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展现生命价值,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关系。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护理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对学生有客观、准确的认识。学生享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具有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具有生理、心理多方面的需求。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期望被人信任、受到关怀和尊重。
护理教师要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并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理解学生就是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快乐与忧愁,对他们有切合实际的期望,认可并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就是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行为。当教师与学生的观点或行为相冲突时,应允许双方保留各自的观点(除非法律规定)。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耐心教育,以理服人。不得对学生进行斥责、讽刺和挖苦甚至辱骂。关心和爱护学生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向上、轻松的氛围,积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资源,以为学生服务为己任、为学生服务为自己最大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的师性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职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只有教师具备了各方面较高的素质后,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3.善于与学生沟通
教师与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及自身修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此外,学生是活生生的正在发展的人,具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甚至有的学生还非常活跃,所以教师还应具有与学生沟通的策略和技巧。师生的交往不一定在开始阶段就能够和谐、正常,一般都要经历由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到默契的过程。教师如何使这个互动过程逐步深入,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很快使师生关系达到协调默契,而有的教师虽经努力仍无法与学生友好相处,这说明善于和学生交往相处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这里包括教师的理解能力、启发引导能力和民主作风。善于理解学生的感情,才能产生心理共鸣;善于引导启发,才能使学生从中获益;具有民主作风,才能使师生以诚相待,敞开心扉相互沟通。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心理沟通的规律,并在交往中把握条件和机会,与学生深入地交往和沟通,把师生关系推向美好和谐的境界。

(马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