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定青年教育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反右派斗争”中的态度和“主观能动性”讨论埋下的隐患

一、“反右派斗争”中的不应和态度

“反右派斗争”是于1957年发起的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大型政治运动。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公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

但是,由于对1957年春夏的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又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致使“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在1957年夏的“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处理右派的工作中,冯定参加过一些校领导的会议,他当时所持的观点是赞同批评青年学生中的错误思想,但认为解决青年人的问题主要依靠教育和引导,而不是批判和做组织处理。在这点上,冯定与江隆基副校长的观点比较接近,但当时被认为是“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江隆基由于领导反“右”不力,被撤职调离北大。

“反右派斗争”还未结束,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反修防修”“反修”指的是“反对修正主义”,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苏共领导人挑起中苏两党论战,并把两党论战扩大为两国之间的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军事、经济压力,在对苏共理论的意识形态界定上,中共认为是“修正主义”,因而提出了“反对修正主义”的口号,并以此在党内开展“反修防修”的斗争。在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东西当作“修正主义”、资本主义来批判,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领导干部指责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在哲学界、历史学界、经济学界,不断有学者的观点被指斥为修正主义思想。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孙冶方(1908—1983年)原名薛萼果,化名宋亮、孙宝山、叶非木、勉之等,无锡玉祁镇人,模范共产党员,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上海财经学院院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顾问和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也是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只是因为说了一句“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是第一规律”就被申斥为宣扬修正主义观点。冯定不完全赞同这些指斥,觉得这很不公道,但又没有公开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二、1959年关于“主观能动性”的讨论为冯定的思想遭批判埋下了隐患

195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偏差,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左”的狂热下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口号,忽视了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左”的错误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也有发展。“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问题”的讨论与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紧密联系,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争论,政治色彩越来越浓,也影响到以后的学术争论,把不属于阶级斗争的正常的学术争论问题看作阶级斗争,把争论中出现的不同意见“上纲上线”,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在学术研究的讨论方面开了一个极为不好的头。

1959年3月25日,中科院哲学所召开小型学术讨论会,邀请冯定参加这次讨论会。哲学所的吴传启忽然心血来潮,发表了一个自认为的“妙论”。他说“我看主观能动性,要符合客观规律,否则不叫主观能动性。反动派就没有主观能动性……”,冯定听到这里实在按捺不住,立即予以反驳:“强调人的言行,要符合客观规律,这是对的。但不能无限夸大,竟说反动派没有主观能动性,蒋介石是反动派,他同我们打了几十年,杀了我们多少人,难道说蒋介石没有一点主观能动性吗?”这时吴传启急了,也许是一下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就信口开河指责冯定说:“你这是替蒋介石辩护、擦粉!”冯定这时拍案而起,直指吴传启的鼻头痛斥:“你是什么东西!我们闹革命、同国民党打交道时,你在干什么?”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指斥,弄得大家不欢而散。实际上,认为“反动派就没有主观能动性”不是吴传启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吴传启、关锋和林聿时他们“三人小集团”的一致认识。后来为了掩盖这次讨论落下的话柄,又大大小小开了多次关于“主观能动性”的讨论会。北大有位年轻老师查阅经典著作后指出:“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征,连其他高级动物也有主观能动性,如猿猴等。反动派是人,当然也有主观能动性。”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从此,冯定同吴传启等三人关系破裂。“主观能动性”的讨论让关锋、林聿时、吴传启“三人小集团”耿耿于怀,他们指使其爪牙在《平凡的真理》一书中找突破口,煽风点火,大肆讨伐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