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编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 政 治
一、判断题
1.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的思想家是英国的洛克。(对外经贸2013年研)
【答案】×
【解析】16世纪意大利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对外经贸2013年研)
【答案】√
【解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国家和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二、概念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具体如下: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
2.政治(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2004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
答:政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其包含三个基本点:
(1)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
(2)它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3)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三、简答题
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要分析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
(2)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主要有哪些代表性观点?(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研)
答: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相对应的一些对于政治的看法,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治是对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与道德是一体两面的,其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在西方,政治是与某种伦理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政治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这种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的观点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它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因而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持这种观念的人都认为政治是对权力的争夺和巩固,政治的目的不过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不过是玩弄权术,其最终目的不过是对权力的攫取和维护。
这种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但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同时,它仅从权力的意义上解释政治,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对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全面的。
(3)政治是管理公众事务的活动
政治是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个人和群体对这种治理所具有的控制力的相关的制度安排,它是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和管理,是对权力巩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
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是对公众事务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是,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也忽视了政治的统治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这一定义主要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把政治的此种定义做了进一步和详细的解释。
这种政治观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在东方国家,政治就是“君权神授”和神权政治思想,神权政治观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在西方国家也是把政治当做一种神权政治和神秘化倾向。
这种说法实际上不过是用“绝对精神”代替了上帝,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这种政治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当代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等等。这些政治观虽然力图从不同角度揭示政治的内涵,不同程度地触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性,但没有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研)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宁波大学2012年研)
(3)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
(4)为何说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研)
(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
(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研)
(7)简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年研)
(8)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概念题,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
(9)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论述题,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不同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其基本内容为: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包含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政治关系是所有这些社会关系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下,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围绕特定权利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经济关系起反作用。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国家和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都有其客观内容。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3.“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试评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政治的涵义、本质和内容。(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研)
(2)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
(3)如何理解政治范畴的基本含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
答: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这是人类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对于政治的一种朴素看法。其代表主要有: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与道德是一体两面的,其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而西方国家以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则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这种观点从道德和价值角度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这种政治观在很大程度上蕴含着人们对于政治生活超越现实的追求和要求,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观。
(3)但是,这种政治观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解释政治,必然使得政治具有神秘和思辨的色彩,因而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4)马克思主义通过摒弃和吸收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定义,将政治定义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的这一定义更加完善,也较全面的解释了政治的本质。
4.如何理解政治范畴的基本含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
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治范畴的基本含义: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观和科学定义概念的一般要求,从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角度考虑,为避免和消除确定政治含义过程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确定政治的内涵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必要条件:
①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
周延性是范畴概括特定对象的一般特征的基本科学要求。就政治这一范畴来说,其包括的内容有:
a.既应该概括政治生活价值取向层面的内容,而且应该概括政治生活实际层面的内容;
b.应该概括特定方面的活动,而且应该概括其一般性的要素和动因;
c.既需要概括存在着对立阶级的社会中的政治现象的特征,而且应该概括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政治现象的特征;
d.应该概括阶级之间政治现象的特征,而且应该概括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集团之间政治现象的特征。
②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这就是说,科学确定政治的含义,应该能够把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它应该能够从确切的含义上来确定政治的特有特征。
③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科学确定的政治含义,应该反映政治现象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反映政治现象的某种实际形态、活动方式、制度形态或者过程内容。
(2)从满足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其包含三个基本点:
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
②它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5.简述政治的涵义、本质和内容。(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1)政治的涵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包含三个基本点:
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
②它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2)政治的本质
上述政治定义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
(3)政治的内容
上述政治定义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种基本关系。在这其中,它首先包含人们的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利益关系是由阶级利益关系主导和支配的。利益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也是人们进一步结成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动因,这就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在人们的需求的本质意义上说明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其次,它包含人们的政治权力关系,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实质上,政治权力关系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力量对比和相互作用关系。再次,它包含着人们的政治权利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资格分配关系。
6.为什么不能把一切社会现象当做政治现象?(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政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并不是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当做政治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的规律可以被理性认知和把握。
(2)从政治的定义可以看出,只有那些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的现象才具有政治性,才属于政治现象,否则就不具有政治性,属于非政治现象。
(3)就范围来说,社会现象的范围大于政治现象。政治现象属于社会现象的一个领域,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它是人们在国内政治生活和国际政治关系等方面的种种活动表现。如个人、社团、党派、政府、国家的政治活动,都属于社会政治现象的领域。在阶级存在社会里,政治现象一般具有阶级内容,有些则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表现。
因此,并不是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被当做政治现象。
7.政治的社会地位。(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试述政治的社会地位。(郑州大学2015年研)
(2)简述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武汉大学2008年研)
(3)试述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武汉大学2011年研)
(4)简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四川大学2011年研)
(5)试论政治与宗教的关系。(暨南大学2010年研)
(6)试析政治的社会地位。(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政治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要把握政治的社会地位,必须把握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与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现象通常是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表现为三个方面:
a.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b.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②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①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a.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未经特定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如宗教规范、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等等,都不成为法律;
b.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以社会成员的权利的方式实施,因此,它必须以特定的政治权力作为其力量后盾,以政治权力确定和分配的特定权利为实现形式;
c.法律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中发挥作用。换言之,法律只有在政治权力使社会政治矛盾处于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超出这个范围,如社会处于混乱、动荡、战争以及局部割据状态中,法律就会失去作用。
②法律对于政治又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法律使政治统治者的利益要求、权力地位和权利资格法规化,使政治权力的运行、政治权利的实现和社会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政治秩序规则化,使社会政治生活遵循法的精神,以公正、明确、稳定和公开的方式有效规范各种政治矛盾和政治活动,维持社会政治秩序,保障统治者的利益及其权力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社会的依法治理。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作为特定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宗教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现象。政教合一现象的产生、存在和作用是宗教与政治统治者双方需要、相互利用的结果。
(4)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政治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两者的区别
a.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b.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是靠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实现的;
c.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而道德则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②两者的联系
a.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政治权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b.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社会的道德善恶标准往往影响着政治权力的统治基础、作用方向和方式,同时,道德也规范着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
8.简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政治与经济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1)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对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
经济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①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②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
9.简述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武汉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与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们都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政治是人们根据社会利益,通过政治权力进行政治权利分配的社会关系;而法律则是特定的政治权力制定和认可的对于社会成员在社会和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和行为的刚性规范。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作用,共同服务于政治统治阶级和集团的利益。政治与法律的关系包括:
(1)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①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未经特定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如宗教规范、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等等,都不成为法律。
②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以社会成员的权利的方式实施,因此,它必须以特定的政治权力作为其力量后盾,以政治权力确定和分配的特定权利为实现形式。
③法律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中发挥作用。法律只有在政治权力使社会政治矛盾处于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超出这个范围,如社会处于混乱、动荡、战争以及局部割据状态中,法律就会失去作用。
(2)法律对于政治又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法律使政治统治者的利益要求、权力地位和权利资格法规化,使政治权力的运行、政治权利的实现和社会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政治秩序规则化,使社会政治生活遵循法的精神,以公正、明确、稳定和公开的方式有效规范各种政治矛盾和政治活动,维持社会政治秩序,保障统治者的利益及其权力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社会的依法治理。
10.试述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准,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两者的区别:
①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②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是靠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实现的;
③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而道德则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2)两者的联系:
①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政治权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②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社会的道德善恶标准往往影响着政治权力的统治基础、作用方向和方式,同时,道德也规范着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学说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作过多方面的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是: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包含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政治关系是所有这些社会关系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下,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确定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认为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就此而言,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就是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着其客观内容,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2.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
答: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思想家、政治家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出发,对于政治这一复杂现象进行过不同的分析,并阐述过不同的政治观。
(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政治是对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中国儒家学说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在西方,是把政治与某种伦理价值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的观点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它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因而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②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持这种观念的人都认为政治是对权力的争夺和巩固,政治的目的不过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不过是玩弄权术,其最终目的不过是对权力的攫取和维护。
这种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但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同时,它仅从权力的意义上解释政治,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对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全面的。
③政治是管理公众事务的活动。
政治就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它是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个人和群体对这种治理所具有的控制力的相关的制度安排。
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是对公众事务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是,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也忽视了政治的统治性。
④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这一定义主要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继承了他的观点,把对政治分配社会价值的阐述和确定更加明确。
这种政治观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⑤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在东方国家,政治就是君权神授和神权政治观,是封建道义与神权的有机结合,神权政治观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在西方国家也把政治归纳为神权和上帝的赋予,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
这种政治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因为它完全是为了麻痹和蒙骗人们的诡计,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当代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等等。这些政治观虽然力图从不同角度揭示政治的内涵,不同程度地触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性,但没有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不同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其基本内容为:
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着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在消灭了阶级以后,政治的主要内容则是人民内部的关系。
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围绕特定权利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经济关系起反作用。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国家和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一方面,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都有其客观内容。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3)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包含三个基本点:
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
②它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3.试析政治的社会地位。(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政治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要把握政治的社会地位,必须把握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与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现象通常是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①经济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对于社会政治来说,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a.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b.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②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与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们都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因此,政治常常与法律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政治与法律又有区别。
①就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来说,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a.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未经特定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如宗教规范、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等等,都不成为法律;
b.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以社会成员的权利的方式实施,因此,它必须以特定的政治权力作为其力量后盾,以政治权力确定和分配的特定权利为实现形式;
c.法律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中发挥作用。换言之,法律只有在政治权力使社会政治矛盾处于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超出这个范围,如社会处于混乱、动荡、战争以及局部割据状态中,法律就会失去作用。
②法律对于政治又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法律使政治统治者的利益要求、权力地位和权利资格法规化,使政治权力的运行、政治权利的实现和社会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政治秩序规则化,使社会政治生活遵循法的精神,以公正、明确、稳定和公开的方式有效规范各种政治矛盾和政治活动,维持社会政治秩序,保障统治者的利益及其权力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社会的依法治理。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是人们根据对于人为制造的神的信仰而形成的一整套的世界观、社会心理、感情等等的总和。由此可见,宗教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宗教又有其特定的组织、活动、仪式。
①作为特定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宗教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现象。
政教合一现象的产生、存在和作用是宗教与政治统治者双方需要、相互利用的结果。就宗教来说,它需要借助于社会政治权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壮大自己的教民队伍,强制实行自己的戒律,从而使宗教从一种社会幻想形式变为一种现实形式。就政治统治者来说,宗教是被统治者的精神鸦片,是巩固和实施其统治的思想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仍然在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②随着人们对社会政治现象认识的深化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兴起,宗教与政治的联系已逐渐分离。
服务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政治学说逐渐取代了宗教,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4)政治与道德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准,因此,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两者的区别在于
a.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b.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是靠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实现的;
c.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而道德则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②两者的联系在于
a.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政治权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b.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社会的道德善恶标准往往影响着政治权力的统治基础、作用方向和方式,同时,道德也规范着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
4.试论政治与宗教的关系。(暨南大学2010年研)
答:宗教是人们根据对于人为制造的神的信仰而形成的一整套的世界观、社会心理、感情等等的总和。由此可见,宗教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宗教又有其特定的组织、活动、仪式。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包括:
(1)作为特定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宗教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现象。
政教合一现象的产生、存在和作用是宗教与政治统治者双方需要、相互利用的结果。就宗教来说,它需要借助于社会政治权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壮大自己的教民队伍,强制实行自己的戒律,从而使宗教从一种社会幻想形式变为一种现实形式。就政治统治者来说,宗教是被统治者的精神鸦片,是巩固和实施其统治的思想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仍然在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随着人们对社会政治现象认识的深化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兴起,宗教与政治的联系已逐渐分离。
服务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政治学说逐渐取代了宗教,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尽管如此,在当今世界,宗教对于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或者作为不同的政治价值观的精神形式,或者作为特定政治力量结合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或者作为维护特定权利的精神理由,或者作为维系特定政治合法性的精神力量,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国际政治生活中具有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