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65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60分)
1财政政策
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收,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2货币政策
答: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的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GNP
答: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这项综合经济指标为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消耗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部支出综合计算或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②私人国内投资总额;③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④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从收入方面计算,主要包括: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和折旧。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以领土作为统计标准,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外国,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
4财富
答:财富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物质财富是指经劳动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全部生产和消费资料以及经劳动开发的自然资源;广义的物质财富包括待开发的自然资源,并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中一切财产的源泉。精神财富是指科学技术成果、文艺作品和文化遗产,并且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5资本
答:资本是指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商品和劳务的物品。作为与劳动和土地并列的一种生产要素,资本的独特特点可概括如下:①它的数量是可以改变的,即它可以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生产出来;②它之所以被生产出来,其目的是为了以此而获得更多的商品和劳务;③它是投入要素,通过生产过程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
由于第一个特点,资本便与其他两个生产要素即土地和劳动区别开来了。因为土地和劳动均是“自然”给定的,不能由人们的经济活动生产出来;由于第二及第三个特点,资本便与一切非生产要素的东西区别开来了。例如,由于第二个特点,它不同于普通的消费商品,因为消费商品不能带来更多的商品和劳务,其价值仅等于自身而不能增值;再例如,由于第二及第三个特点,它甚至也不同于单纯的储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单纯的储蓄本身仅仅意味着可贷资金的增加。如果这些资金并不实际贷出,则不能增值;即使贷出去,从而增值,也看不是被用于生产过程。
6转移支付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转移支付又分为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
①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
②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于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卡里,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力啊购买物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7“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下,利率为r0,收入为y0,如果不考虑货币市场,那么政府支出将使IS移动到IS′,收入增加到y3。但是实际上收入只能增加到y1,y1y3即为挤出效应的大小。
图1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
8机会成本
答:机会成本是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
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由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
9经济利润
答:经济利润是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与该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率相等,否则,厂商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显然,它等于隐性成本。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
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隐性成本
10供给弹性
答:供给弹性是指某商品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与其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它被用来测定该商品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供给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弧弹性:eS=(∆Q/Q)/(∆P/P)=(∆Q/∆P)(P/Q)
点弹性:eS=(dQ/dP)(P/Q)
供给弹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若eS=0,则称该物品的供给为完全无弹性,如稀有的古董及珍品。
若0<eS<1,则称该物品的供给为缺乏弹性,多数农产品的供给均缺乏弹性。
若eS=1,侧成该产品的供给有单位弹性。
若1<eS<∞,则称该产品的供给为富有弹性,多数工业产品的供给均富有弹性。
若eS=∞,则称该物品的供给为完全有弹性。
11恩格尔定律
答: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恩格尔定律指出,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来定义恩格尔定律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消费者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12价格歧视
答:价格歧视是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垄断者可以对自己所出的售同类产品,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收者,即有权改变价格;
②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
③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
④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
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每多出售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一级价格歧视可以再分为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与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离散变动;完全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纯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连续变动。在实际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被生产者完全剥夺了,但生产是有效率的,因为在边际点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总产出水平较高,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加总量较大。完全一级价格歧视纯粹是一种理论讨论,在现实中很少见到。
②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于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等等。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
③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a.存在着可以分隔的市场。若市场不可分隔,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
b.被分隔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如果被分隔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
13个人可支配收入
答: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扣除所得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折旧-企业间接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或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个人所得税。
14加速原理
答:加速原理是指收入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当满足不存在闲置未用的过剩生产能力和资本-产出比不变的两个假定前提时,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为了增加产量,就要求增加资本存量,要求有新的投资。也就是说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导致投资的数倍变动。
加速原理的含义包括:
①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若产量的增加逐期保持不变(产量变动率为零),则投资总额也不变。
②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
③若要保持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率增长。因为一旦产量的增长率变缓,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即使产量并非绝对地下降,而只是相对地放缓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缩减。
④加速数与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发生作用。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当产量停止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
⑤要使加速原理发挥正常作用,只有在过剩生产能力全部消除时才能实现。
15投资系数
答:投资系数又称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系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系数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投资系数越小。即:
ki=∆Y/∆I=1/(1-b),或ki=1/(1-MPC)=1/MPS。
式中,∆Y是增加的收入,∆I是增加的投资,MPC或b是边际消费倾向,MPS是边际储蓄倾向。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叫“凯恩斯系数”。投资系数发挥作用的前提假设是: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二、举例说明经济数学模型中的内、外生变量。(15分)
答:经济数学模型一般是用由一组变量所构成的方程式或方程组来表示的,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变量可以被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
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该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也可以称为参数。
例如,关于供给和需求的三个方程如下:
Qd=σ-βP①
Qs=-δ+γP②
Qd=Qs③(式中,α、β、δ、γ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
在由方程①②③构成的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Q和P是模型所要决定其数值的变量,被称为内生变量。α、β、δ和γ的数值是由模型之外的外部条件所决定的,被称为外生变量,也被称为参数。外生变量α、β、δ和γ的值,将决定内生变量Q和P的值。
假定:Qd=800-100P,Qs=-400+200P,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解:模型的均衡条件为:Qd=Qs,将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分别代入均衡条件得:800-100P=-400+200P;
解得:P(_)=4,将P(_)=4代入需求函数得:Q(_)=Q(_)d=800-100×4=400。
或者将P(_)=4代入供给函数得:Q(_)=Q(_)s=-400+200×4=400。
所以(P(_),Q(_))=(4,400)是模型的均衡解。
假如改变外生变量α、β、δ和γ的值后所得到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
Qd=1600-200P,Qs=-400+200P,Qd=Qs。
同样地,根据均衡条件Qd=Qs,将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分别代入可得:1600-200P=-400+200P;
解得:P(_)=5,将P(_)=5代入需求函数得:Q(_)=Q(_)d=1600-200×5=600。
或者将P(_)=5代入供给函数得:Q(_)=Q(_)s=-400+200×2=300。
所以(P(_),Q(_))=(5,600)是模型的均衡解。
显然,外生变量值即参数值的改变,引起了内生变量值的变化。此外,在很多模型中,外生变量具有明确的含义,如果在方程式②中,加上一个外生变量w,表示良好的气候条件所带来的供给量,则上述模型就具有一个含义明确的外生变量。
三、一般来说,作为经济系统的投入要素都有哪些?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是什么?为什么?(25分)
答:(1)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投入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和技术。生产要素由土地、劳动、资本存量组成。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①土地,所谓土地或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自然环境等等。一般来说,自然资本本身是天赋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在现实中,有些国家的有些产业主要是建立在丰裕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但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尤其是现代世界中,自然资源的丰裕既不是经济增产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②劳动,劳动或人力资源包括一国投入的劳动数量和劳动的质量。从劳动投入的数量来说,劳动投入量受到劳动人口、劳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就业人数越大,劳动的投入量就越大,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就业人数的增加,只能增加总产量,而无法提高人均国民产出。劳动的质量包括劳动者各方面的能力,如掌握的知识,具体的技能、体力,个人的追求、价值取向等等,在现代世界中,劳动的质量比劳动的数量更为重要,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③资本,资本包括各种机器设备、生产性建筑物、道路等各种基础设施、存货(包括原材料存货、在制品、成品、零部件存货等等)。从工业革命以来,资本数量的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储蓄率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本也是多种多样的,高效、先进的资本品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既是经济增长的体现,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
④技术进步,这里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包括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技术进步最终体现在新生产要素的采用、生产过程的改进和新产品或新劳动的引入等。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上述四种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技术与土地、劳动、资本的联系极为紧密。技术进步需要投入劳动和资本并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许多技术进步的产生本身,需要以高质量的劳动和高质量的资本设备,以及一定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同时,技术进步也改变劳动就业和资本投资的机会,增加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数量和种类,提高劳动和资本的质量。
(2)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四种要素中,技术是最重要的要素。原因在于,相对于其他三种要素而言,技术进步既不会受到总量上的限制,也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土地、劳动、资本要素都受到存量的限制,同时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现象,这就决定了这些要素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效应是递减的。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会收敛于均衡路径上,而原因在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技术进步不会产生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同时知识储存量可以由人类创造出来,这就决定了技术不存在存量上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称为现代经济高比率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过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改良等中间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中介要素的投入,这些中介要素是,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力克服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对技术要适宜运作作出准确的判断等等。
四、设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Q(K,L)=5KL
其中投入要素L的价格为10单位,投入要素K的价格为2单位,若产品售价为10单位且有市场需求时,试分别求出当投入要素受约束和不受约束情况下的最优投入量L、K(当投入要素受约束时可只给出求解的式子)(50分)?
答:(1)企业的利润函数为π(L,K)=PQ-C(L,K)=50KL-(10L+2K);
当投入要素不受约束时,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为:∂π/∂L=50K-10=0;∂π/∂K=50L-2=0。
解得K=0.2,L=0.04,即企业利润最大化时L,K的投入量分别为0.2和0.04。
(2)当投入要素受约束时,约束为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为W。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φ=50KL-(10L+2K)+λ(W―10L―2K);
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φ/∂K=50L-2-2λ=0①
∂φ/∂L=50K-10-10λ=0②
∂φ/∂λ=W-10L-2K=0③
由①②③可得:K=W/4,L=W/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