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风湿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5 气滞血瘀证

证候:红斑暗滞,角栓形成及皮肤萎缩,伴倦怠乏力,舌暗红,苔白或光面舌,脉沉细。多见于血管炎、紫癜、心脏损害或肝脾肿大患者。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各15g,炙甘草6g,桃仁12g,红花9g,枳壳10g,赤芍6g,川芎10g,牛膝10g,益母草30g,丹参20g,香附15g。

加减:伴心悸失眠,加炒酸枣仁30g,柏子仁12g以养心安神;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加黄芪15g,党参15g以健脾益气;肝脾肿大,加炙鳖甲先煎15g,穿山甲5g,三棱9g,莪术9g以活血散结。

中成药:逍遥丸,口服,1次6g,1日2~3次。

释义

·本病病因病机为素体虚弱,真阴不足,瘀热内生,痹阻脉络,外侵肌肤,内损脏腑,常因外感、劳累、情志不调、损伤,常因阳光照射、产后所引发。病位在经络血脉,以三焦为主,与心、脾、肾密切相关,可及肝、肺、脑、皮肤、肌肉、关节、营血,遍及全身。

·本病辨证要点重在分清标本缓急。其来势缓者,初起多为风湿阻络或痰热痹阻,临床多有关节肿痛或红斑渐起,病在皮肤经络,病位较为轻浅。反复发斑,则由浅入深,由皮肤四肢脉络渐及脏腑之脉络,再损脏腑器官。在内先在上焦,由上而下,渐及中焦及下焦,由轻渐重,由浅入深。在表在上为轻浅,在里在下较为深重,若表里上下多脏同病,多为重症。其来势急者,初起多热毒炽盛,表现为高热不退,蝶疮流注,严重者热毒弥漫三焦,五脏六腑俱损,上入巅脑为危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因肝气郁结导致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邪热渐退,可表现为阴虚火旺,肝肾阴虚;反复发作可因气血两虚致心阳不足,心悸等证;疾病后期多阴损及阳,致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表现为水肿等症。总之,正虚为本,毒蕴为标,邪正相争,贯穿全局,毒损脏腑为病理根本。

·扶正与祛邪为治疗SLE的两大原则。以调和阴阳,补益气血治其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治其标。

·按现代临床经验,《指南》中的方药成分及剂量做了调整,另外增加了一些常见的辩证,具体见下文:

热毒炽盛证

按照现代临床经验,方药中建议增加生石膏先煎30g。

阴虚内热证

证候:斑疹暗红,伴有不规则发热或持续低热,五心烦热,咽干咽痛,自汗盗汗,口渴喜冷饮,面红充血,关节痛,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苔薄,脉细数。多见于轻中度活动期或稳定期。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

生地黄30g,知母、黄柏各15g,鱼腥草、益母草、青蒿、紫草,女贞子、旱莲草各20g,茯苓、泽泻、牡丹皮、山茱萸各9g,玄参15g。

加减:自汗明显,加黄芪15g,党参10g,麻黄根10g以益气敛汗;盗汗明显,加龟甲先煎15g,地骨皮10g,糯稻根10g以滋阴清热止汗。咽干,反复发生咽喉肿痛,加玄参15g,麦冬9g,北沙参9g,桔梗6g以滋阴润肺,利咽消肿。

中成药:①六味地黄丸,口服,1次9g,1日2次;②知柏地黄丸,口服,1次9g,1日2次。

脾肾阳虚证

证候:面色无华,眼睑、下肢浮肿,胸胁胀满,腰膝酸软,面热肢冷,口干不渴,小便清长,尿少或尿闭,舌淡胖,苔少,脉沉细。多见于素体阳虚或SLE晚期合并心肾损害时。

治法:温肾壮阳,健脾利水。

方药:右归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牡丹皮9g,茯苓皮30g,生黄花30g,猪苓15g,泽泻9g,赤芍9g,生姜5g,附子3g,肉桂3g。

加减:水肿明显,加黄药子先煎20g,车前子包煎30g,冬瓜皮30g以补益脾肾,利水消肿;腰酸明显,加杜仲15g,续断12g以补肾健腰。

中成药:①金匮肾气丸,口服,1次6g,1日2次;②龟鹿补肾丸,口服,1次6g,1日2次。

脾虚肝旺证

证候:皮肤紫斑,胸胁胀满,腹胀纳呆,头昏头痛,耳鸣失眠,月经不调或闭经,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弦。

治法:健脾清肝。

方药: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柴胡10g,芡芩10g,牡丹皮9g,栀子9g,木香10g,陈皮10g等。

加减:腹胀明显,加香附9g,枳壳6g以理气消胀。

中成药:①八珍丸,口服,1次6g,1日2次;②丹栀逍遥丸,口服,1次6g,1日2次。

风湿痹阴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四肢肌肉酸痛或困重,舌质红,苔腻,脉滑或弦。本证多见于SLE以关节和肌肉病变为主要表现者。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20g,白芍15g,川芎10g,生地黄20g,当归10g,白芷10g,羌活15g,独活15g,防风12g,白术30g,石膏30g,甘草6g等。

加减:上肢痛可加威灵仙15g,姜黄10g;下肢痛可加牛膝10g,寄生10g;关节肿胀,舌苔黄腻,有化热征象,加黄柏10g,生薏米30g,忍冬藤30g。

气血亏虚证

证候:神疲乏力,头晕,心悸,气短,自汗,面黄少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本证多见于红细胞或白细胞或血小板轻度减少为主要表现者。

治法:益气补脾、养血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生黄芪30g,太子参15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20g,茯苓15g,生地黄15g,女贞子10g,鸡血藤20g,青蒿10g,僵蚕10g,炙甘草6g等。

加减:以白细胞减少为主者,加女贞子15g,茜草15g;以红细胞减少为主者,重用当归30g,红枣10g,阿胶10g(烊化);血小板减少为主者,加花生衣10g,羊蹄根15g;手足麻木者加鸡血藤30g。

阴虚内热证

证候:低热,盗汗,面颧潮红,局部斑疹暗褐,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脱发,眼睛干涩或视物模糊,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或细数。相当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小活动期。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15g,炙鳖甲30g(先煎),生地黄15g,知母15g,地骨皮12g,丹皮12g,山萸肉15g,山药15g,蛇舌草20g,赤芍10g,甘草6g等。

加减:内热红斑甚者加水牛角30g,大青叶12g,凌霄花9g;关节痛甚者加豨莶草15g,威灵仙18g,川牛膝12g;津亏甚者加麦冬12g,枸杞子12g;气虚并尿蛋白阳性者加生黄芪30g,半枝莲15g,金樱子30g;阳虚甚者加淡附片9g,淫羊藿12g;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12g,制香附9g;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30g,小蓟6g,旱莲草15g。

热毒炽盛证

证候:斑疹鲜红,面赤,关节肌肉酸痛,口疮,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本证多见于SLE以皮肤损害、高热为主要表现者。

治法:凉血解毒、祛瘀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升麻鳖甲汤加减。

水牛角30g,生地黄20g,赤芍15g,丹皮15g,蒲公英30g,金银花30g,生石膏30g,升麻10g,鳖甲30g,生黄芪30g,大青叶15g,生甘草6g等。

加减:高热加羚羊角粉30g;咽痛加玄参30g,麦冬15g,贝母10g,苦梗10g;紫斑加紫草15g。

中成药:①八宝丹,口服,每次0.3g,每日3次;②云芝菌胶囊,口服,每次0.96g,每日3次。

饮邪凌心证

证候:胸闷,咽痛,喘憋,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心烦神疲,面晦唇紫,肢端怕凉隐痛,舌质暗红,苔灰腻,脉细数或细涩结代。

治法:清热泄肺逐饮。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减。

葶苈子30g,大枣5枚,茯苓20g,猪苓30g,泽泻15g,桑白皮15g,大腹皮15g,白芥子15g,厚朴10g等。

加减:咳嗽痰多加瓜蒌皮30g;胸闷加枳壳10g;憋气加丹参30g,川芎10g。

痰阻肺络证

证候:干咳少痰,胸闷憋气,上楼喘憋,咽干喉痒,纳可,舌暗有瘀斑,苔少,脉细数。

治法:清肺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当归10g,牛膝10g,红花10g,生地黄15g,桃仁10g,苇茎10g,薏苡仁20g,枳壳10g,赤芍10g,川芎10g,桔梗10g,生甘草6g。

加减:痰多色白加杏仁10g,瓜蒌30g;痰多色黄加鱼腥草30g,黄芩30g;咽痛加牛蒡子10g,贝母10g,玄参20g;喘促气短加蛤蚧1对;心悸加柏子仁15g。

脾肾两亏证

证候:面目四肢浮肿,腹胀满,纳呆,腰酸,面颧潮红,足跟痛,血尿、尿少或尿闭,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舌质淡有齿印或舌体嫩胖,苔白薄,脉细沉。

治法:健脾益肾,解毒通络。

方药:真武汤加减。

生黄芪30g,茯苓皮30g,白术20g,杜仲15g,山萸肉10g,山药15g,萆薢15g,当归15g,土茯苓15g,甘草6g等。

加减:水肿明显加猪苓20g,泽泻15g,泽兰30g;畏寒肢冷加附子10g,生姜10g;腰膝酸软加熟地黄20g,寄生15g;神疲乏力加黄精15g,太子参15g;大量尿蛋白加黄芪、芡实、金樱子;血尿加白茅根30g。

瘀热入脑证

证候:头痛头晕,失眠健忘,心烦易怒,抑郁焦虑,舌暗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清脑安神,活血解毒。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钩藤30g(后下),菊花15g,白芍15g,夜交藤30g,生地黄20g,丹参30g,川芎10g,赤芍15g,生龙骨、生牡蛎 (先煎)各30g,云苓20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6g等。

加减:高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黑锡丹;痰多加菖蒲15g,胆南星10g,贝母10g;头痛加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每次40~50mL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或25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