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丹溪湿热观的启示——兼谈倡建立中医湿热病学
元代医家朱丹溪曾提出“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的观点,并对湿热病的证治作了很大发挥。朱氏认为湿热为患可涉及外感、内伤诸多病证,如《丹溪心法》认为痢的病因,“赤痢乃自小肠来,白痢乃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吞酸的病因,指出“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对黄疸病因,尝谓:“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赤白浊的病因,认为“浊主湿热,有痰,有虚。”还强调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其发病关乎“湿热”。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丹溪对于湿热病的治疗,《丹溪心法·中湿》有较详细的记述:“《本草》云:苍术治湿,上下部皆可用。二陈汤中加酒芩、羌活、苍术,散风行湿。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须用白术。上部湿,苍术功烈;下部湿,宜升麻提之。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若燥湿,以羌活胜湿汤、平胃散之类。若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黄芪防己汤。若湿胜气实者,以神佑丸、舟车丸服之;气虚者,桑皮、茯苓、人参、葶苈、木香之类。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草果、厚朴、芍药。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热,宜白术、黄芩”;“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又如肺有湿,亦宜黄芩”;“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如中焦有实热,亦宜黄连”;“若中焦湿热积久而痛,乃热势甚盛,宜黄连,用姜汁炒。去下焦湿肿及痛,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黄柏、知母、草龙胆。”又云:“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如下焦肿及痛者,是湿热,宜酒防己、草龙胆、黄芩、苍术。若肥人、气虚之人肿痛,宜二术、南星、滑石、茯苓。黑瘦之人,下焦肿痛,宜当归、桃仁、红花、牛膝、槟榔、黄柏。”已体现出根据湿重、热重及湿热并重及邪客部位、正气盛衰、兼夹证候等情区别而治,对后世处方用药颇有启发。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丹溪创制的治湿热方剂二妙散(苍术、黄柏)及后人据此而衍化的三妙丸(苍术、黄柏、川牛膝)、四妙散(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均是传世名方,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受朱丹溪湿热观的启示,联系后世医家对湿热病证治的发挥和现代临床实际,我们认为完全有必要建立中医湿热病学。这是因为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新学说、新学科的不断建立。当然这种新学说、新学科的建立,绝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凭空想象、主观臆断所能完成的。须知,任何重大科学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已取得的各方面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综合前人有关成果,分析其已达到的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毫无疑义,中医湿热病学的建立,必须建筑在前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即对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推陈出新,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成为更完善、更科学、更先进的学说和学科,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作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避免低水平重复。国家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扬提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指导方针,显然是十分正确的。
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具备以下几个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一)古代文献内容丰富
祖国医学文献浩如烟海,其中有关湿热病的论述,极为丰富。早在《内经》这部经典著作中,就有“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等记载,《难经》已将“湿温”列为广义伤寒的五种病证之一。此后,历代医家于此多有阐述,特别是前述朱丹溪的湿热观,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迨至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湿热病的研究有长足的进步,并有相关论著问世,如叶天士《温症论治》中有不少篇幅论及湿热(或湿温);薛生白《湿热条辨》堪称湿热病的专著;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湿温”的论述更为详尽;雷少逸《时病论》“秋伤于湿”章列“湿热”、“湿温”两个病种,专题予以发挥。凡此,均为今天研究湿热病并建立中医湿热病学提供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文献资料。
(二)湿热为患十分广泛
湿热病证,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为甚。就地域而言,东南沿海一带,地处卑湿,气候温热,湿热为患更多。在朱丹溪“湿热为患,十之八九”观点的基础上,叶天士也提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近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湿病(包括湿热病)在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0.55%~12.16%,且西北地区发病亦多。联系临床实际,不少疾病诸如流感、肠伤寒、痢疾、胃炎、肠炎、肝炎、关节炎、尿路感染、小儿夏季热、盆腔炎以及近年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禽流感等,从中医病因学来分析,常与感染湿热病邪有密切关系,足见其发病之广,为害之大。更值得指出的是,现代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变,湿热病的发病率已有上升趋势,如工业废气排放污染空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活和工作场所普遍使用空调,使人汗液排泄不畅,热郁体内;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嗜食肥甘、酒酪、炙煿之物等,均易招致湿热病的发生。因此加强对湿热病的研究,建立中医湿热病学,从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保障人类健康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三)湿热理论特色鲜明
中医有关湿热病的理论,包括病因、病机、证候和辨治等,见解独到,如对湿热病邪缠绵难解的特性,病变重心在脾胃,辨证重视察舌,治疗须分离湿热,强调宣畅肺气、通利小便,等等,均富有特色,很值得深入研究。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将有利于发扬中医在这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四)现代研究成果可观
现代对湿热引起的肝炎、菌痢、肠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各地有不少临床研究报道,其中不乏大宗病例疗效总结,充分显示了清化湿热、清热利湿等治法的显著效果。近年来有关湿热病证候规范化的研究亦有进展。在实验研究方面,湿热证动物模型业已建立,湿热病的微观病理变化逐渐被揭示,检测方法和指标亦有新的发现,特别是对治疗湿热病的有效方药,诸如茵陈蒿汤、五苓散、八正散等作了现代药理研究,探讨其作用原理,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从而为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于上述,我们对湿热病进行了持久深入的研究,于21世纪初期由笔者主编了《中医湿热病证治》一书,该书分上、中、下、附四篇,上篇“绪论”对湿热病的定义与范围、学术源流、病因病机、诊断、辨证和治法,作了扼要的论述;中篇“病证各论”为切合实用,采用西医的病名,且所选病种,其发病常与湿热密切相关者;下篇“常用方剂”每方分列出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临床应用举例等七项予以叙述;附篇包括“历代名论名著选释”“古今医案选按”“现代实验研究进展”等内容,择其古代和现代精要文献,加以评论和综述,旨在融汇古今、展望未来。该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当然,这仅是我们研究湿热病的开端,而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为此,我们正策划编著《中医湿热病学》,本书的编写方案包括源流探讨、治法阐要、病证各论、文献发微、医案评议、附现代实验研究概况等。旨在进一步彰显中医湿热病的特色和优势,使其上升成为独立的学科,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总之,读古人书,既要传承其精华,更要有所创新。我们既往在湿热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今后创新的设想,主要得益于前人有关湿热病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受朱丹溪湿热观的启示和影响。
(盛增秀 庄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