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作品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管理职责,统一管理部门

目前护工行业并不归属于任何编制,且对于护工的管理尚缺乏法律或政策上的依据。本次调查了解到,杭州地区公立医院普遍采取委托护工公司的形式对护工进行管理。护工群体作为一个流动群体,其行业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在管理方面既不归杭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杭州市卫计委)管辖,也不归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管理,护工群体的权益不能得到保护。

鉴于此,本小组建议杭州市卫计委成立护工行业协会,制定护工行为规范,专门对护工所属公司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加强对护工市场的管理,促进其有序、规范的发展,并通过媒体的力量,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护工工作、有利于护工生存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除此之外,建议卫生部门应实行护工持证上岗的措施,严格管控医院外的黑护工。总之,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在医院的协助配合下对这个群体进行合理的管理。

(二)进行定期培训,考核相关技能

护工的护理技能是否过关、基本医疗知识是否具备关乎病人的安全和健康。医院应在内部设立护工管理部门,建立护工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并在后期对护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其能清楚了解护理工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降低出错率。同时,对护工技能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或福利挂钩。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提升医院护工的专业技能,有关部门可以联手积极推进医院护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建立外来护工岗位和职业资格等级相结合的培训制度,从而提高护工的护理能力,提高其对职业的满意度。

(三)保障护工的饮食,合理解决住宿问题

吃、住问题是最贴近护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医院应该为护工提供更平价的饮食,让其不出病房就能解决饮食问题。这既减轻了护工的经济压力,也保障了病人的安全。在住宿问题方面,护工大多在医院的躺椅稍作休息,这严重影响护工的身心健康。有关管理部门应为其提供少量住所,以便护工可以在没有病患护理时有一个临时休息的场所,从而保证护工的精神状态及工作效率。为便于人员管理,可以收取适量的住宿费。

(四)提供定期体检,保障护工健康

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医院不管在护工上岗前还是上岗后均不提供体检,这对护工的健康和病人的安全非常不利。同时,由于护工大多集中在中老年阶段,且护理工作本身的强度很大,长期的营养不足及休息时间不够更易导致其出现健康问题。对此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联系所在医院,为护工定期提供免费或半自费体检,保障护工自身的健康,对病人生命安全做出有效保护。

(五)增加福利发放,及时了解需求

在节假日来临之际,管理部门应对护工发放各种福利及奖金等,激发护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其工作认可度,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及满意度。除此之外,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护工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包括护工是否有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病患及家属对护工的态度,避免护工受到辱骂等情况的发生,使其感受到最基本的重视和尊重。

(六)改变护理模式,从源头解决问题

本次调查得知,杭州地区大多数公立医院的护工陪护模式为一对一护理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从护工方面来看,许多护工认为其有精力与能力同时照顾1人以上的病人,这说明一对一模式造成了一定的人力资源浪费,且多数护工希望能够增加收入;从护工公司方面来看,公司虽收取部分管理费,但仍难以实行高效管理及增加护工福利。

若采用一对多模式,一个护工可以同时看护2~3个同病房的病人。首先,可适当降低单个病人的看护价格,减轻家属负担;其次,可提高护工收入,增加其工作积极性与满意度;最后,护工公司可以适当提高管理费的收取比例,进而有更多的资金对护工进行高效管理。与此同时,一个护工同时护理的病人数量过多会使风险因素大大增加,这需要杭州市卫计委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其人数进行限制。例如,一个护工最多不能同时护理超过3个病人等。此模式在上海各家医院已有成熟应用,具有很大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