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存款货币银行[视频讲解]
一、单选题
1.自动转账制度的创新属于( )。[中央财大2011金融硕士]
A.避免风险的创新
B.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C.规避行政管制的创新
D.降低经营成本的创新
【答案】C
【解析】自动转账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创新。在美国,为了避免银行因招揽存款而进行不公平竞争,对储蓄存款付息,对活期存款不准付息。自动转账制度这一创新就是规避不准对活期存款付息的规定。
2.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区别之一在于其能接受( )。[浙江财经学院2011金融硕士]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原始存款
B.定期存款
C.活期存款
D.储蓄存款
【答案】C
【解析】职能分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大差别在于:①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②商业银行一般以发放1年以下的短期工商信贷为其主要业务。
二、概念题
1.资本充足率[深圳大学2012金融硕士;人行2010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比率中的风险资产是指不包括商业银行第一、第二级准备金在内的资产。只有这些资产才有必要考虑其保障程度。这一指标不必用资本给予保障的资产排除在外,较多体现了资本的“抵御资产意外损失”的功能。
作为国际银行监督管理基础的《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以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其目标标准比率为8%。
2.资产证券化[东北师范大学2005研]
答:资产证券化指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金融机构的一些长期固定利率放款或企业的应收账款等通过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的集中及重新组合,以这些资产做抵押来发行证券,实现了相关债权的流动性。其主要特点是将原来不具有流动性的融资形式变成流动性较高的市场性融资,以住房抵押融资的证券化为例。住房抵押融资虽然信用度较好,但属小额债权,且现金流不稳定,为此,有关金融机构将若干小额债权集中起来,通过政府机构的担保,使其转换成流动性较高的住宅抵押证券。
3.金融控股公司[中央财大2007研]
答:金融控股公司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的金融企业集团。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如下特点:(1)集团控股,联合经营。集团控股是指存在一个控股公司作为集团的母体,控股公司既可能是一个单纯的投资机构,也可能是以一项金融业务为载体的经营机构,前者如金融控股公司,后者如银行控股公司、保险控股公司等。(2)法人分业,规避风险。法人分业是金融控股集团的第二个重要特性,指不同金融业务分别由不同法人经营。它的作用是防止不同金融业务风险的相互传递,并对内部交易起到遏制作用。(3)财务并表,各负盈亏。根据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控股公司对控股51%以上的子公司,在会计核算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报表的意义是防止各子公司资本金以及财务损益的重复计算,避免过高的财务杠杆。另一方面,在控股公司构架下,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责任、子公司相互之间的责任,仅限于出资额,而不是由控股公司统负盈亏,这就防止了个别高风险子公司拖垮整个集团。
4.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
答: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是指商业银行的两种组织制度。单一银行制又称单元银行制,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目前只有美国还部分实行,但许多州也放宽了限制,单一制向分支行制发展的趋势确已形成。分支行制指银行在大城市成立总行,并在全国及该市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行的制度,分支行的业务和内部事务统一遵照总行的规章和指示办理。目前绝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这种形式。
两种银行制度相比,单一银行制可以限制银行间的吞并和金融垄断,有利于协调政府和银行间的关系,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好。但是由于限制了竞争,不利于提高效率,与经济的外向化发展矛盾,金融创新不佳。而分支行制则有利于开展竞争,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调剂和充分运用现金,分散风险,便于国家直接控制管理。但是需要较好的控制手段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优势。
5.关注类贷款与可疑类贷款[中南财大2002研]
答:在贷款五级分类中,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的多少还不能确定,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75%之间。
6.银行控股公司[北师大2002研]
答:银行控股公司也称银行持股公司,一般是指专以控制和收购银行股票为主业的公司。从法律角度看,控股公司控制银行,实际上往往是由银行建立并受银行操纵的组织。大银行通过控股公司控制了多家小银行。这样可以扩大经营范围,分散风险,获得规模效益,节省费用开支;但容易造成垄断。近年来这一形式发展迅速,在世界上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四、简答题
1.与分业经营相比,混业经营有什么优势?[中南财大2003研]
答:(1)按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范畴,金融业经营模式分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在分业经营模式下,银行局限于传统银行业务,不能进行证券承销、自营、保险和信托业务,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也都只能限于自身传统业务,不得交叉渗透;监管部门一般分别设立,对不同金融机构进行分业管理。而混业经营模式下,不同的金融企业业务可以交叉渗透,混业管理。
(2)近十多年来,伴随迅速发展着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一些长期实行分离型银行体制的国家开始逐步放松其对本国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上的限制,出现了向综合性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1999年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互涉足对方的领域,从而彻底结束了分业经营,使混业经营成为整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与分业经营相比,它的主要优势在于:①分业经营时,各金融机构限于自身传统业务,混业经营时各金融机构的业务包括存款、贷款、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等一切金融业务,范围要广泛得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强银行竞争力;②开展全面、多样化业务时,可以深入了解客户情况,降低信息获得的成本,并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传统业务的开展;③分业经营时,业务比较集中,造成风险难以分散和对冲,混业经营可以调剂业务盈亏,减少乃至避免风险,有助于经营稳定。
(3)在中国现阶段的实践中,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的发展有如下好处:
①有助于降低我国金融业经营风险。通过多渠道资产组合有效分散了金融企业经营性风险,进而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②混业经营有利于推动国企改革和促进私人消费投资。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可以满足国有企业重组的需求,同时促进了储蓄的发展,并通过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增加客户的投资选择面,有力地推动私人投资。
③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抑制了市场资金供给来源,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持续发展。当前打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交流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混业经营、混业管理是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大潮流。世界金融发展格局的变化日新月异,筹资渠道多样化并越来越依靠资本市场直接筹资。中国已经加入WTO,西方国家金融混业制度必将对中国现行分业经营制度带来强烈的冲击。
⑤全能银行有利于我国金融业降低成本、增强盈利能力、提高竞争力,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创新。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集中、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及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变。
2.简述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人大2005、2006研]
答:(1)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2)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
①维护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人是关心自己存款安全的。但是,就每一个存款人来说,不可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和具备良好分析能力,来选择业绩优良和最为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而且,纵然选择了业绩优良和最为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也不见得这样的金融机构不会在金融震荡中遭受严重的打击。因而,为数众多的小储户、小投资人在存款这种金融交易中是弱势群体,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则有利于保护他们的权益。
②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在金融震荡中,当小储户、小投资人的权益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时,他们保护自己权益的行为就是“挤兑”。如果某几家金融机构的问题导致存款人利益受损,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存款人的信心,就很容易发生挤兑风潮。这时,即使经营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在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情况下,也很难度过难关,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的连锁倒闭。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人提供保护,就可大大降低挤兑和金融机构连锁倒闭的可能性。
(3)存款保险制度的问题
①对存款人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对其利益提供了保护,但却由此降低了他们关心银行经营业绩和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监督的积极性,甚至缺乏积极性将其存款从潜在破产的银行中取出。因此,就使低效率、甚至是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吸收存款。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协会中所谓的“僵尸银行”的状况。这些“僵尸银行”从其竞争者手中吸收走了存款,并以低的贷款利率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
②对投保机构来说,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意味着存款人挤提威胁对存款货币银行可能施加的惩戒力量受到削弱。无“后顾之忧”的银行,更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
③对于监管当局来说,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延缓金融风险暴露的作用,容易导致风险不断累积,由此加大解决问题将要付出的代价。
存款保险制度在以上几个方面促成的风险,大都属道德风险,不仅会削弱市场规则在抑制银行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使经营不善的投保金融机构继续存在。由此导致的实际结果与设计存款保险制度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初衷相悖。
3.证券回购协议与证券抵押贷款有何不同?[金融联考2004研]
答:证券回购协议指正回购方即资金的借入方,在将证券出售给逆回购方即资金贷出方的同时,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正回购方购回证券,逆回购方必须向正回购方返还原证券,回购价按照约定的回购利率计算的融资行为。实质上是交易双方进行以证券为权利质押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
在我国,证券回购协议的回购交易最长为365天,而且不准以任何方式展期。交易标的物为债券,主要是政策性金融债券和国债。参与机构为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以及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
证券抵押贷款是以借款人持有的各种有价证券如汇票、本票、股票、债券、支票和存单等作为质物向银行申请的贷款,属于担保贷款中质押贷款的一种。以存单、国债作抵押的风险较小;而用股票风险则较大。因此银行在接受时要注意其安全性。
证券回购协议和证券抵押贷款的融资期限、资金融通当事人、融资根本目的、融资标的均有很大的差别。
(1)虽然证券回购协议的回购交易最长为365天,但绝大多数集中在30天之内,而证券抵押贷款的融资期限一般都在30天以上。
(2)证券回购协议当事人主要是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解决短期资金需要而进行的资金融通;而证券抵押贷款则是证券持有人为解决各种各样的资金需求而向商业银行申请的以证券质押为担保的资金融通行为。
(3)证券回购协议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解决短期头寸不足进行的资金融通,而证券抵押贷款的借款人的借入资金在使用上根据借款个体的不同而有多种用途。
(4)证券回购协议的融资标的主要是债券等金融资产,流动性高、风险低,而证券抵押贷款的融资标的可以是各种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汇票、本票、支票和存单等。
4.相对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人行2001研]
答: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五项功能。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是全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有:
(1)从金融体系来说,金融体系一般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组成。中央银行是一国的金融管理机关和政策制定机构,它的政策效应首先是通过商业银行传递的。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创造的能力,而它创造货币的能力正是它通过向商业银行体系发放贷款或进行再贴现而实现的。现代经济中,货币已经不是金属货币,它的产生首先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自己的信用或政府给予的货币发行权而创造出一部分高能货币。这些高能货币贷放给商业银行以后成为商业银行放款的基础。商业银行将得到的高能货币发放给企业或个人,转化为他们在银行的存款,除一部分上交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之外,这些存款又一次成为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如此循环,最终使得社会资金量增大。相反,如果中央银行要在某一时间紧缩货币量,则可采用反向操作。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中央银行作为一个货币的最终供给者与管理者,在调控货币时,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才能进行。所以,商业银行处于货币政策传递的枢纽地位。
(2)商业银行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商业银行从资金盈余单位吸收存款,为企业和个人资金提供了获利的工具。商业银行向资金缺乏单位发放贷款,推动生产的进行,特别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商业银行的贷款成为生产经营得以进行的第一推动力,生产经营单位首先要得到一笔货币资金才可能进行生产,而这笔资金往往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结算服务,提供资金划拨的便利,从而使资金能够快速有效地服务于社会,起到节约社会资金的作用。
5.简述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对资产影响。[人大2001研]
答:资产证券化指通过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对资产予以集中及重新组合,以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作抵押来发行证券,从而实现相关债权的流动化,这些资产包括金融机构的一些长期固定利率放款或企业的应收账款等。资产证券化的原因在于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国际债务危机的出现和现代电讯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积极作用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可以提供另一种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将资本密集的资产转换为资本经济化的资产,产生服务费用收入,在一定条件下降低利率风险。
①产生服务费用收入。资产证券化可以使银行在不用增加资本的基础上,将资本密集的资产转换为需要比较资本的费用收入来源,增加其发起费用和服务费用。作为证券包销商还可以获取费用收入。
②减少资本要求,有助于资本充足率管理。一般来说,贷款的风险权重往往高于证券的风险权重。因此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购买证券化的资产而非贷款,或通过某些贷款证券化作为管理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的工具。
③资金来源多样化、降低了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集中贷款和寻找投资者的工作交给包销机构,证券的信用风险降低,有助于提高证券的销售价格。
④降低利率风险。银行可以将利率风险较高的资产证券化,改善资产负债管理。
(2)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消极作用
①证券化加剧了银行吸收存款资金的竞争,特别是以大额定期存单吸收存款的竞争,因为金融意识较强的存款人认识到抵押证券的收益比银行存款高。
②证券化加剧了对高质量贷款的竞争,因为高质量贷款不仅可以按期还款,而且也容易证券化,可以为银行开辟新的融资来源。
③证券化使许多公司绕过银行,直接通过发行证券筹集资金。面对激烈的竞争,银行只能将贷款对象扩大到中小企业,增加了经营风险。
6.金融创新的原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02研;四川大学2008研]
答: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依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在融资过程中的矛盾运动,为增强其竞争能力,而对管理、工具和服务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创造的过程;相应地,它也是金融管理当局的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活动的变革过程。金融创新既包括金融企业的创新又包括金融管理机构的创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金融创新的原因主要有:
(1)国际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二战后,金融业的国际化飞速发展。首先,发展动力来自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扩张,客观上要求金融业实现国际化和现代化;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资本不断集中,促使银行资本也不断集中,银行主观上要求扩张业务范围,获取超额利润。这时金融手段和技术的创新无疑成为占领市场的有力武器。
(2)经济环境中的风险性增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率上升,市场利率也变化莫测,增大了投资的不稳定性,影响到人们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为了避免通胀率与利率变化对投资收益和债务负担的影响,降低经济波动的风险性,金融机构就创造出一些债权债务类的金融工具,用于套期保值。
(3)技术进步,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20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被引入银行业务,用于数据成批处理,后逐渐应用于银行内部复杂的资金划拨清算。在自动化的处理系统下,银行工作更为高效,使许多创新业务成为可能。
(4)金融管理环境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各国对金融机构加强了监管,对准备金、账户种类功能和分支机构等进行严格控制,以免重蹈恶性通胀的覆辙,但也制约了金融机构的发展,造成银行资金闲置和利润损失。银行为了规避管制,不断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后来随着金融自由化不断深入,政府开始放松管制,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7.简述金融创新的主要类型。[中央财大2001研]
答:(1)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金融风险加剧、金融管理环境变化的现实,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经历了一次革新浪潮,其内容包括:突破传统的金融格局和金融政策,在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明显的改革,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客观要求。对于目前正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国家来说,研究“金融创新”对象,对于指导国家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市场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金融创新的主要类型
①金融工具的创新
a.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
浮动利率工具,也称可变利率工具,主要是钉住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短期利率。由于未来利率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浮动利率工具对资金的供应方和需求方都能起到降低利率风险的作用,因此受到广泛的欢迎。
远期和期货交易。远期交易是指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刻以既定的协议价格向买方提供某种商品。期货则是标准化的远期合约,其标的有统一的市场标准。这样,投资者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化解风险。金融期货合约的买方和卖方都能够达到锁定未来的成本或者收益,规避风险的目的。
金融期权。它与期货的区别在于,期权合约到期时,期权合约购买方可以选择履行或是不履行合约。这样,期权合约购买方就能根据当时市场的实际状况加以选择是否履约:如果市场情况利于自己,则选择履行合约。期权合约购买方必须事先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费用。事实上,期权类似于保险业务:一方支付保费,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失。
b.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银行商业票据。指银行持股公司发行的商业票据。这样的资金来源不属于存款,所以和欧洲美元一样,既不用保留法定准备金,也不受Q条例的限制。
自动转账服务(ATS)。这种服务实际上是把支票账户分成两部分:一个最低金额的支票账户和一个称之为ATS的储蓄账户。银行在客户的支票账户和ATS账户之间自动实行转账,支票账户内一定金额之上的余额将自动转入ATS账户。而客户签发的支票要求支付时,所需要的资金也会自动从ATS账户转入支票账户进行结算。由于ATS账户不是支票账户,从法律上来讲它可以支付利息,这样就规避了支票存款不能支付利息的管制。
欧洲美元。指存放于美国国外的美元存款。美国银行从美国境外借入欧洲美元,可以不用保留法定准备金,并且也不受Q条例的限制。这样就在扩大银行负债的同时,提高了资金盈利能力。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NOW账户和支票账户惟一的区别仅在于,由此账户签发的付款命令叫做NOW而不是支票。这样,NOW账户可以不受关于支票账户不能支付利息的限制。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MMMF发行一种股份,所获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认购股份者可以分得利润,同时持股者还能对其股份签发支票。MMMF的股份事实上就等同于有利息的支票账户。但在法律上,这并非存款,利润也并非利息,所以不受利率上限的限制。
隔日回购安排。这是另一种形式的ATS服务。银行利用一种所谓“清理账户”来从事隔日回购安排。当一家公司营业日终了时,其支票账户内一定金额以上的存款都“全部清理出去”,投资于隔日回购协定,而隔日回购交易是向客户支付利息的。这样,尽管支票账户在法律上不能支付利息,但客户支票账户的资金就通过隔日回购安排这种方式获得了利息。
c.技术创新
近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刺激了金融创新,银行信用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信用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前的美国,然而当时信用卡的经营成本甚高,发展缓慢。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使得信用卡服务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银行卡业务随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知名的信用卡(例如VISA和MASTER卡)成为在异地、乃至全球各地的方便的支付手段。
d.信息化
电子技术已成为现代银行业变革和创新最重要的技术基础和推动力,现代银行业已经步入了一个电子时代。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目前主要呈现了三个层面的信息化:一是银行内部,包括银行内部电算化业务处理以及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银行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二是银行之间,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如SWIFT)使资金清算快速、安全,并降低交易成本;三是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通过各类终端向客户提供便利的自动客户服务。
②金融战略的创新
a.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经营策略,包括:第一,征服策略,在自身占优势的市场上进一步积极进取,扩大市场份额,打败其他竞争对手,甚至主动兼并;第二,变革策略,在势均力敌的市场,通过改善内部管理,改进服务,增加新的工具以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争取竞争中的主动地位;第三,合并策略,在不占优势的市场寻找合作对象,通过兼并、合资或者合营方式进行联合重组,依靠合力竞争。
b.管理策略上,从以往被动地接受存款、安排贷款转向主动根据贷款要求去争取存款,变资产管理为负债管理、联合管理。
③金融机构的创新
a.从传统的单一结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银行控股公司是银行集团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b.“金融联合体”的出现,它是一种能向顾客提供几乎任何金融服务的“金融超级市场”。
c.金融业正从提供单一金融服务向综合性金融服务方向发展,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
8.评凯恩(E.J.kane)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中南财大2002研]
答:(1)该理论由凯恩(E.J.kane)提出,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而规避政府的管制所引发的。“规避”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的行为。许多形式的政府管制与控制实质上等于隐含的税收,阻碍了金融业从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以外的利润机会,因此金融机构会通过创新来逃避政府的管制。但当金融创新危及到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不能按预定目标实施时,政府和金融当局又会加强管制,这又将导致新的一轮创新,因此两者不断交替,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凯恩认为,在市场机制约束下和法制基础上,国家追求公众利益,经济个体寻求个人最大利润,规避就反映了这一矛盾关系,是合法的过程。由此,凯恩设计了一个制定规章制度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制订经济规章制度的程序和被管制人规避的过程是相互适用和相互作用的。
(2)对该理论的评价。这一理论是约束诱导理论和制度改革理论的折衷,但又有很大区别。首先,约束诱导理论只从内外制约两方面探讨金融管制对金融创新的单方面影响,而该理论全面分析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次,规避创新理论与制度改革理论对金融管制的定位不同。前者将金融管制看成是金融创新的外部动力,而后者将金融管制视为金融规避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规避”理论重视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影响。从“规避”本身来说,也许能够说明它是一些金融创新行为的源泉,但是“规避”理论似乎太绝对和抽象化地把规避和创新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排除了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9.简述金融创新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的影响。[中南财大2005研]
答:金融创新是近年西方金融业中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向。其内容是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明显的创新、变革。金融创新使金融工具更加多元化,金融业务日益综合化,金融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增加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一)金融制度创新的影响
(1)分业管理制度的改变。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国的银行体系中有两种不同的银行制度,即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银行制”。二者主要是在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合并与分离问题上有区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不断升级,这一相互之间不越雷池一步的管理制度已经发生改变,美国于1999年底废除了对银行业经营严格限制60多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允许商业银行合业经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商业银行的上述两个传统特征和分业界限已逐渐消失,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正不断扩大,世界上的著名大银行实际上已经成为“百货公司”式的全能银行,商业银行经营全能化、综合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对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不同管理制度的改变。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的特殊功能,因此,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对商业银行实行了比非银行金融机构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对其市场准入的限制、存款最高利率的限制、不同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别限制、活期存款不得支付利息的限制等等。但是,在不断发展、扩大的金融创新中,非银行金融机构正是看准了这一制度上的薄弱之处,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发展,使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规模、数量、业务范围与形式等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鉴于经济环境、市场条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政府都先后缩小了对两类金融机构在管理上的差别,使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趋于平等。
(二)金融业务创新的影响
(1)负债业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上。
①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体现在对传统业务的改造、新型存款方式的创设与拓展上,其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四方面:a.存款工具功能的多样化,即存款工具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b.存款证券化,即改变存款过去那种固定的债权债务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形式,如大额可转让存单等;c.存款业务操作电算化,如开户、存取款、计息、转账等业务均由计算机操作;d.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即活期存款比重下降,定期及储蓄存款比重上升。
②商业银行的新型存款账户个性化突出,迎合了市场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主要有:可转让支付指令账户(NOW);超级可转让支付指令账户(Super NOW);电话转账服务和自动转账服务(ATS);股金汇票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协议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定活两便存款账户(TDA);远距离遥控业务(RSU)等。
③商业银行借入款的范围、用途扩大化。过去,商业银行的借入款项一般是用于临时、短期的资金调剂,而现在却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弥补资产流动性、提高收益、降低风险的重要工具,筹资范围也从国内市场扩大到全球市场。
(2)资产业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贷款业务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①贷款结构的变化。长期贷款业务、尤其是消费贷款业务,一直被商业银行认为是不宜开展的业务。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不断扩展长期贷款业务,在期限和投向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以不动产贷款为主的长期贷款已经占到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30%以上;在消费贷款领域,各个阶层的消费者在购买住宅、汽车、大型家电、留学、修缮房屋等方面,都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一次性偿还或分期偿还的消费贷款。消费信贷方式已经成为不少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项目。
②贷款证券化。贷款证券化作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与国债、证券市场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
③与市场利率联系密切的贷款形式不断出现。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紧密联系并随之变动贷款形式,有助于商业银行转移其资产因市场利率大幅度波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一项重要创新。具体形式有:浮动利率贷款、可变利率抵押贷款、可调整抵押贷款等。这些贷款种类的出现,使贷款形式更加灵活,利率更能适应市场变化。
④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表外化”。为了规避风险、逃避管制、或是迎合市场客户之需,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逐渐“表外化”的倾向。具体业务有:回购协议、贷款额度、周转性贷款承诺、循环贷款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
另外,证券投资业务上的创新主要有:股指期权、股票期权等形式。
(3)中间业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彻底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找到了巨大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有:
①结算业务日益向电子转账发展,即资金划转或结算不再使用现金、支票、汇票、报单等票据或凭证,而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办理转账。如“天地对接、一分钟到账”等。
②信托业务的创新与私人银行的兴起。随着金融监管的放松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信托业务与传统的存、贷、投资等业务逐步融为一体,并大力拓展市场潜力巨大的私人银行业务。如生前信托、共同信托基金等,通过向客户提供特别设计的、全方位的、多品种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拓展了业务范围,争夺了“黄金客户”,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③现金管理业务的创新是由于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客户处理现金管理业务,其内容不仅限于协助客户减少闲置资金余额并进行短期投资;还包括为企业(客户)提供电子转账服务、相关账户信息服务、决策支援服务等多项内容。该业务既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还可以密切银企关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
④与中间业务联系密切的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内容,它们当中有很多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表内业务。商业银行发展、创新表外业务的直接动机是规避金融监管当局对资本金的特殊要求,通过保持资产负债表的良好外观来维持自身稳健经营的形象。当然,表外业务也是商业银行顺应外部金融环境的改变、由传统银行业务向现代银行业务转化的必然产物。表外业务虽然没有利息收入,但却有可观的手续费收入。从世界各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看,表外业务发展迅猛,花样品种不断翻新,有些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益已经超过传统的表内业务收益,成为商业银行的支柱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主要有:贸易融通业务(如商业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金融保证业务(如担保、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贷款销售与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业务(如各种互换交易、期货和远期交易、期权交易)等。
10.请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简析银行存款挤兑这一现象。[浙大2000研]
答:(1)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重要理论,乔治·阿克洛夫、斯蒂格利茨和斯彭斯,因这一理论同时成为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主要内容有:
①交易双方对信息的获得是不对称的,一方知道确切的真实信息,而另一方却不知道真实信息。
②交易活动的参与人可以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买方进行欺骗,这就是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
③隐藏信息将导致“逆向选择”,其含义有二:一是在交易中隐藏信息的一方对交易另一方利益产生损害;二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生扭曲,质量好的产品被挤出市场,而质量差的产品却留在市场,极端的情况是市场会逐步萎缩直到消失。这是因为买者只愿意根据他所知道的平均质量来决定支付的价格,这个价格将使质量低的卖者愿意成交,质量高的卖者由于不能得到同质量相称的价格而退出市场。
④解决这种逆向选择问题的办法就是将信号传递给缺乏信息的买方或诱使卖方披露全面而真实的信息。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两个方法,即合同解决法和信誉解决法,在旧车市场上,好车的卖方愿意选择某种信号,使自己的质量类型被买方识别,买方在观察到卖方的信号之后,就会与卖方签订合同,这就是所谓的“信号显示”机制。信誉是一种保证的形式,社会应该对信誉企业提供激励,信誉良好的企业必须得到额外的利润,这类利润被称为“信誉租金”,它是对厂商享有良好信誉的报酬,“当厂商在信誉上出问题时,它们必须损失一些东西”。
(2)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经济活动中无法避免的普遍现象。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银行可能遭受挤提。理论上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外界出现一些不利因素时,可能会出现关于银行倒闭的传说,而存款人不了解银行具体情况,会有人抢先提款。这时人们都意识到,如果别人都去提款,银行会倒闭,而自己将无法获得补偿。虽然大家都不提款,银行可能经营正常,存款人不会受损,但在无法确定别人行为时,大家都预期他人会取款,就引发挤提。同时挤提风潮一旦形成,不仅使经营不善的银行倒闭,也会使经营良好的银行遭受池鱼之灾。
弗里德曼曾提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导火索就是一次突如其来的挤兑风潮。当时有谣言称美国银行经营困难,行将倒闭,于是引发挤兑风潮。美国银行界一向有危急时刻相互援手、共渡难关的惯例的,但由于美国银行是一家犹太人开设的银行,反犹主义在银行界非常强烈,于是美国银行在大家袖手旁观下只能关门大吉。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清算后的美国银行每1美元可以兑换92.5美分。本来美国银行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业银行,但它的名字太刺眼了,以致于人们认为美国最大的银行都已经破产,随后即引发全国性的挤兑风潮,于是信用多米诺骨牌全数倒塌。
(3)要尽量避免挤兑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存款人信心。②增加信息披露,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样如果出现流言,银行也可以通过及时而令人信服的信息披露化解危机。
11.试述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4研]
答: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更是在经济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有:
(1)充当信用中介。充当货币供应者与货币需求者之间的中介,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一方面,它动员集中社会上各种暂时闲置的资金,作为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它再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贷放出去,投向需要资金的企业和部门。将闲置资金转换到生产用途中。这个职能对于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充当支付中介。银行可接受企业或客户的委托,办理货币的收付与结算、货币与贵金属的保管等业务。银行为客户办理非现金结算,对于加快资金的流通、节省货币流通费用有很大的作用。
(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银行能创造出信用工具,执行货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银行最初创造的信用工具是银行券,在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以后,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而后,银行产生的支票又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最主要的支付工具,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经济交易约90%是以支票为支付工具的。目前,信用卡和“电子货币”等新的信用支付手段,地位日益重要。
(4)作为信用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在留足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后,可以基于盈利的动机,利用剩余的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形成存款的增加和信用的扩张。由于商业银行接受存款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金融机构,所以在信用创造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5)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开展广泛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例如,商业银行开展的代转工资、信息咨询、电脑处理等等服务都超出了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范畴,既增加了自身的盈利,又可以借以扩张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
(6)调节经济。商业银行通过其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同时在中央货币政策指引下,在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影响下,实现调节经济结构,调节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有时,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12.简述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主要功能。[西安交通大学2006研]
答:(1)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涵义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组成,其中核心资本由银行股本及从税后保留利润提取的公开储备组成,主要包括实收资本、分配后利润留存等;附属资本包括银行资产拨备和准备金计提。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这两部分之间应维持一定的比例,即核心资本应占银行全部资本的50%以上。另外,《巴塞尔协议》还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保持在8%以上,核心资本与银行风险资产的比率,即核心资本充足率应保持在4%以上。
(2)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主要功能
一般来讲,商业银行资本具有三大基本职能:保护存款人利益,覆盖银行风险损失,维护银行体系的健康。
①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商业银行经营资金来自于存款和其他负债,可以说,商业银行是用别人的钱去赚钱的。如果银行的资产遭受了损失,资金收不回来,存款人的利益一定受到伤害。银行资本给存款人提供了一个承受损失的缓冲器。由于银行资本的存在,即使发生了贷款和投资的损失,最先受到伤害的是银行资本,而不是存款人。由于银行对各种业务提取了准备金,如果银行准备金能够弥补可预见的损失,还需要资本弥补那些无法预见的损失。自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存款保险机构。当商业银行发生亏损而无力偿还存款人的存款时,存款保险机构就会负责清偿存款人的存款,或者清偿事先规定的上限。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虽然削弱了银行资本保护存款人的能力,但银行资本的存在与大小,仍然对存款人的信心特别是提款的心理产生重要作用。
②覆盖银行风险损失
前面阐述了银行资本要保护存款人,以使银行不能过分“冒险”,因为最先受到损失的是银行资本——股东的利益。但银行资本要能够充分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话,就必须涵盖很多方面的损失。
首先,银行资本要能够覆盖信用风险损失。不同类别的贷款,风险程度不同。不同的贷款,自然有不同的风险系数。内部评级法是指针对每家银行情况不同,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高于行业平均标准的资本标准。具体而言,违约风险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违约率、违约损失率、违约暴露量或者敞口、期限。在此基础上,内部评级方法通过相关的风险权重计算公式,将风险参数转化为风险资产。
其次,银行资本要能够覆盖市场风险损失。随着银行参与金融市场活动越来越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两种。系统风险是指整体市场发生变化而带来的风险。个别风险,是与整个市场变动无关的某一种金融工具价值变化的风险。银行资本要覆盖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
最后,银行资本要能够覆盖操作风险损失。由于银行操作本身,或者说银行管理过程中会出现漏洞,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因此,这些潜在的损失也应该由银行资本覆盖。而且,在一些银行中,操作风险明显大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衡量操作风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巴塞尔协议也有一般的处理方法。
银行资本要覆盖以上风险损失,否则就会把风险转嫁给存款人。银行赚钱靠存款人的钱,但风险应该由股东的钱来承担。既然预料之中的风险可以由各种准备金来弥补,因此,银行的资本是为了应付预料之外的损失。
③维护银行体系的健康
银行体系在一个国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银行体系发生问题,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进而造成经济危机。但银行体系发生问题,通常不是大量银行同时发生问题,而是某个或者某几个银行发生问题,造成其他银行接二连三地发生问题,有人把这种现象比喻为多米诺骨牌效应。为了维护银行体系的健康运行,就需要让每一个银行都健康,才不至于发生连锁反应。
银行资本是覆盖银行风险损失的,如果这个量足以应付正常情况的损失,那么银行发生倒闭的机率就很低,银行体系受到“感染”的可能性也就很低。
四、论述题
1.为什么商业银行会成为央行监管的焦点?[上海财大2002研]
答: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五项功能。
央行对其重点监管是由其特点决定的:
(1)商业银行处于货币政策传递的枢纽地位。中央银行是一国的金融管理机关和政策制定机构,它的政策效应首先是通过商业银行传递的。这主要是因为货币政策是通过央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施行的,而货币供给的变化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商业银行体系实现。现代经济中,货币已经不是金属货币,它首先由中央银行通过自己的信用或政府给予的货币发行权而创造出一部分高能货币。这些高能货币贷放给商业银行以后成为商业银行放款的基础。商业银行将得到的高能货币放给企业或个人,转化为他们在银行的存款,除一部分上交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之外,这些存款又一次成为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如此循环,最终使得社会资金量增大。相反,如果中央银行要在某一时间紧缩货币量,则可采用反向操作。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中央银行作为一个货币的最终供给者与管理者,在调控货币时,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才能进行。所以,商业银行处于货币政策传递的枢纽地位。
(2)商业银行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商业银行从资金盈余单位吸收存款,为企业和个人资金提供了获利的工具。商业银行向资金缺乏单位发放贷款,推动生产的进行,特别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商业银行的贷款成为生产经营得以进行的第一推动力,生产经营单位首先要得到一笔货币资金才可能进行生产,而这笔资金往往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结算服务,提供资金划拨的便利,从而使资金能够快速有效的服务于社会,起到节约社会资金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对于整个经济的影响巨大。
(3)商业银行是高负债行业,易受到经济变化的冲击。和其他企业不同,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款等负债进行经营。由于运用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存款人,股东和经理人有很强的动机进行高风险活动,容易造成损失。而由于债权人和存款人的分散,他们是无法或者不愿去监督商业银行的。
(4)商业银行业务涉及面广。由于存款信贷、金融服务等业务涉及面广,不可或缺,一旦发生问题,将会影响到大量个人和企业,造成大额损失,甚至造成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央行进行监管。
(5)商业银行财务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商业保密性,因而商业银行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公开程度不高,这使得存款人不能充分了解存款银行的财务状况。当一家出现危机时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从而威胁到整个银行体系安全。这就需要中央银行等金融管理当局出面进行干预,防止出现“多米诺骨牌”一倒皆倒的连锁反应,以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是全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有利于保护和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和保护存款人;可以弥补银行财务信息公开程度不高的缺点,防止“多米诺效应”。
2.试论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对策。[北京工商大学2005研]
答:(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4年以后,四大国有银行开始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通过改革,四大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但当前面临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的缺陷决定了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经营运行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风险依然很大。
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看,我国国有银行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①一股独占,100%由政府拥有。②仍然保持准行政机构的性质,没有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化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国有商业银行为国家独资所有,尚未进行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化改造,因此真正的资本所有者缺位、银行家缺位。b.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主管和名义上的所有者,加之对银行的垄断偏好,常常对国有商业银行施加过多的干预,甚至当作准行政部门进行管理。政银不分在中国是比政企不分更难处理的问题。③业务工作往往被要求符合于行政目标。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取所谓“官本位的激励方式”,没有形成科学、现代的激励手段。
从经营绩效看,一是资本充足率仍然较低,这反映了国有银行资本扩张和资本金补充不相匹配,使其经营具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二是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仍然较差;第三,国有银行在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等盈利指标方面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
(2)改革对策
分步将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为多元产权主体的现代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形成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的实质性转变,当务之急是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丰富产权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在合适的时候上市,进一步壮大银行业的规模,建立现代的金融企业。
①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要求,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决策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与内控水平。
②通过自我积累、财政注资、外汇注资、发行债券和其他方式,增加资本金。
③要充分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消化、处置不良资产,大幅度地降低不良资产比例,特别是要强化制度约束,减少国有商业银行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④要根据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加快创新的步伐,包括金融工具创新(增加金融工具的种类、提高金融工具的质量)、金融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电子网络等的作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营效率)、金融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增加个人金融服务、家庭理财等),从而改善运行效率和提高竞争实力。
⑤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不断改进和完善内控机制,并使之更加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稽核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稽核在内控机制中的再监督作用,保证各项内部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真正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成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
⑥培养大量的现代金融人才,形成我国自己的金融家队伍和高水平的金融企业职业经理人。
3.举例说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应如何解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3研]
答:(1)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来自那些积极寻找贷款的人。因此,最有可能导致与期望相违的结果的人们往往就是最希望从事这笔交易的人们。例如,大的冒险者或纯粹的骗子最急切地要得到贷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极可能不偿还贷款。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大,即便市场上有风险较低的贷款机会,放款者也会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在信贷市场上之所以发生逆向选择问题,是因为高信贷风险者(那些最有可能在贷款上违约的人们)常常就是那些排着队申请贷款的人。换言之,那些最有可能造成“逆向”结果的人常常是那些被“选中”得到贷款的人。如果项目成功,那些有着巨大风险的投资项目的借款人将大有好处,因而这些人最急于得到贷款。然而,由于他们有极大可能难以偿还贷款,它们显然是最不合适的借款人。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出现的。放款者发放贷款之后,将面对借款者从事那些从放款者观点来看并不期望进行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能使贷款难以归还。例如,借款者获得一笔贷款,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他们可能会愿意冒比较大的风险(其收益可能很高,但亏损的可能性也很大)。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放款者可作出不放款的决定。贷款市场上之所以会存在道德风险,是因为借款人可能有积极性去从事那些被贷款人认为不合理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贷款人将更可能遇到违约风险。一旦借款人得到贷款,他们更可能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即进行那些一旦成功,将给借款人带来很高收益的投资,然而,高风险使得他们更有可能偿还不了贷款。
(2)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方法
①信用审核
这是一种银行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活动。贷款市场上存在着逆向选择问题,要求银行将风险小的人群从风险大的人群中筛选出来,从而使银行放款有利可图。为了进行有效的筛选,银行必须从每一位借款人那里收集到可靠的信息。有效地筛选和收集信息构成信用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
当银行进行消费者贷款时(如汽车贷款或购房抵押贷款),首先将调查申请者的信用状况:工薪、银行账户、其他资产(如汽车、保险单和家具)、未清偿贷款、贷款记录、信用卡、应付账单、工作年限以及雇主、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等等。银行运用这些信息算出“信用点”。在此之上,银行再进行判断,决定是否发放这笔贷款。
当银行进行工商贷款时,其筛选和收集信息的过程大致与上相同:收集有关企业损益(收入)以及资产和负债的信息,估量该企业在还款期限内成功的可能性。因此,除了收集诸如销售之类的信息之外,银行还会询问诸如企业未来的计划、如何使用贷款以及行业竞争之类的情况,甚至会实地访问公司,以掌握第一手材料。
②贷款专业化
贷款专业化指的是一些银行常常专门对当地企业,或者是某一特定的行业发放贷款。从某一角度来说,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意味着银行没有把它们的贷款组合分散化,从而使自己面临更多的风险。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样专业化又是非常有道理的。由于存在着逆向选择问题,银行分辨风险高低是必要的。对于银行来说,收集当地企业的信息并确定它们的信用度,较之对一家遥远的企业做同样的事,要容易得多。同样,将自己的贷款集中于特定的行业,银行对这些企业会拥有更多的知识,从而更容易判断哪些企业具有按时偿还贷款的能力。
③限制性条款
当贷款发出后,借款者就有从事那些可能会使贷款难以偿还的风险活动的动力。为了减少这种道德风险,银行必须坚持风险管理的原则,在贷款合约中写入限制借款者从事风险活动的条款(限制性契约)。通过对借款者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审视借款者是否遵守限制性契约,一旦它们不执行则强制它们执行。这样,银行就能保证借款者不从事那些从银行角度来看有损于银行利益的风险活动。
④与客户的长期联系
银行得到有关其借款人信息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同客户建立长期联系,这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另一重要原则。与客户的长期联系,减少了收集信息的成本,因此,监控长期客户的成本就比监控新客户的成本低得多。同时,长期联系也能使客户受惠。一家与银行保持长期联系的企业将发现,它们能以低利率取得贷款,因为银行的信息监控成本很低。对于银行来说,长期的客户联系还有另一项好处。限制性契约不可能设想到所有的风险活动的可能,然而,如果一名借款者想同一家银行保持长期联系,以便其在未来较容易地以低利率取得借款,他将主动地规避风险活动。这样,与客户的长期联系,甚至可以使银行防范那些未预见到的道德风险。
⑤贷款承诺
银行可以通过向商业客户提供贷款承诺来创造长期联系和收集信息。所谓贷款承诺,就是银行同意在未来某一时期中以某种与市场利率相关联的利率向企业提供某一限额之内的贷款的承诺。大部分工商业贷款都是在贷款承诺安排下发放的。这样做对企业的好处,就是当它需要贷款时便能得到。对银行的好处则在于,贷款承诺开创了一种长期联系,便利了它的信息收集工作。此外,提供贷款承诺,要求企业连续不断地提供其收入、资产和负债状况、经营活动等等的信息,因此,贷款承诺安排是一种减少银行收集信息成本的有力手段。
⑥抵押和补偿性余额
对于贷款来说,抵押要求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因为抵押物弱化了逆向选择的后果。银行在发放工商业贷款时所要求的一种特殊的抵押叫做补偿余额。在这种安排下,取得贷款的企业必须在其银行支票存款账户上保留某一最低规模的资金。
除了发挥抵押功能之外,补偿余额还将提高贷款偿还的可能性,因为它有助于银行进行监控,从而使道德风险降至最小。特别是,要求借款者使用其在该银行的支票账户,这家银行可以观察企业的支付活动,由此可以得到大量有关借款者财务状况的信息。例如,借款者支票账户余额的持续减少,可能说明它在财务上遇到了麻烦,其账户发生的变化可能说明借款者正在从事高风险活动;或者,供应商的变化意味着借款者正在从事一项新的经营活动。对银行来说,借款者支付过程的任何重要变化都提供了一个信号,督促其去进行调查。所以,补偿余额安排使得银行能更容易地对借款者进行有效监控,因而它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另一件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