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山东、安徽、江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今山东地方东部是具有浪漫精神的齐国,西部是继承了西周传统的鲁国。这两个古国对后人影响至深,直至今日世人还是响亮地称山东为“齐鲁之邦”。山东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都出现在山东地区。据专家考证,山东省还是汉唐丝绸贸易的主要供货地,是丝绸之路的源头。山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在历史上曾出现了一大批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上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孙武等。

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遗址位于泰沂系北面山前冲积扇前方边缘地带,鲁北平原东南方向。淄河在流经该遗址的西南部后,接着向北流去。该遗址处在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村西北方向500米的台地上,其西北方向跟齐国故城的距离约为2.5千米,而西面方向与临淄区治所辛店的距离为12千米。如今仍然存在的遗址范围东西宽约400米,南北长约500米,其总面积大概为15万平方米。而文化堆积厚度也在2米到5米之间,遗址里面埋藏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到清代的所有文化遗存,而其时间跨度则差不多为8000年。后李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种,在那个时期,中国祖先们所生产的工具大多为蚌器,石器在那个时候是比较少见的,且一般多为手制石器,而后李文化下层所出土的陶器类型则比较单一,质地比较粗糙,色泽较为斑驳,形体较为高大,且造型特别厚重。那些被挖掘出来的土器制作都是十分原始的,但是它们却有其自己的特色。

后李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遗址地处滕州官桥镇北辛村北、薛河旁高地位置,这里是一个7000年前氏族部落聚居的地方。在1978年到1979年这一年时间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古代社会遗址。通过对那些在此挖掘出来的含碳标本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之后,考古发现此遗址距现在已经有7300多年的历史,它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走向繁荣的时期。在这一地区出土的文物中,陶器是最能将北辛文化的特点体现出来的东西。这个时期的陶器全部都是手工制作的,还处在最原始的阶段,而出土的器皿种类也比较单调,造型更是特别简单。其中最典型的器物主要有鼎、釜、罐、钵、碗、盆、壶、支座等。纹饰则主要有窄堆纹、蓖纹、划纹、压划纹等。遗址出土的陶器则以夹砂黄褐陶及泥质红陶为主,其中还有比较少的黑陶。此遗址里面还出土了很多石器,这些石器主要可以分成打制石器及磨制石器两种。在这两种石器中,打制石器数量比较少,其制作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它们的器形却相当规整。磨制石器则多以铲、刀、磨饼、磨棒、凿、匕首、镰等为主,且铲的残片是最多的,甚至多达上千件,其形状也各不相同,器形也比较大,通体都被磨光了,制作也较为精致,有些铲上还有使用过的痕迹。

北辛文化遗址牌坊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属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延及山东中南部和江苏淮北一带。年代约始于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适合黄河流域的耐旱作物——粟。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鹿角锄等,木质农具如耒、耜等已经出现。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很高,其最高水平的代表为薄胎高柄杯,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后发展成为龙山时代的蛋壳黑陶。随葬猪下颌骨成为当时的风尚,猪颚骨的多少成为衡量财富占有量的标尺。随葬的獐牙钩形器则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原始氏族社会已经逐渐走向解体。

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盉

高21.6厘米,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盛酒、水器。夹砂红陶,器表磨光,整器涂红色陶衣。动物造型,形体肥硕,背装提梁,后身置筒状注水口并与兽嘴从功能上相对应,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

龙山文化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铜石并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县(今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又因该文化以黑陶为显著特征而曾被称为“黑陶文化”。主要分布于鲁中和鲁东南,其范围东达黄海之滨,西入鲁西平原,南至苏北一带,北到辽东半岛南端。遗物、遗迹所反映的该文化特征主要有,陶器色泽多样化,其中尤以表里透黑的标准黑陶、橙黄陶和白陶最富特色。器形复杂化,三足器、袋足器、圈足器发达,又以鸟头形足鼎、侧三角形足鼎、粗颈袋足鬶、鬶形盉、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胎薄如蛋壳)最具特色。器表多素面磨光,部分有纹样的盛行凹凸弦纹、盲鼻、铆钉状圆饼饰,晚期还出现饕餮纹。龙山文化陶器轮制技术之高,器形之多,造型之规整,器壁之薄,器表装饰和器物造型之和谐,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媲美的。石器的突出特点是,半月形双孔石刀和石镞数量多,制作精,形制多样化。此外,有较多的烧灼卜骨也是其特点之一。该文化墓葬的特点是,墓坑均为长方形或近似梯形,有的墓在近墓底处设有二层台;小孩同成人同葬于一个公共墓地,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多寡悬殊,施厚葬的墓少。房屋常见圆形和近圆形浅半地穴单间建筑,及方形地面和台基式木骨土墙四角攒尖顶单间建筑。有的木骨土墙采用深基槽建筑,为同时代其他原始文化所未见,此外还发现地面土坯墙单间建筑。文化遗存和房子建筑均表明龙山文化的居民是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从事种植以粟为主的农业生产,饲养以猪、狗为主的家畜家禽,兼采集和渔猎。根据东海峪、三里河、尹家城的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形制的演变,龙山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早期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晚期由岳石文化发展而去。龙山文化所属社会发展阶段为氏族公社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根据碳14测定年代并经校正,龙山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左右,在相延500年的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城子崖和两城等不同文化类型。

岳石文化

岳石文化是对山东龙山文化的继承,所以其分布范围也和龙山文化大致相同,可以说是专属东夷民族的一支考古文化。岳石文化首先发现于山东省平度市东岳石村,因此以岳石文化为名。其存在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时期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相当。平度岳石文化遗址长约70米,宽约200米。1959年人们在修淄阳水库的时候,发现地下埋藏了大量的原始文化遗物,经考古工作者发掘之后,又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等遗物,由此证实这是东夷民族独创的古老文化。随后又在附近发现多处文化遗址,其分布范围还是很明确的,以泰沂山为中心,北到冀中,南过淮河,西自山东最西面,东到黄海。但是岳石文化的遗址不如龙山文化多,最重要的几处遗址还是分布在山东省境内,分别是平度东岳石、牟平照格庄、青州(益都)郝家庄、章丘王推官庄、泗水尹家城、菏泽安丘堌堆。岳石文化出现的时期,也正是夏朝统治华夏的时候,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原地区和东夷民族冲突和交融的最好证据。无论是在社会形态还是在社会经济上,岳石文化都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城子崖遗址

城子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和命名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所属的章丘市龙山镇武原河畔一片被称为“城子崖”的长方形高地上。1928年,中国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城子崖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并在其后的两年中进行了首次发掘,根据本地的名称将这一遗址代表的古文化命名为“龙山文化”。1961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具有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

岳石文化·陶甗

陶甗,蒸食用具,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临淄齐国故城

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部和北部,东临淄河,西依系水,南为牛山和稷山,东北两面为平原。由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上溯六百三十多年,临淄是姜齐与田齐的国都,齐国开五霸之首,它是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城之一。现已查明,大城周长14158米,面积六十多平方华里,城墙厚一般30米左右,地面遗址可见。《齐纪》载,故城有门十三座,已探明十一座,门道宽10米以上。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已探明干道十条,多与城门相通。人工排水沟和护城河与天然河流相通。在大城内已发现炼铜、铸钱、冶铁、制骨作坊多处,以及墓地两处和大型殉马坑一处。在故城西南部小城北墙外有晏婴墓和明代立“齐相晏平仲之墓”碑。在故城东北部有全长215米环绕于甲字形石椁大墓周围的殉马坑,已发掘84米,清理出殉马二百二十八匹,分两行排列,头向外,侧卧昂首,整齐壮观。按坑长推算,殉马不少于六百匹。这些殉马均为雄性战马。据《左传》记载这里应是齐国君的墓地。小城在大城内的西南隅,周长7275米,是贵族居所。其西北有高台,称桓公台,台上有许多夯土遗址,历二千五百余年风雨侵蚀,仍高达14米,地下夯土基呈长方形,长度南北为86米、东西为70米。台顶呈两层,台周围有大面积宫殿遗址。台基底部加修两层台阶,更显巍峨壮观。唐长庆年间在台上建齐桓公和管仲庙。此外,在牛山北麓,有齐相管仲之墓,东西36米,南北16米,北坡高9米,南坡高6米,墓前有新碑两座和旧碑一座。

临淄齐国故城三号排水口遗址

故城分大、小城两部分,小城在大城西南,其东北与大城西南连接。两城总面积15平方千米。辟11门。城外建护城河。小城为宫殿区,有街道三条,现存“桓公台”遗址,台高14米,椭圆形。附近有大量夯土遗址。大城为居民区和生产区,现发现七条街道和6处手工作坊遗址。大城内尚存两处古墓葬,均为春秋时期,其中东北部墓地已探明二十座大中型墓葬,一座大墓已进行发掘。

鲁国编《春秋》

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春天,鲁国开始编《春秋》。《春秋》是鲁国国史,也是中国现存先秦典籍中年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的记事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它所记鲁国十二公的世次年代,经后人考证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因为《春秋》是史官实录,所以价值极高,后人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史实,而且可以了解中国史学源远流长,至少到西周时,已经有较为完备的史官记事制度。《春秋》是中国史传散文的第一部作品,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同时,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开了风气之先。

明崇祯·汲古阁刊本《春秋左传注疏》内页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为儒家文化的创始者。孔子对于当时“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切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先朝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由于处于东周后期的动乱时代,其政治思想未得到具体的实行。但自汉代开始,儒家文化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基石,孔子的思想成为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全体中国人的最高道德规范,并在唐代以后传播到周边国家,构成了所谓的儒家文化圈。孔子本人也因此成为2000多年来历朝历代礼尊的偶像,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连历代封建帝王都要对孔子行学生礼。直至今日,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石仍然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孔子最大的成就在于为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巫术礼乐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从而使原始礼乐制度理性化、伦理化。孔子以亲子关系为基础构建了“仁”概念,“仁”即爱人,首先是爱与己有血缘关系之人,并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通过“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面向民众的私人教师。据《史记》载,孔门弟子3000,达者72人。教育上,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提出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教授知识多采用启发式的方式,鼓励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还是一位大教育家。

明·佚名·孔子像

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学大师,名轲,邹人。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孟子有著述7篇传世。流传至今的《孟子》,司马迁认为是由孟子和他的学生共同编纂而成的。从书中可看出孟子的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茂,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霸道,倡行仁政。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是仅次于孔子的最有影响的儒家宗师,有“亚圣”的称号。

明·佚名·孟子像

苏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苏禄国是一个群岛国,位于菲律宾西南部,有东王、西王、峒王总理其事。从明洪武五年(1372)开始即与中国有频繁的友好往来。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下西洋,三访苏禄国之后,友好往来的规模越来越大。永乐十五年(1417),由东王巴都葛叭答剌亲率西、峒两王连同眷属、随从,组成340余人的使团,漂洋过海,长途跋涉,带着珍珠、宝石、玳瑁等物而来。这是苏禄国对郑和使团访问苏禄的回访,也是继渤泥、满剌加国王之后,又一个海外国家首领亲自率领使团来中国访问。在京期间,三王受到最高规格的接待。在南归途经山东省德州时,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病逝,讣报到京,明成祖派礼部郎中陈世启赴德州为东王举行隆重的葬礼。此后,西、峒二王归国,留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10人留居中国,守墓3年。永乐十六年(1418),明朝为东王在墓前修建了祭庙,树立了“御制东王碑”。东王妃归国后,又返回德州,与二子长期留居中国,母子去世后,附葬在东王墓的东南隅。在清朝时期,东王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向清廷申请加入中国籍,得到批准。安、温两姓从此世居德州守墓,现今仍按世系排辈,两姓一家,互不通婚。

苏禄王墓

戚家牌坊

戚家牌坊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坐落在戚继光祠堂南百米处的牌坊里街东西两端,是为褒扬戚景通、戚继光父子的抗倭功绩而建的。东为“母子节孝”坊,西为“父子总督”坊。“父子总督”坊为四柱三间五楼云檐多脊花岗石雕坊,高9.3米,宽8.3米,饰鱼龙鸟兽纹,构图丰满、雕刻精美,极富立体感。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其父戚景通为人刚直,通晓边事,曾历任备倭、戍边要职。戚继光继承父业,守边抗倭,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戚家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