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根据传说,中国古代五帝时出现的学校是(  )。

A.庠

B.序

C.成均

D.校

【答案】C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答案】B

3.“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

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答案】C

4.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  )。

A.庠序之学

B.国学

C.乡学

D.大学

【答案】A

5.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典章制度教育和(  )。

A.武功之学

B.生产劳动教育

C.礼乐教育

D.书数教育

【答案】A

6.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

A.礼、乐、射、辞、书、数

B.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D.礼、乐、射、御、书、数

【答案】D

7.西周国学,天子之学称“辟雍”,诸侯之学称(  )。

A.明堂

B.国子监

C.乡校

D.泮宫

【答案】D

8.西周家庭教育中,从几岁开始就出现男女有别的教育?(  )

A.7岁

B.8岁

C.9岁

D.10岁

【答案】A

9.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

A.都学

B.乡学

C.国学

D.官学

【答案】C

10.西周时期的教育宗旨是(  )。

A.明人伦

B.树德行

C.重孝悌

D.尊年敬德

【答案】A

二、名词解释

1.庠序[华中师大2004研]

答: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庠相传起源于虞舜时代,一称“米廪”,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射的地方。《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开办庠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2.辟雍[北大2003研]

答:辟雍亦作“璧雍”,西周大学,设于王城。西周鼎盛时期,形成了“礼”“乐”“射”“御”“书”“数”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体系。与此相应,辟雍的建筑也有变化,发展为整齐对称的四合院式课堂。按方位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各有专名,东面称为东序,又称东胶或东学;西面称瞽宗,又叫西雍或西学;南面称成均,又叫南学;北面称上庠,又叫北学;中间称太学,又中学。总名为辟雍,“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学生按季节轮流到瞽宗学礼,到上庠读书,到成均、东序学习乐舞和射艺。东汉以后,历代皆设辟雍以存古制,但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仅为祭祀之所。

3.“六艺”[云南师大2013研;南京师大2012研;华中师大2004研]

答:“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礼是政治伦理课,包括奴隶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礼;乐是综合艺术课,是音乐、诗歌、舞蹈结合为一,传说其内容包括六代之乐;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六艺”中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代表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教育水平。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在小学阶段学习;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在大学阶段学习。

三、简答题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了什么理论?

答: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的理论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其具体内容如下:

(1)原始的教育活动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中,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这种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身心获得发展,成长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2)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是相应的,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教育不仅是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

(3)人类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生活规范等,并不是先天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的,人类的生存发展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

总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的发生主要是依据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是帮助人改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

2.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接受教育训练,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还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所从事的社会劳动有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也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趋于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向阶级社会的阶级性教育方向转变。

3.简述西周“学在官府”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度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学在官府”这种历史现象形成的客观原因如下: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西周时期生产水平仍然有限,书写的材料是竹简、木牍,书写的工具是刀笔,以拙陋的工具在粗笨的材料上制作出的书册,不仅极其繁重,而且也十分昂贵,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朝廷为了政治需要,把历代帝王的典、谟、训、诰,本朝的礼制法规,以及收集的乐章,加以记载,制成书册,藏之秘府,由官司主管。这些书册,仅有孤本,没有复制副本刊布民间,民间仅知书名,未见其书,所以学术都在官府,有职官专守。士人若要学习,要知道历代典制或本朝规章,只有到官府,求之主管书册的官司才能读到。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西周时期的礼、乐、舞、射都是重要的学术,在教育上,也是学习的重要学科。学习这些学科,不能仅是口耳相传,而且要有器物设备,才有条件进行实际演习。这些器物,有些连乡党都不能具备,民间就更谈不上。所以要学习礼、乐、舞、射,只有在官府的人才具有条件。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在宗法制条件下,父死子继,子承父业,贵者终贵,贱者终贱,形成家有世业。家业世世相传者,称为畴人;父子相继世居其官称为畴官。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子入官府,各从父学,称为畴人子弟。这种情况,就是畴人世官,各从父学,造成了学术的垄断,尤其是专门的学术,只在极小的圈子里传授,虽然对学术起了保存作用,但限制了学术的发展。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传授基地,教其子弟。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