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惟新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江中之舟”推起中医教改浪花

2011年5月27日下午,江西中医学院神曲厅座无虚席。在主持人的引导下,400余名双惟班学生同时起立,宣读《双惟学子宣言》,激情四溢,声震屋宇。这里正在举行江西中医学院第三期“双惟学子证书”授予仪式。

对于这439名学生而言,今天是对他们坚持不辍、自我磨炼的褒奖。对于校方而言,今天是对他们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又一次肯定。

“加入双惟班,后悔一阵子。不入双惟班,后悔一辈子。”江西中医学院学生口中的双惟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以至于让学生发出如此感慨?

一、自我教育——铸就双惟学子铁的意志

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江西中医学院创新了“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形成了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养成习惯”为主要实现途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2006年该校创办了双惟班,从此校园又多了一条新的风景线,成为江中教改之舟。

双惟班是一个打破学科、专业和班级、教室概念,精心设置的“课外班”,类似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性质。本着“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双惟班不设门槛,学生自愿报名就可参加。经过一年的系列淘汰式考验后,第二年才能正式加入该班,进入专项训练阶段,通过者可获得初级“双惟学子证书”;连续坚持三年的,可获得中级“双惟学子证书”;连续坚持四年的,可获得高级“双惟学子证书”。

每天清晨6点半,双惟班学员就喊着口号,围着校园跑步锻炼,不论周末、假日,还是严寒酷暑,风雨无阻。七点半,晨读开始。很多同龄人还在酣睡,双惟学子新的一天已经伴着琅琅的书声开始了。

在严格体能训练的同时,双惟班还创新搭建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演讲活动、“书香之家”读书活动、双惟播报、双惟青年发展论坛、团队协作训练、志愿服务、学术讲座等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人际沟通能力,增加自信心,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晨跑、晨读、课外学习和拓展训练活动,累计三次迟到或早退,或日常活动有一次无故缺席,学员即被自然淘汰。看似“不近人情”的管理,却磨炼出了一支具备坚韧意志的“铁军”。

双惟班开办初期,当学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校园中晨跑时,面临的却是一些人不解的目光。更有同学俏皮地说,双惟班学生真是一群“傻子”。5年后的今天,这支队伍壮大了,投向他们的目光变成了羡慕和佩服。

江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双惟班班主任刘红宁介绍,2006年双惟班开办之初,许多人都在怀疑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第一年报名双惟班的学生有近400人,一个学期之后就少了一半,再过一个学期,又少了一半。

刘红宁说,我期望的目标是4年后有30人能坚持下来。有20人就算成功了。没想到4年后,有51位同学坚持了下来,大大超出了预期。

二、学校是点火器——点燃学生内心火种

家住南昌市区的一位学生的母亲写信来“抱怨”,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赶上国庆节,想让他在家睡个懒觉,多休息休息,没想到孩子像“着了魔”一样,一大早起来晨跑、晨读,也不知道学校施了什么“魔法”。

说起这“魔法”,刘红宁说,每个学生内心都有潜在的成才火种,一旦把它点燃,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就是“打火机”,去点亮学生的理想,激励学生成才的愿望,使学生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

2007级药学专业学生陈万山,因意外造成腿脚不便,加之家庭贫困,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参加双惟班后,在不断的自我磨炼和老师的引导下,他慢慢找到了久违的自信。2008年,在竞选双惟班办公室管理员时,他从50名参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了。昔日在公众场合“不敢高声语”的他,现在通过竞选,成了同学们拥戴的班长。陈万山说,这个大集体给了我新生。

双惟学子曹志文在7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拿到了4次全公司的“月销售冠军”。面对这样骄人的成绩,他说:“每天的双惟播报、大大小小的竞选演讲,还有双惟的各类论坛,充分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几年来风雨无阻的晨跑让我有了屡败屡战的勇气,各种志愿活动培养了我的服务意识,是双惟班让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思考,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感激双惟班——江中的‘西点’。”

江西中医学院的双惟实践班获得了社会各界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20余所兄弟院校前来参观考察,《人民日报》等对此进行了报道。该项教育改革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2011年省级教育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三、培养全面的人——“双惟”改革的核心目标

通过双惟班持之以恒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2008年,双惟学子陈国雄的家乡遭受了特大冰灾,村里饮用水源冻结,得知这一情况后,陈国雄奔走于各家各户,组织乡亲上山砍伐毛竹引水入村。经过在冰雪中8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引来山泉水,解决了全村人的饮水难题。

2009年,当得知甲型H1N1流感康复者的血浆对于抢救重症患者有重要作用的消息后,双惟学子洪旭平第一时间来到血站,捐出了江西首份甲型H1N1流感抗体血浆。

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信心也支撑着双惟班学生的专业学习。双惟学子在获得奖学金人数和英语等专业学习方面都明显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据介绍,全校各教学部(院)学生奖学金的获取比例为20%左右,双惟班学生获取比例为35%。2009年春季学期,双惟班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是72.25分,明显超过全校学生英语平均成绩(66.58分)。2010年,双惟班首届本科74名毕业生中有21人考研,录取率高达84%。

在2010年12月举办的华东地区第二届大学生中医学科竞赛暨全国邀请赛上,以双惟学子为主的代表队以高出第二名140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同时摘得五个单项奖中的三个第一。

2009年,某制药企业市场营销部副总监亲自上门询问刘红宁,学校培养人才到底用了什么秘诀?原来在他们企业吃苦耐劳、不讲价钱、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几个员工,一问全都是江西中医学院的毕业生。

刘红宁说,我们把全面培养人和培养全面的人作为核心目标,那就是培养道德高尚、才能突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通过双惟班的5年实践,江西中医学院这一教育理念获得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各方面的好评。双惟班倡导与培养的自信、自强精神,为他们的人生撑起了远航的风帆。

(本报记者 徐雪莉)

载于2011年6月3日《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