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官学的的衰废是(  )出现的。

A.西周

B.东周

C.战国

D.春秋

【答案】D

2.私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出现

B.“文化下移”和“四民”阶层的出现

C.生产力发展

D.官学失守

【答案】A

3.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  )。

A.孝

B.礼

C.忠

D.仁

【答案】D

4.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教育家是(  )。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答案】B

5.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  )原则。

A.“启发诱导”

B.“教亦多术”

C.“教学相长”

D.“有教无类”

【答案】A

6.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B.“过而勿惮改”

C.“言必信,行必果”

D.“一以贯之”

【答案】A

7.下列说法没有体现启发诱导原则的是(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叩其两端而竭焉”

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D.“君子之教,喻也”

【答案】C

8.孔子在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上提出的观点是(  )。

A.因材施教

B.由博返约

C.学思并重

D.启发诱导

【答案】B

9.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B

10.最早进行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教育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B

11.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

A.“不言之教”

B.“以吏为官”

C.“以法为教”

D.“化性起伪”

【答案】A

12.“人法自然”的主张是(  )提出的。

A.道家

B.农家

C.杂家

D.儒家

【答案】A

13.《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其中,“孙”指的是(  )。

A.循序渐进

B.及时施教

C.预防性

D.学习观摩

【答案】A

14.《学记》中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指的是(  )原则。

A.藏息相辅

B.教学相长

C.及时施教

D.长善救失

【答案】A

15.“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是(  )提出的。

A.颜回

B.孔子

C.子路

D.子夏

【答案】D

16.“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答案】B

二、名词解释

1.不愤不启[华中师大2005研]

答:不愤不启是孔子所主张的教学原则之一,即启发诱导原则。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述了启发诱导原则,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指开其意;“发”指达其辞。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即“开其意”“达其辞”。

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北师大2003研]

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其含义是: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3.有教无类[东北师大2011研;浙江师大2011研;苏州大学2010研;徐州师大2010研;华中师大2003研;东北师大2006研]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主张。孔子面对春秋末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适应了“士”阶层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谈不上普及教育。他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这反映了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4.稷下学宫[苏州大学2013研;华中师大2004研]

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国官方创办的一个学术文化兼政治咨询中心。它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稷下学宫因设置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稷门的附近地区而得名。它是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相互诘难、争辩、交流,成为百家争鸣的典型。当时齐国统治者对这些学者非常优待,赐予他们爵位和俸养,稷下学宫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5.《学记》[东北师大2013研;杭州师大2011研;徐州师大2011研;北大2002研]

答:《学记》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所作。《学记》全文仅1200多字,却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了师生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在教育作用方面,《学记》把教育作用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作用分别概括为“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既论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又阐明了教育的可能性。在学制系统方面,《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拟定了一个从地方到中央的理想的学制系统,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学记》还记录了古代学校管理和行政领导方面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各级领导重视教育、关心学校并进行具体指导的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主要包括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和长善救失。这些原则分别指出“教”与“学”相互依存,互相促进;重视教师作用、提高教师地位的同时要对教师严格要求;强调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学习与休息要兼顾,相互促进;提出要防止不良倾向产生、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善于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在教育教学方法中,《学记》论述了问答、讲解、练习和类比几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恰当运用。总之,《学记》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

三、简答题

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哪一本著作?如何理解其含义?[北师大2005研]

答:(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中的《子张》,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的。

(2)这句话表明孔子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即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这句话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

这一思想实质上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

这一思想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培养目标和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总之,通过这句话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是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2.简述孔子的教师观。[全国统考2007研]

答:孔子在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谈到许多有关教师修养的意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同时只有教师能够“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所以“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格,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对待学生真诚无私,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孔子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与尊敬,师生感情亲密无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孔子的经验表明,师生关系好坏,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是否有至深的感情。

(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他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知,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但这不是说教师不要言教,而是特别强调身教的重要性。

3.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孔丘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教育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4)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

(6)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8)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9)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10)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4.简述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及历史意义。[东北师大2006研]

答:战国初年,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确定了一套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其中的科学和技术教育表现出了鲜明的学派特色。

(1)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自然科学教育思想达到很高造诣,涉及到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

墨家教科书《墨经》通过朴素的数学名词的定义与界说,表达出丰富的数学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邃的数理哲学思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墨经》对力学和机械学规律的探索已相当深入,它对力的定义与现代力学定义有相通之处。

光学是墨子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墨家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基本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

墨子的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思想也有出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器械制造:首先是战争攻防器械;其次是生产器械。

(2)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墨家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墨子首创的科技教育。它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思想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思想。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在于:

在自然科学教育思想方面

a.许多自然科学概念虽不说都是首创,但都被赋予了科学的含义。一方面,通过定义的形式,使这些概念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另一方面,这些概念已形成了一定的逻辑体系。

b.《墨子》所使用的主要自然科学概念,几乎都有相应的定义。这说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感性经验的范围,有了明显的理论性质。

c.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并未停留在单纯的现象记载上,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从中找出本质联系,概括地反映出某一方面规律的一般原理。

在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思想方面

墨家学派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与其他学派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墨子及其门徒除了讲理论,还注重动手操作的技艺传授。这种教育思想使得墨子所进行的科技教育,注重实用与实践,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用逻辑思维来辨析明理,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逻辑学。

科技教育思想中的道德培养因素

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表现在科技教育中对道德的培养上。从实行“兼爱”的思想出发,墨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培养为“兼士”,即在社会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尽所能,在生产劳动中通过“交相利”而达到“兼相爱”。

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其中不少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有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首先提出与实行的。所有这一切都使墨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

5.儒家和道家教育观比较。[华中师大2003研]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儒家以孔、孟、荀和《礼记》为代表,道家以老、庄和之后的稷下黄老学派为代表。儒家和道家从各自不同的哲学观、世界观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

(1)儒家教育观

儒家学者从人道观,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教育的性质与作用方面,儒家教育观体现为强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可分性,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其特别重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教育目的方面,强调培养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一是突出其伦理政治观。二者的有机结合,便体现为社会与个体的和谐一致的大教育观。

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强调以德育为本位,兼顾智育、体育和美育,道德论与知识论的统一。道德教育始终被置于儒家教育的首位,儒家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学。

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儒家教育观体现为强调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主张“为仁由己”“反省内求”,注重学、思、行相结合的道德修养方法,强调以道德修养方法含摄知识教学方法,知识教学方法渗透道德修养方法。一般认为,儒家教育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内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具闪光点的部分,是其精华所在。

(2)道家教育观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旨归,它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的作用方面,道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从而否定教育的社会功能,主张通过无为不争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在教育目的方面,不同于儒家力求培养的为求获仁义而杀生舍生的君子。道家主张保存人的朴素天性,把自然无为、物我两忘的“善人”,超凡脱俗、消遥自得的“真人”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在教育内容方面,不同于儒家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包括丰富社会知识的经书作为学习内容,道家在批判现实的政教文化和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相应地在学习内容中也抛弃了这些社会知识。道家认为,要使一个人按照自然去发展,就必须直接把握自然本身及其本质与规律,必须以“道”为中心。

不同于儒家把仁义礼智作为社会规范的具体的学习内容,道家所要“为”的“道”是不可用语言、概念来把握的。这种道的规律即是自然无为的法则,“为道”的根本便是体验这种法则,这构成了道家教育的基本内容。道家也注重人的道德教育,但他们极力反对儒家的仁义忠孝礼智信的品德说,提出人应该遵循自然之道,也应无为,保持质朴的本质。

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不同于儒家重视对经验知识的积累,道家重视的则是对经验事物的逐步远离,由外向内,返回内心的深观远照,对间接知识的排斥,强调的是一种思辨方式的直观能力。道家强调的“贵师”“用反”“虚静”“道观”等教育教学原则充满了辩证法的色彩。

四、论述题

1.试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北师大2003研]

答: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通过对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关系的分析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发展作用:

a.在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活动。因为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孔子认为通过文化教育可以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社会道德风尚传播开来,达到传播主流文化、影响政治、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但孔子同时指出教育工作又不是与政治等同,而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风尚等特殊职能,对政治施加影响的。

b.在教育和经济、军事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他认为众多的人口、富足的财富和发达的教育三者兼备,国家就会大有希望。孔子还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食、兵都可去,但民信不可失。这里,他强调通过教育工作取得民众的信任,使民众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认为这是立国之本。

c.在教育和法律的关系上,他认为国家只依靠政令、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使民众真正把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内化在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之中,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单纯依靠外在的强制性的政令和法律,民众意识不到自己的不当之处,是无法从根本上转变思想,遵从政令和法律的。他认为教育比政令和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不仅考虑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在人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作用。在这方面,孔子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即: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成为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了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但同时孔子却依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使他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的思想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之中。

(2)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评析

孔子既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在他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中,兼顾了这两方面的内容,而没有片面地单方面地强调其中的一方,这是非常全面和十分可贵的。

孔子认为个体只有在接受教育,懂得事理,提高修养,完善人格的基础上,才能进而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同时只有通过教育,通过接受了教育的贤能之士才能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他把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统一了起来,认为二者都是教育的重要作用,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孔子在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的基础上,论证了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意义,给我们以重要启迪。

春秋末期,统治者热衷于横征暴敛、苛政酷刑和武力征讨,而造成学校不修、文教不振的社会现实,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抬高教育的地位,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历史进步作用的。同时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的情况下,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确实有着巨大的作用和重大的影响。但孔子认为在治国治民之中,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相比,最根本的还是教育。这显然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他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因为在缺乏经济和政治基础的情况下,教育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

在孔子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的论述中,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2.试阐述百家争鸣的教育意义。[上海交大2002研]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文化空前繁荣。

(1)百家争鸣的状况

诸子百家习惯上指“九流十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儒家以孔、孟、荀和《礼记》为代表;墨家以墨翟及其后学为代表;道家以老、庄为代表;法家以商鞅和韩非为代表。各个学派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代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提出各式各样的治国治民方案,进行着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各学派之间有激烈的论争,也有微妙的相互吸收和渗透,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各学派的进一步发展,达到学术的繁荣。

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主张“法先王”。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他赞扬富国强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赞扬秦国。在教育方面儒家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强调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各种治术人才,即为求获仁义而杀生舍生的君子。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

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他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要求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主张“非攻”,要求有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提出“兼爱”的理论,强调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墨家注重的是兼爱并利天下的“兼士”的培养。与儒家不同,墨家除了强调道德教育之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技能以及论辩才能的研究和训练。

道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提出了祸福相依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他著有《庄子》一书。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他还认为要想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反映在其教育观点上,强调培养清净无为的“善人”和超脱世俗的“真人”。

法家: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法家要求培养的是具有勇敢进取精神的“法士”。

(2)百家争鸣的教育意义

诸子百家中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差不多都是著名的教育家。儒家的孔孟荀,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庄,法家的商鞅、韩非和李斯,都有不少教育论著。在众多的学派中,尤以儒墨两家在教育上论述最丰富,对中国后世教育的发展影响也最大。特别是儒家教育思想几乎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流。当然,儒家教育思想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各派的教育思想。百家争鸣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从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观出发,对教育问题作出了不同的阐述,极大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深化了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各家虽然具体的教育主张不同,但都非常重视教育,并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巨大作用。不同学派还从各自的经验和实践出发,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原则做了深刻的论述,这对当今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问题的解决仍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诸子百家为了阐明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教育观点,纷纷著书立说、开办学校、广收门徒。许多有志于学习的青年纷纷进入私学,向大师学习。百家争鸣在传播学术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致力于不同的方面,为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后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家学派在相互论战、相互争辩中,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随着百家争鸣的深入,儒家思想逐渐奠定了其主导地位,儒家教育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为后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之后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一直把儒家思想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