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丘数日成林泉:张涟家族与园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张涟家族世系的确定

张涟的出身和家世并不为人所知。曹汛先生认为张涟出生在华亭县西郊城河一带的一个贫民或市民家庭,其家族应属于“城河张氏”[注]。显然这是出于张涟是工匠出身的一个推断。

目前发现唯一与南垣父、祖直接相关的信息在清代黄与坚(1620—1701)所作的张然墓志铭中。《愿学斋文集》卷三十八《封孺林郎即征君张陶庵墓志铭》(本书简称为张然墓志铭,后略)对张然家世进行了简要介绍:


按张氏世籍华亭县,自枢密铁一公累传至归山公,以子所望贵,赠通政大夫、山东布政使,为君曾祖。所谋,万历庚子举人,为君祖[注]。所谋生涟,即南垣,华亭学生,始迁隶嘉兴。涟四子,季则君也。君讳然,字鹤城,以号行,曰陶庵。[注]


张然墓志铭是黄与坚受张然次子张淑请托,写于张然去世的第二年,即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张然家世应为张淑所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按该铭所述,可以提取几个关键信息:一、张涟家族世居华亭县,华亭张氏始祖是枢密铁一公。二、张涟祖父未具名,号归山公。归山公因一子张所望有显赫的官职,被封为通政大夫、山东布政使。三、张涟父名所谋,是万历庚子(1600)科的举人。四、张涟读过书,曾是华亭县学学生。五、张涟有四子,张然为第四子。

这段材料对于挖掘张涟的家世意义重大。张涟出身于士林而非普通市民或平民,其父张所谋有举人功名。张涟从父张所望具有较高官职,因此张涟祖得以赠官。

相比家族其他成员而言,张所望的历史资料也应更为丰富。张所望为松江名人,最早记载张所望生平事迹的是陈子龙撰写的《明中奉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七泽张公神道碑铭》(本书简称为张所望碑铭,下同)。张所望碑铭较长,现简略其文如下:


公讳所望,字叔翘。世为上海人。祖曰某,父曰某,皆赠中大夫。母曰赠淑人沈氏,皆以公贵故。公固大夫公季子也。


(所望)童而夙孤,以进士高第拜刑部郎,使襄、荣、靖江三藩,出守衢州,进参政镇左江,授广东按察使,不赴归里,后又督漕湖广,山东右布政使不赴。


崇祯八年正月卒于家,年八十,葬扬溪之北原、公次子积润请予为之铭。[注]


张所望碑铭记载了张所望的生平及生卒年月(1556—1635),因行文故,省去了张所望父、祖的名字,其父、祖皆因所望赠中大夫,母沈氏赠淑人。张所望父称固大夫,似应与张然墓志铭中的归山公为同一人。张所望是归山公的幼子,张然墓志铭中张所谋之弟,张涟之叔。所望年幼丧父,以进士及第授官,累至山东右布政使,张然墓志铭中归山公赠通政大夫、山东布政使有张冠李戴之嫌。张所望次子名积润。碑铭中张所望居家孝友,为官宽厚,卜筑林涧,玩道丘园,又善辞赋,晓音律,有著述,是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典范。

与张所望同时代的《云间志略》、《云间人物志》、天启《衢州府志》及崇祯《松江府志》因张所望仍健在的缘故,都没有为张所望作传。崇祯《松江府志》卷三十四《选举》查得张所望为万历辛丑(1601)进士[注],卷三十五《乡举》查得张所望为万历甲午科(1594)第四名[注]。又嘉庆《松江府志》卷五十四《古今人传六》有张所望传,其事迹基本与陈子龙张所望墓志铭同,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张所望的两个事迹,并录其著作有《梧浔杂佩》《岭表游记》《幅员名义考》《文选集注辨疑》《龙华里志》,又有《阅耕余录》《归田录》《宝穑堂杂记》等。张所望有黄石园,嘉庆《松江府志》载:“黄石园在龙华里,张所望别业,有宝穑堂、交远阁、野藻亭诸胜。”[注]

张所望大部分著作已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有《阅耕余录》六卷,上海图书馆藏明天启元年刻本,陈继儒、宋珏有序,周裕度书,书末有“男积源、积润,孙天彝同校”[注]。张所望长子张积基早死,妻葛氏,子天彝。仲子张积源,字圣清,诗词秀丽,构竹安斋、两隐轩,先于所望死,无子,事迹在陈继儒《张圣清传》[注]。三子张积润,字次璧,善音律,作传奇《双真记》。

关于张所望的形象,明末著名人物画家曾鲸为所望写真绘《舟居图》[注]。清代画家徐璋在其所绘《松江邦彦图》中也有所绘。徐璋是曾鲸的再传弟子,擅长人物写真画,该图根据旧本临摹,具有很高的写实价值。徐璋之子徐镐对《松江邦彦图》又进行补绘,此图共“摹写云间往哲像,始于大学士全公思诚,终于陈黄门子龙,共一百十人,凡胜国二百七十年中忠孝、廉节、文章、理学,悉登于册”[注]。现今存世的《松江邦彦图》有南博本、松江醉白池石刻本及散落于收藏机构及民间的若干幅。《松江邦彦图》中张所望的形象符合文献中张所望清癯形象的描写。

松江醉白池《松江邦彦图》刻本中的张所望像见图1。

图1 松江醉白池《松江邦彦图》刻本中的张所望像

张所望之父、祖,陈子龙的张所望碑铭未提及其名。何三畏《云间志略》中有《张文学长与先生传》:“张所敬,字长舆,人称黄鹤先生,上海之龙华里人。观察使七泽公所望之兄也。大父曰永城公大鲁,父曰鸿胪公汝明。”可见张所敬父名汝明,所敬祖名大鲁,张所敬是所望之兄。张所望曾重刻袁凯诗集《海叟集》,并作序云:“万历己酉霜月五日郡人张所望题于衢之吾蒹亭。”次年张所敬在跋中说道:“又五十余年,而吾弟叔翘氏以刑部大夫出守三衢,化洽民孚,凝香多暇,乃手订叟集,授之梓人,而叟之诗遂日星于区寓。吾是以知诗文之传世,显晦有时,而吾弟表章先哲之意致可尚也。”[注]上述两段材料表明,张所敬与张所望是兄弟,两人之间的具体关系是寻找张所望父、祖姓名的一个关键。

张所敬祖为张大鲁。关于张大鲁的记载,详尽的是潘恩的《永城县知县裕斋张君墓志铭》(本文简称潘铭,后同)和王世贞的《永城知县张君暨配赵孺人合葬志铭》(本文简称王铭,后同)。潘铭主要写张大鲁事迹,而王铭因潘铭故,主要写大鲁妻赵氏的事迹。潘铭作于嘉靖壬戌(1562),简摘如下:


君姓张氏,讳大鲁,字子守。豫斋则君别号也……城南翁喜曰:“吾家世绩学种德,未有以科目显名者,意者其待子乎?”……嘉靖辛卯领应天乡荐……岁癸丑,君七试礼闱,数奇不售,乃谒选铨曹,授河南永城县令……岁辛酉九月二十三日以疾卒,距生弘治辛酉十一月二十九日,享年六十有一。配赵氏,有贤行。子男一,即汝明,邑庠生,娶陶氏。孙男二,所敬邑庠生,娶唐氏。所蕴聘予弟光禄松厓君季女,孙女一,适少府王省斋君仲子玉蕴。[注]


王铭作于万历丙子(1576),简摘如下:


永城令也而何人?吾先大夫之所同举于乡者也。令曰张君大鲁,字子守。父教授公武,母朱有丈夫子五,君其仲也……君得寿六十有一,孺人七十而又五。子一即汝明,入太学为鸿胪序班,娶于陶。孙男三,长即所敬,娶于唐。次所蕴,娶于潘。次所效,尚幼。孙女三,适太学生王润、刘光祚、赵一辛。曾孙男女各一尚幼。[注]


从上述材料可知,张大鲁(1501—1561),字子守,号豫斋,与王世贞父王忬为同榜举人(1531),嘉靖癸丑(1553)年任永城知县,妻赵氏。大鲁仅一子汝明,汝明截至万历丙子(1576),有子三,所敬、所蕴、所效,女三人。汝明孙男女各一。张所望生于1556年,如为汝明子,王铭写成时早已成人,不可能不加叙述。可见张汝明并没有一个儿子叫张所望,张所望与张所敬不是亲兄弟。但有研究者根据上述几段材料,便断定张所望是张汝明晚年所生的庶子,与张所敬为同父兄弟,此说不确。

张大鲁父张武(1473—1541),其事迹在其门生潘恩撰写的《弋阳王教授张公配朱孺人合葬墓志铭》中最为详尽(简称张武墓志铭,下文同)。张武墓志铭写于嘉靖己酉(1549),因原文较长,摘抄相关内容如下:


张武字德勇,号城南先生,以弋阳王教授致仕。生于成化癸巳,卒于嘉靖辛丑,年六十九。其妻朱孺人,生于成化甲午,卒于嘉靖戊申,年七十五……张氏之先从宋南渡,徙上海杨溪,世为著姓。明兴,始祖仲实举税户人才,擢江西崇仁令。仲实生宗善,宗善生公吉,公吉生麟,麟生时,时生武……子七人:一元,先公卒;次大愚、大鲁;次则大畏、大俭、大受、大纳。女一人。孙男六人,汝明、汝金、汝玉、汝行、汝器、汝镇。女四人。曾孙男一人,曰所敬。女一人。[注]


徐鸣鸾写有张武行状,今不传。张武墓志铭介绍了张武先祖的基本情况,张氏之先从宋南渡,徙上海杨溪,世为大姓。明代始祖张仲实举税户人才授江西崇仁令,此后世代以诗书为业。张武子大鲁,大鲁子汝明,汝明子所敬,已非常明确。

张所望与张武家族到底存在什么联系?笔者最后在崇祯《松江府志》卷三十五《封赠》三世荣恩条,找到了张所望父、祖赠官情况:“张大忠,布政使所望祖,赠广西按察使。张汝问,所望父,累赠广西按察使。”[注]又嘉庆《松江府志》卷四十八《选举表·封赠》条:“张文,以曾孙所望貤赠山东布政使;张大忠,以孙所望赠山东布政使;张汝问,以子所望赠山东布政使。”[注]

嘉庆《上海县志》所载与《松江府志》相同,崇祯《松江府志》刻于崇祯四年(1631),当时所望尚在,因此所望父、祖的赠官应不是最终的职位。而张文的赠官则是所望貤赠,张文、张大忠和张汝问三人赠官均在二品。张所望父名张汝问,张然墓志铭中所说的归山公,张所望墓志铭中的固大夫即张汝问无疑。祖名张大忠,曾祖名文。此时张涟的祖、曾祖、高祖姓名已水落石出,张涟祖张汝问,曾祖张大忠,高祖张文。

那么张文与张武又是什么关系呢?嘉庆《上海县志》卷十三《列传》张所望条载:“从兄所敬字长与,大鲁孙。”[注]张所敬是张所望的从兄,从兄有多重含义。传统中国社会非常注重宗族制度,汉贾谊《新书·六术》:“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务于六,此之谓六亲。”[注]五服图也是现代学者了解传统中国亲属制度、人际关系、民俗文化的必备工具。明代,五服图直接进入了《大明会典》[注]中。

张所敬与张所望父、祖、曾祖皆不同,应为曾祖昆弟与族兄弟之一。而族兄弟已在五服之外,故张所望与所敬曾祖张文与张武应为昆弟,张文与张武应为张时之子。这个推断在后来被笔者查到的文献所证实。《张氏族谱》为张汝明、张所敬父子所录,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张氏族谱》虽然今已不存,但幸运的是陈所蕴为《张氏族谱》做的序保留至今。陈所蕴序载:“可考而知者,云间之始祖崇仁令仲实先生。仲实先生洪武时以人才征拜崇仁令,是为阘水桥张始祖矣。……故目仲实公而下为宗善公;宗善公而下为公吉公;公吉公而下曰麟、曰时;而时子曰文、曰武。其派始分为二。今之子若孙凡若干指,皆二派之自出。”[注]这时,张涟父辈以上至始祖姓名均已得到。

张涟有四子,只知张熊和张然其名。张然墓志铭中载然“事兄竭友恭,抚诸侄如己出”,似乎张涟有子早丧。三子熊,字叔祥[注],四子然,子鹤城。关于张熊和张然的事迹和作品,曹汛先生在《追踪张熊,寻找张氏之山》《清代造园叠山艺术家张然和北京的“山子张”》和《史源学材料的史源学考证示例——造园大师张然的一处叠山作品》等文章中进行了详细考证。

曹汛先生认为张铨侯是张然晚年使用的别号,值得商榷。事实上,张铨侯即张然长子张元炜。吴暻《西斋自删诗稿》有《赠张铨侯二首》,其序直接点出张铨侯乃“南垣之孙,以叠石世其家”。其诗如下:


其一


三载蓬莱老布衣,名花奇石梦相依。

曾驱天上神仙手,袖得支机片石归。


其二


草堂妙手数南垣,位置吾家五亩园。

  三十年来风景在,残山犹压旧溪痕。[注]


下面的诗在国家图书馆藏《西斋集》卷四末,原名为《题张铨侯册子三首》,其序云“铨侯为南垣之孙,以叠石世其家”,全诗如下:


其一


父子承恩太液池,山林粉本可心追。

名画怪石供驱遣,压倒人间老画师。


其二


名园数郡草堂规,尽说君家三世为。

只笑苏公应未见,木山蓄得苦吟诗。


其三


江南妙手数南垣,点缀吾家五亩园。

  三十年来风景在,残山犹压旧溪痕。[注]


吴暻为吴伟业长子,对南垣家应颇为熟悉,张铨侯为南垣之孙无疑,故绝非张然。《西斋集》按编年编排,此诗应作于康熙庚午(1691)年间,该年吴暻在其座师徐乾学苏州洞庭湖别墅中参编《一统志》,不久返里。此诗似是吴暻先题在张铨侯的粉本上,而后又遇到了张铨侯本人,因此吴暻对此诗进行了反复修改。

因此,赵吉士《林卧遥集》卷下《元夕有序》序中“槜李张铨侯元炜玉侯淑金沙于樗乡钰俊南昌李南枝更生苕水胡纳言潘若千养汪四明沈弱侯绍竑锡山王锡蕃汪紫沧灏儿景从集寄园时振千以测字著名诸子争相问事更深踏月予兀坐未出即事四律”[注]中的断句如为张铨侯元炜、玉侯淑,便十分清晰,铨侯应为张元炜,玉侯应为张淑,铨侯、玉侯应是张元炜和张淑的字。

张元炜和张淑的后人,黄与坚的张然墓志铭有叙述:“君封儒林郎,配洪氏,封安人。子二人,元炜候选州同知,淑候选监运同知。孙三人,大成候选县丞,元炜出。大鹏太学生,大鲲幼,皆淑出。曾孙一人,麟佳,大成所出。”[注]从张然墓志铭可以看到张然后人以贡监考职,又重新开始走向学而优则仕的进身道路。这与《嘉兴府志》所记载的“及至淑,其术遂不传”也相吻合。

关于张涟的生父,黄与坚的张然墓志铭中载:“归山公因其子所望贵,赠通政大夫、山东布政使,为君曾祖。所谋,万历庚子举人,为君祖。”[注]张所谋为万历庚子(1600)举人,查崇祯、康熙、嘉庆《松江府志》、嘉庆《上海县志》和光绪《重修华亭县志》选举中均无张所谋,万历庚子乡试举人中张姓只有张方陞和张以诚两人。不但万历庚子乡试举人没有张所谋之名,万历间所有举人皆查不到张所谋,这似乎另有隐情。

随着资料进一步的发现,尤其是张涟祖张汝问及妻沈氏墓表的发现,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填补了这一空缺。张汝问及其妻沈氏墓表均为冯时可撰写。冯时可,字元成,号文所,华亭人,隆庆五年进士,历任广东按察司佥事、云南布政司参议、湖广布政司参政、贵州布政司参政。其父为著名御史冯恩。冯时可在晚明文学史也有一席之地,他与邢侗、王稚登、李维桢、董其昌被誉为晚明文学“中兴五子”。两个墓表均为冯时可受张所望请托根据张汝问及妻沈氏行状而写,虽据张汝问去世有至少三十多年的时间,但仍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

张汝问墓表中载:“公有三子,长所性,次所教,又次即太守君所望。”[注]又《万历二十九年进士登科录》中,亦载所望有兄所性、所教。可知张汝问有三子,长子张所性、仲子张所教、三子张所望。而张汝问墓表中:“太守君所望,举万历辛丑进士,居秋曹为望,即今为良二千石。”可知冯时可写张汝问墓表时,张所望以刑部官出任衢州,此事发生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距张汝问去世约四十年,所性、所教、所望三子应为最终状态;而张所望对兄长恭敬,其子张积源也礼诸伯叔如父,故也不会存在张所望因与其兄长关系不睦,而故意将所谋名字删掉的可能性;张汝问仅有妻沈氏,并没有侧室,也不存在张所谋为庶出的可能性。可见张然墓志铭的记载无疑是不准确的。推测有误的原因,一是张淑本人的误记,张然家世及事迹为张淑向黄与坚口述,这是康熙三十六年(1699)的事情,距离张汝问去世已将近一个半世纪之久,距离张涟移居嘉兴也有六十多年,中间还有明清易代,先人事迹业已模糊,难免会有不准确的地方;二是黄与坚在记录张淑所叙时误记,这种可能性较小;三是《愿学斋文集》抄本中某些字的异体或避讳,教字的一个异体是“孝言”,如果该字左右部分互换,则与谋字相似(然从《愿学斋文集》抄本中并无发现其他异体或因避讳缺笔、替代的性、教、谋字);四是张所谋为后来改名,目前尚无此证据。四种情况中,第一种可能即张淑误记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张涟父不是张所谋,而是张所性或张所教。

张所性,字伯恒。松江诗人唐汝询在《赠张居士伯恒》中记述了张所性的一些情况,其诗云:


占称无心子,千载难其俦。

君抱野鹤性,斯堪与之游。

下不傲蓬宾,上不娇王侯。

二仪若茵幄,万俗皆凫鸥。

尘氛不为累,山水不厌幽。

飘如出岫云,泛如不系舟。

挥金类瓦砾,生涯无复谋。

有美连枝树,姓字登金瓯。

河流润九里,而我将何求。

见花但吟赏,得酒即献酬。

岂无仓公感,知命固弗忧。

  逍遥快志意,不知双鬓秋。[注]


此诗尚有《夏日至张叔翘别业作》,似为一时之作。唐氏称赞张所性闲云野鹤、亲近自然、不近俗世、平易近人的品质。其中“占称无心子,千载难其俦”句似指张所性因事落职,当与王绩为知己。“有美连枝树,姓字登金瓯。河流润九里,而我将何求”句指其弟张所望进士入仕,泽及三族。“岂无仓公感,知命固弗忧”二句则用淳于意有七女而无子事,意指张所性亦无子,但却知命而不忧虑。张所性既无子,那么南垣父只能是张汝问次子张所教。

至此,在尽可能翻阅所有能查到的资料情况下,张涟的基本家世已梳理出一个基本和比较清晰的脉络。对于不太确定的关系,如张伯声,张汝聪,张武诸孙汝金、汝玉、汝行、汝器、汝镇等不能确定所出,暂不放入世系表中。这为深入研究张涟家族及明代中后期江南造园风格嬗变提供了新的基础材料。从图中可以看到,张涟绝非出身寒门,其家龙华张氏世为著姓,自明初即以诗书进身,至张所望后家族更为显赫。这无疑对张涟的艺术素养、园林实践和社会交往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

图2为张涟基本世系图谱。

图2 张涟基本世系图谱

张涟家族有龙华张、杨溪张、阘水桥张等称呼,这些称呼有什么联系,或者哪一种称呼更为准确,需要进一步探讨。

明代松江府张氏家族较多,各张氏以所居里第称呼,在府有石牌、城河、儒林、清水桥等张姓,在县有蚬滩、龙华、仓桥、登云桥、杨溪等张姓。张涟子张然的墓志铭中记载张氏元祖为宋宰相张商英孙张铁一。张铁一随宋室南渡,居上海龙华,为龙华张氏始祖,其后支派较多[注]。张氏一支居龙华里的杨溪,是为杨溪张。张武墓志铭载:“张氏之先从宋南渡,徙上海杨溪,世为著姓。”[注]又张汝问墓表也有相同记述:“张肇汴远矣。中叶从宋南渡,家上海杨溪,世以德著……里人乃呼杨溪为张家塘云。”[注]张涟家族称阘水桥张。《张氏族谱序》载:“杨溪之张一再徙,而居邑治之南阘水桥,为阘水桥张云。阘水桥之张,其先自宋南渡时徙,世代绵邈,远者遂不可考。”[注]可见杨溪张氏与龙华张氏的元祖都为张铁一,杨溪在龙华里,为龙华张氏的重要一支。阘水桥张氏为杨溪张氏的重要一派,因徙居上海县治南的阘水桥一带而名,如张涟家族中张武一派就居住在阘水桥。明代松江氏族编撰家谱时,因种种利益原因,常有攀附门户的现象,加之杨溪张氏与龙华张氏的渊源,故时人对阘水桥张氏有龙华张氏、杨溪张氏等称谓。如叶梦珠称其为龙华张氏,潘恩、冯时可称其为杨溪张氏,陈所蕴则称其为阘水桥张氏。与时俗正相反,《张氏族谱序》中声称:“二派之外,若蚬滩、若龙华,虽自上世以来,号称石交,不减兄弟,终不敢以无征妄登谱牒。”[注]可见张汝明、张所望父子在编撰家谱时态度的严谨审慎,这对于张涟家族的研究带来了便利条件。

张涟究竟出于何地?时人和后人对张涟有华亭人、上海人和秀水人三说,与张涟交往甚密的王时敏、吴伟业均称其为华亭人,与张然有所交往的黄与坚、戴名世等亦称其为华亭人,云间三子之一的李雯称其为上海人,而张涟移居嘉兴后,黄宗羲、李良年等又称其为秀水人(见表1)。

表1 张涟籍贯的文献记载(作者绘)

云间是松江的代称,华亭、上海均能以云间相称。上述主要问题在于华亭还是上海。需要对张涟家族尤其是张涟所处时代的家族迁徙情况进行分析。张涟父张所教字仲敷,为张汝问第二子,其事迹已不详。张所教、张所望兄弟曾一度共住在龙华老宅中。张所敬有《阻风过从弟仲敷叔翘宅》,诗云:


舟楫经过地,萧疏竹树林。

却于风雨夕,得问鹡鸰原。

屋古花生瓦,溪遥湖到门。

  园蔬堪一饭,郑重到清樽。[注]


张所敬有《潜玉斋稿》《潜玉斋近稿》《春雪篇》和《解弢篇》等存世。《潜玉斋稿》中王稺登、屠隆均序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而《潜玉斋近稿》张所望序中载张所敬万历甲申(1584)至丙戌(1586)稿已丢失。故《潜玉斋稿》中诗作的下限时间在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又《潜玉斋近稿》中顾斗英序于万历己丑(1589)阳月,故可知《潜玉斋近稿》中诗应作于万历丁亥(1587)至己丑(1589)间。《春雪篇》中诗作于万历甲午(1594)至乙未(1595)。《解弢篇》中诗作于万历己亥(1599)。故《阻风过从弟仲敷叔翘宅》不晚于万历癸未,此时张所教、张所望兄弟尚住在一起。

在张涟出生后一年的万历十六年(1588),张所望移家至松江。张所敬有《送从弟叔翘移家郡城》:


雀舫移龙浦,鳣帷傍鹤城。

泖光摇几席,塔影挂檐楹。

迳迟论文客,门来立雪生。

  遥知书带草,不减郑康成。[注]


张所望宅在松江郡城北门河东的柳家巷[注]。万历二十二年(1594),张所望中举,次年又在上海卜居。张所敬有《喜叔翘弟移家海上》:


竹径蔬畦带药栏,女墙东去海天宽。

卜居始就惟桑计,比屋今谐常棣欢。

砌饶名花催饮兴,门临流水助文澜。

  帷中早就天人策,看取红光射斗寒。[注]


“比屋今谐常棣欢”句可见张所望移居上海后,与张所敬为邻。而张武、张汝明均居城南阘水桥,故张所望家应也在附近。之后张所望几应春闱,万历二十九年中进士,从而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活。天启元年(1621),张所望致仕,对龙华故居进行改建,并还家龙华。《阅耕余录》宋珏序云:“请告归,遂营菟裘于龙华之里。”[注]宋珏序于天启元年。又陈继儒《张圣清传》:“辛酉适越,次皂林……时七泽公移家龙华故里。”

按曹汛考证张涟生于万历十五年,张所望移居华亭在万历十六年,万历十五年张所教仍然在龙华居住,那么张涟则应出生于上海龙华而非华亭。张氏龙华住所近水临湖,所谓“舟楫经过地”,“溪遥湖到门”。《说文》中对“涟”的解释是:“风行水上成文曰涟”[注]。又《诗经·魏风》:“河水清且涟漪”[注]。“垣”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墙也”[注]。《诗经·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注] “南垣”的字面意义是南墙,而对“涟”的关联或解读应理解为南墙有水,水清风行为涟。“南垣”暗指其家族阘水桥张氏所在的上海城南。

张涟出生在上海龙华,他后来成了华亭县学的学生。或许他的家庭也跟随叔父张所望迁居到了华亭。据陈宝良对明代生员进学年龄的研究,生员平均进学年龄为18岁,最小则为8岁[注]。王跃生认为,保守估计生员平均进学年龄在20岁左右。张涟如果18岁进学,则在华亭定居不晚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崇祯十一年(1636)张涟移居秀州,南垣在华亭至少生活了三十年以上。所以时人称张涟为华亭人也不足为奇了。

张所望宅在府城柳家巷,而张涟是否在附近居住,不得而知。叶梦珠提供了一些相关的线索,他在《阅世编》卷五《门祚二》载:


龙华张氏,自七泽所望登进士,历官方伯, 而其族遂显。其从子或居华亭,亭桥一派是也;或居上海,在城则银台一派是也;在乡则新场太常一派是也。[注]


张涟或其从兄弟居华亭,则应是亭桥一派。乾隆《娄县志》载:“张涟,字南垣,居西郊,后移家秀水。”[注]曹汛据此认为张涟居住在松江西城河附近。事实上当时西城河附近张氏主要为张弼子孙,《云间第宅志》载:“西门外河西入泖……谷阳桥张太守汝弼宅,有寿康堂,左右皆其子孙聚居焉。”[注]而亭桥在华亭县东,与西郊方向正好相反。乾隆《娄县志》这条记录的出处现在已不得而知,但张涟活跃在华亭是无疑的。

张涟后来从华亭移居嘉兴,见于诸传,移居的时间和原因却不得而知。曹汛认为崇祯八年松江府遭了水灾,张涟生计困难,故崇祯九年钱谦益请张涟迁居常熟,后因钱氏被逮,事遂寝。后南垣于崇祯十年因为吴昌时修竹亭别墅故,遂迁居嘉兴[注]。张涟家族世系的确定使张涟迁居嘉兴的原因清晰起来,笔者认为《双真记》事件是张涟最有可能移居的原因。

朱国盛,字敬韬,号云崃,万历庚戌(1610)进士,历任工部主事转员外郎郎中、河南粮道、山东布政使。朱国盛督漕运,治水有功,后升至太常寺卿。后因攀附魏忠贤,坐祠颂被列入阉党名单。罢官回家后,朱国盛以书画、声色自娱。张岱对朱国盛的教戏方法有这样的描写:


朱云崃教女戏,非教戏也。未教戏,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箫、管,鼓吹歌舞,借戏为之,其实不专为戏也。郭汾阳、杨越公、王司徒女乐,当日未必有此。

丝竹错杂,檀板清讴,入妙腠理,唱完以曲白终之,反觉多事矣。西施歌舞,对舞者五人,长袖缓带,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弱如秋药。女官内侍,执扇葆璇盖、金莲宝炬、纨扇宫灯二十余人,光焰荧煌,锦绣纷叠,见者错愕。云老好胜,遇得意处,辄盱目视客;得一赞语,辄走戏房,与诸姬道之,佹出佹入,颇极劳顿。且闻云老多疑忌,诸姬曲房密户,重重封锁,夜犹躬自巡历,诸姬心憎之。

有当御者,辄遁去,互相藏闪,只在曲房,无可觅处,必叱咤而罢。殷殷防护,日夜为劳,是无知老贱自讨苦吃者也,堪为老年好色之戒。[注]


一方面张岱对朱国盛的教戏方式颇为称赞,另一方面张岱对朱云崃老年好色的表现进行挖苦和嘲讽。这与复社诸公子对阮大铖的态度非常相似,即在对阮氏文艺戏曲才能赞赏的同时,对其攀附阉党企图翻案的行为进行嘲讽、羞辱、揭发。松江本来有用戏曲反映时事的传统,如万历四十四年的《黑白传》便是根据董其昌的不良事迹编成的戏曲,后成为民抄董宦事件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索。

张所望子张积润的《双真记》对朱国盛攀附魏忠贤进行了讽刺,招致朱国盛的报复。同郡曹家驹载:


魏阉熏灼,云崃藉其援引,捷升北太常。后阉败,值钱机翁当国,得免大祸,然从此亦不振矣。家中唯以声伎自娱,而郡中后辈好讥论之。有张次璧者,乃七泽公之子。七泽公最善音律,次璧亦以家学自负,乃作一传奇,名曰《双真记》。其生名京兆,字敞卿,盖以自寓也。其旦名惠立霜。其净名佟遗万,同者以朱为乡人也,遗万者谓其遗臭万年也,诋斥无所不至。云来大恨,讼次璧于官,而七泽公不胜舐犊之爱,力辨其非。陈眉公起而解纷,致一书札于当事,请追此板当堂销毁,置此事于不问,而持议者并谤及眉公矣。[注]


吴履震《五茸志逸》、《景船斋杂记》亦有相似记载,《五茸志逸》载:


张次璧演《双真记》成。朱敬韬谓其讥己也,心甚衔之。会直指路公按郡,跪门讼之。路公付之一笑,不之问诸乡绅,欲稍全朱体面,取板劈碎之。朱曰:板虽劈,如蒙耻何?张茂卿闻而笑曰:辟则为天下僇矣。[注]


直指路公为路振飞,路氏于崇祯八年夏任苏松巡按,而张所望又在此年冬天去世。可见朱国盛讼张积润事在崇祯八年,而张积润刻《双真记》时间也在此年。此事虽然陈继儒为张积润解纷,当堂销毁刻板,但此事并未解决。陈子龙在《祭张叔翘方伯文》中亦有所暗示:“公有后虑,令子贤孙,猰眈眈,何以自存?”[注]张所望卒后,张积润因朱国盛报复而举家迁至上海,陈子龙有《送张子读书浦上序》:


张子既以词章语言忤其乡之逆臣,为所切曲,必有以阴中之,不则且穷以私剑。于是张子之友告之曰:士贵于俟时,不必争一日也。子既伉直自负,又未免于轻脱之累,彼固天下之妄人,不足以难子。然士之所以深藏塞默,以求后之大用者,安可以不自勉哉。子盍栖迟林麓,俯仰缃素,以求益乎?张子以为然,遂携家而隐于南浦之上,事渔猎、考经史,致足乐也。[注]


而宋征舆有《张次璧新曲序》,其编年置于《酉春杂吟序》后五,其中有“张子既隐于海上,涉一再月始一至郡”[注]。

此事发生后不久,张所望去世,朱国盛仍伺机报复张积润,南垣不免为此事牵连,谋求迁居躲避,亦在情理之中。关于张涟移居秀州的时间,陈继儒子陈梦莲编有《陈眉公全集六十卷年谱一卷》,其中卷二十七有《张南垣移居秀州蔗庵赋此招之送》:


南垣节侠流,慷慨负奇略。

盘礴笑解衣,写石露锋锷。

指下生云烟,胸中具丘壑。

五丁紧追随,二酉顿开凿。

穿池浪有声,种树势相攫。

亭榭多回环,鱼鸟欲飞跃。

江东园主人,见之俱小却。

闲载米家船,懒入郗公幕。

  君赋归来手,醉跨华亭鹤。[注]


此诗内容与《嘉兴府志》所载《张南垣移居秀州赋此招之》一致,但题目略有不同,陈梦莲编《陈眉公全集六十卷年谱一卷》时间在陈继儒去世后不久,其内容更为可靠。此诗前尚有《贺钱牧斋南还》。按钱谦益南还常熟在崇祯十一年,陈继儒本人于崇祯十二年去世,故该诗应作于崇祯十一年,张涟移居秀州也在此时。吴伟业《张南垣传》中所写“退老于鸳湖之侧,结庐三楹”[注]。涟号蔗庵,那么此三楹之庐则应为蔗庵了。蔗庵之号应出于顾恺之啖蔗事。《晋书·顾恺之传》载:“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注]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张涟善写真、通山水,尤其以画意叠山,开创了土中戴石、模拟自然局部的叠山造园新风格。涟以蔗庵为号,自比顾恺之,可谓两合相宜。

在张涟移居嘉兴的同年,陈定生、顾杲、吴应箕等复社公子在南京刊行《留都防乱公揭》,江南地方也群起响应,崇祯十四年(1641),松江府出现了声讨朱国盛的公檄,朱国盛避难杭州,张家乐于湖山之间。但是张涟已经在嘉兴安定下来,不再回华亭了。

张涟籍贯应为上海,准确地说张涟应为上海人。张氏家族世居上海,张涟祖张汝问、祖辈张汝明、从父张所敬等仍在上海居住,张涟从父张所敬为“龙华里人”,或是“阘水桥里人”,张涟叔张所望仍然是南直松江府上海县民籍[注],张涟从兄弟张积源亦为上海龙华里人[注]。这些材料表明张涟籍贯为上海无疑。然张涟为华亭学生,在华亭生活过很长时间,被称为华亭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涟移居嘉兴后,又被认为是嘉兴人。

龙华张氏有固定的起名原则和方法,如张涟曾祖辈为大字辈,祖辈为汝字辈,父辈为所字辈。张涟应为积字辈,原名似应为张积涟。张涟子辈似应为天字辈,可能因为张涟建亭桥张姓一支,故改名为涟,子孙名字也与阘水桥张氏不一样了。也有可能是张涟从读书改行匠人,张氏向来诗书传家,而匠人身份低下,为了隐匿门庭故而改名。张所敬有《张氏世谱》,可惜不传,不然或许从此家谱可以看到更准确和详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