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鼻渊(病案4例)
病案1
李某,男,15岁。门诊病历。初诊(2003年10月18日)
主诉:鼻塞,咽痒半年。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反复鼻塞、咽痒,时有清嗓,偶诉头痛,纳食尚可,大小便正常。
查体:咽充血,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见大量的黄色涕液,心肺听诊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缓。
中医诊断:鼻渊。
辨证:风热上犯肺窍。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通窍。
主方:桑菊饮合苍耳子散加减。
药用:桑叶10g,菊花10g,桔梗6g,连翘10g,黄芩6g,苍耳子5g,辛夷5g(布包),夏枯草10g,薄荷5g,浙贝母10g,白芷10g,蝉蜕5g,甘草5g。5剂,水煎服。
二诊:(2003年10月23日):鼻塞大减,稍有咽痒,偶有清嗓,未诉头痛。查体:咽红,咽后壁少许淋巴滤泡,并见少量黄白色涕液,舌质红,苔薄黄,脉缓。继以上方加减:桑叶10g,菊花10g,桔梗6g,连翘10g,黄芩6g,苍耳子5g,辛夷5g(布包),夏枯草10g,薄荷5g,浙贝母10g,白芷10g,黄芪10,甘草5g。5剂,水煎服。
按语:本病属中医“鼻渊”。患者近半年反复鼻塞,咽痒,清嗓,头痛,咽后壁见涕液,舌质红,苔薄黄等,乃风热之邪上攻鼻窍,肺窍不宣所致,以桑菊饮合苍耳子散加减疏风清热,利咽通窍。加夏枯草清热散瘀,浙贝母清热散结,蝉蜕疏风散热,黄芩清肺热。经治患者诸症均减。再诊时原方去蝉蜕,加黄芪既补肺益气,又解毒排脓。热去脓消,则鼻渊自愈。平时应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反复感冒。
病案2
蒋某,男,9岁半。门诊病历。初诊(2004年3月3日)
主诉:反复咳嗽、流涕6月。
现病史:患儿于去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出现咳嗽,有痰,睡后起床时明显,伴见鼻塞,流白色黏涕,纳减,二便正常。
查体:体温正常,精神欠佳,对答自如,面色欠华,咽稍充血,咽后壁可见大量脓涕样分泌物附着,心率105次/分,律齐,心音可,未闻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肝脾未及,神经系统病理征未引出。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稍数。
中医诊断:久咳;鼻渊。
辨证:肺脾气虚,痰湿停聚。
治法:益气健脾,化浊通窍。
主方:温肺止流丹合苍耳子散加减。
药用:党参10g,黄芪20g,白术8g,茯苓10g,砂仁2g,细辛1g,辛夷8g(布包),苍耳子5g,白芷12g,菊花10g,鱼腥草10g,甘草4g。7剂,水煎服。
配合1%麻黄碱,鹅不食草滴鼻液交替滴鼻,每次各一滴,3次/日。
二诊(2004年3月10):服药7剂后,患儿鼻塞流涕症状明显改善,仍有咳嗽,有痰,晨起为重。查体:咽稍充血,咽后壁可见少许白色涕样分泌物附着,双肺呼吸音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定喘汤加减,处方:款冬花10g,桑白皮6g,紫苏子10g,黄芩6g,前胡10g,白前10g,矮地茶10g,辛夷3g(布包),白豆蔻6g,竹茹6g,麦芽20g,神曲6g,甘草3g。5剂,水煎服。
三诊(2003年4月12):咳嗽已止,喉间有痰,喷嚏晨起偶作,纳食增加,口气已无,夜寐汗多,二便正常。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麦冬6g,五味子5g,前胡10g,白前10g,白芍10g,浮小麦10g,辛夷3g(布包),防风10g,黄芪10g,鸡内金10g,甘草3g。7剂,水煎服。
按语:患儿系学龄期男孩,慢性起病,以咳嗽6月伴有反复鼻塞流涕为主要临床特点,查体可见鼻后滴漏表现,西医诊断考虑该患儿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属“久咳”或“鼻渊”的范畴,患儿反复鼻塞,流白涕,面白少华,食纳欠佳,属虚寒证,病位在肺脾,性属本虚,反复咳嗽有痰,咽喉部可见有形之痰,性属标实,故欧老认为当标本同治,以脾气虚为本,痰湿内生为标,患儿舌质淡但舌苔腻且脉数,有痰湿内蕴生热之象,故温肺益气同时应重视健脾通窍,化湿清热,故选方温肺止流丹(出自《辨证录》卷三)合苍耳子散(出自《济生方》卷五)加减,前方善补肺健脾,温化寒痰,后方宣通鼻窍且有疏散风热之效,加鱼腥草清解肺热,砂仁辛温行散,芳香化湿可使补而不腻。患儿二诊,流涕减轻,咳嗽有痰之症缓解不理想,欧老认为患儿为痰湿内蕴之症,无外感风寒及喘息等表现,取定喘汤去麻黄及白果两位君药,留紫苏子、款冬花降气止咳,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加用白前、矮地茶化痰止咳,辛夷通鼻,白豆蔻、竹茹、麦芽、神曲等健脾化湿,诸药共奏止咳化痰之效。三诊,外邪基本已除,仍汗多,有痰鸣声,属肺脾气虚证,选方人参五味子汤(出自《幼幼集成》卷三)合玉屏风散加减补肺健脾善后,加浮小麦止汗,鸡内金健脾消食,前胡、白前、白芍等润肺止咳。患儿咳嗽反复难愈,除应该考虑肺本身之疾病外,还应考虑与肺想通的其他脏器的疾病,例如本例病案,肺开窍于鼻,鼻窍不通必将影响肺的宣发肃降之功,致肺气上逆而咳,如治疗不重视咳嗽的病根在鼻,疗效必然不好。
病案3
殷某,女,10岁。门诊病历。初诊(2003年8月9日)
主诉:反复咳嗽5年。
现病史:患儿于1997年底始咳嗽,经抗感染治疗可愈,但每遇外感咳嗽又起,现又咳周余,呈单声干咳,常感咽部作痒,汗多,鼻塞,时有头晕。
查体:咽后壁有稠脓悬挂,双侧扁桃体Ⅱ°肿大。舌红,苔薄黄,脉缓。
辅助检查:鼻窦华柯氏片:双侧前组副鼻窦慢性炎症。
中医诊断:久咳;鼻渊。
辨证:外感风热,瘀阻鼻窍。
治法:疏风清热,通窍活血。
主方:自拟方。
药用:金银花10g,玄参6g,桔梗6g,夏枯草10g,辛夷5g(布包),白芷10g,黄芩6g,胖大海10g,川芎6g,僵蚕10g,白芍6g,甘草5g。7剂,水煎服。
二诊(2003年8月16日):咳嗽偶作,稍有鼻塞,未诉头晕,汗减,纳食一般,大小便正常。查体:咽部稍红,双侧扁桃体Ⅰ°肿大,舌红,苔薄黄,脉缓。继以上方加减:金银花10g,玄参6g,桔梗6g,夏枯草10g,辛夷5g(布包),黄芪15g,黄芩6g,川芎6g,僵蚕10g,白芍6g,鸡内金10g,甘草5g。7剂,水煎服,痊愈。
按语:本病属中医“鼻渊”、“久咳”范畴,患儿反复咳嗽,鼻塞咽痒,系因外感风热,鼻窍瘀阻所致,治以疏风清热,通窍活血,方中金银花、玄参、僵蚕、桔梗、胖大海疏风清热利咽;黄芩、辛夷、白芷、川芎、夏枯草活血通窍;白芍、甘草调和营卫。经治鼻窍得畅,咳嗽亦减,故不止咳而咳自止。再诊时原方去白芷、胖大海,加黄芪以补气固卫,鸡内金消食健胃。
欧老曰:古人讲望而知之谓之神,其实闻而知之也谓之神,听而知之也谓之神,关键是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要善于“独处查奸”。本病之“奸”就在于咽后壁之涕状物。
病案4
眭某,女,4岁3个月。门诊病历。初诊(2013年11月12日)
主诉:间断咳嗽2年余。
现病史:患儿近2年多年来,经常咳嗽,每年除2~3月不咳,其余时间均咳,咳声深重,遇感而发,用头孢等似无明显作用,病初涕清,渐成浊涕,入睡后亦有轻咳,活动后加重,多数情况不伴有发热。夜寐不安,汗多,既往有鼻窦炎及鼻炎病史。
查体:咽充血,双扁桃体Ⅱ°红肿,咽后壁可见黄色浊涕黏附,双肺可闻及少许鼾音,心腹查体未见异常。舌质红,苔白微腻,脉滑。
中医诊断:久咳;鼻渊。
辨证:外感风热,内蕴痰热。
治法:疏风清热,清热化痰。
主方:自拟方。
药用:桑叶5g,菊花5g,茯苓5g,法半夏3g,薏苡仁10g,川贝母3g,桑白皮5g,瓜蒌皮5g,前胡5g,白前5g,矮地茶10g,陈皮5g,甘草5g。7剂,水煎服。
嘱回家后以淡盐水冲洗鼻腔,早晚各一次。
二诊(2013年11月25日):患儿咳嗽较前稍有好转,咳嗽声音较前轻浅,痰声少些,仍有咳嗽,晨起为重,体位改变时加重,仍有汗出,夜寐较前改善。查体:咽稍充血,双扁桃体Ⅱ°肥大,无充血,咽后壁可见少许白色浊涕黏附,双肺未闻及啰音,心腹查体未见异常,舌尖红,苔白,脉滑。荆防败毒散加减,处方:荆芥5g,防风3g,前胡10g,川贝母3g,茯苓5g,法半夏3g,桔梗2g,矮地茶10g,桑白皮5g,瓜蒌皮5g,蝉蜕5g,五味子2g,甘草5g。7剂,水煎服。
电话回访:患儿服药后咳嗽明显好转,因异地舟车不便,家长暂未复诊,嘱坚持淡盐水洗鼻,改善上气道通畅,并口服我院自制药补肺健脾饮善后。
按语:欧老认为:本患儿临床特点表现为:学龄前期幼儿,病程长,慢性起病,咳嗽遇感而发,运动后及体位改变时加重,有鼻窦炎病史。西医诊断考虑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属久咳范畴。患儿经年咳嗽难愈,其病根在鼻而非肺脏,鼻腔分泌物后滴于咽峡部刺激局部的咳嗽反射受体,故表现为咳嗽,临床常常按肺部感染治疗,疗效往往不理想。久病必有虚,肺通窍于鼻,肺气亏虚,则无力御邪,涕实为有形之痰,痰湿致病,黏滞难愈,故调治脾脏,健脾运湿为根本,但患儿就诊时正处于外邪复感之时,急则治标,当先退邪,后补益,不致闭门留寇。患儿首诊时查体可见咽充血,双扁桃体Ⅱ°红肿,咽后壁可见黄色浊涕黏附,双肺可闻及少许鼾音,舌质红苔白微腻,脉滑,为外感风热,内蕴痰热之证,故治以疏风清热,清热化痰,方中桑叶、菊花疏风解表,茯苓、法半夏、薏苡仁运脾化湿,川贝母、桑白皮、瓜蒌皮、前胡、白前、矮地茶化痰止咳,陈皮行气,甘草调护诸药。二诊患儿痰热已清,故选用荆防败毒散解表祛湿,祛风散寒,矮地茶、桑白皮、瓜蒌皮继续清化无形之痰热,除邪务尽,蝉蜕既可利咽亦可祛风止痒,五味子酸收敛肺以止咳,经两次方药调整,病邪已去其八九,后期以我院自制成药补肺健脾饮(原方为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善后,补肺气则邪不可干,补脾气则痰湿无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