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6](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52/26832752/b_26832752.jpg)
前言
2003年,李廉水教授主持的研究团队经过公开招标答辩,赢得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的“东部特大都市圈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03JZD0014)项目。在李廉水教授和杜占元同志(时任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司长)的共同主持下,2004年10月,《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正式出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院士作序并给予很高评价:“《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创新性提出‘新型制造业’概念,并依此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许多定量与定性的结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值得政府决策部门和产业研究等相关机构进行研讨和借鉴。”2005年,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教授作序时写道:“为了实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中国制造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5》是一部体现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制造的佳作。”2006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院士深情作序:“近代史给予中国人民最沉痛的教训是清代没有觉察到和抓住十八、十九世纪的时机发展自己的工业和制造业,给后代留下了一百多年的损伤、屈辱、痛苦、牺牲、悲愤和哀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龙头的中国制造业需要深思和创意一系列问题:中国制造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如何才能做到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中国如何实现同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制造业的发展如何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针对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特点和中国面临的新环境,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重要问题。命题之重大,主编所付出的心血,都激发了我的感佩,解除了敬谢不敏之图,写出上述所悟。”2007年,作为清华校友的李廉水教授邀请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作序,他写道:“《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7》突出强调自主创新,主张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从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完整的价值链上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唯有这样,中国制造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持续又好又快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这之后,我们的研究团队连续出版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0》《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1》《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2》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
2013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立项,这是对我们十几年坚持不懈努力的认可与肯定。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开始,我们的研究始终贯穿着“新型制造业”理念,不断探索科技支撑和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到2013年,我们的报告已经连续出版了十二辑(2009年既有中文版,也有英文版),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等的快速提升。我们希望这份研究报告能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自主创新进程中,成为准确反映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轨迹的报告,成为助推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创新驱动的报告。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6》,由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为主体进行研究并编写,继续贯穿了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线,倡导新型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既延续了前十二辑的风格,保持了规范研究的内容(总体评价、区域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和学术动态综述),同时对信息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中印制造业产业合作的路径研究,中国高铁全球布局战略的实施路径,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钢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和政策等当前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加大了每一部分内容的深度,力求体现更高的学术价值。2016年研究报告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动态”部分。通过解析世界银行集团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增长疲软,溢出效应显著》,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力争增长》等一系列报告,探究世界制造业竞争指数、美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德国制造业政策趋向和日本制造业发展方向。遴选出2015年发表的与制造业密切相关且被SCI、SSCI、CSSIC等检索的高质量国内外期刊文章,从能源投入或效率、技术创新、环境影响、信息化、贸易等维度对国内外制造业文献研究动态展开评述。推荐了部分影响力较大的学术论文。
“综合评价”部分。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能源节约能力以及环境保护能力四个维度阐述了制造业“新型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4个主指标、27个子指标构成的制造业“新型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经济指标不仅逐年提升,而且整体的增长幅度明显加快;从科技创新能力看,中国制造业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R&D经费和R&D人员全时当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能源消耗方面,中国制造业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能源消耗总量和电力消耗总量逐年递增;从环境保护能力来看,中国制造业的环境效率总体上不断提高。
“区域研究”部分。首先,对中国区域制造业发展进行总体评价,发现区域制造业增速放缓,获利能力降低;区域制造就业人数下降;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低于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之上,从经济创造、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四个方面,构建区域制造业“新型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后发现:江苏综合实力超越广东重回榜首,广东第二;吉林、江西制造业表现活跃,两区域经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辽宁退步明显。最后,对江苏省13个城市制造业进行分析,发现苏州、无锡、南京的制造业发展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地区。
“产业研究”部分。首先,基于制造业“新型化”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制造业各产业的新型化进行评价,发现各产业新型化程度逐渐提高,制造业产业良性发展;行业间新型化发展不均衡,装备制造业等行业新型化程度较高;行业内新型化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其次,构建相关计量模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影响、能源效率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绿色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技术进步并非如预期能够带来能源消耗的降低、行业资源依存度如预期能够影响能源消耗水平;环境规制强度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非线性关系,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性。
“企业研究”部分。采用权威数据资料和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量分布、规模、效益、成长性、创新性以及“最应受到尊敬”的制造业上市企业推选活动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四省依旧位列前四;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与上年相比有较明显的缩减;总体上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保持了一定增长态势,但行业和地区层面上的盈利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从行业还是地区层面的平均成长能力指数来看,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整体依旧具有稳健的成长能力;无论是从行业还是地区层面的来看,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水平整体上都有所提升;而优先推选出的50家“最应受到尊敬”的制造业上市企业前五强分别为上汽集团、中国中车、长安汽车、贵州茅台、同方股份。
“专题研究”部分。主要围绕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的热点话题展开,对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升级动力,信息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中印制造业产业合作的路径研究,中国高铁全球布局战略的实施路径,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钢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和政策建议,以及高技术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区域比较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我们愿与更多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朋友们合作,共同研究探索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轨迹和路径,为中国制造业涌现更多“中国创造”而努力奋斗。由于水平所限,本研究报告难免会出现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