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书目导读(100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著,赵复三译

出版信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冯友兰85岁的时候重新写作《中国哲学史》,这是他的第4部哲学史,他告诉给自己看病的医生,我要治病是因为还要写书,书要是写完了,我也就不治病了。95岁时,几乎全瞎的冯友兰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全书共7册,150万字,这是冯友兰第4次写作中国哲学史。当年冯友兰去世,临终的遗言是:“中国的哲学一定会大放异彩。”

冯友兰接触中国哲学是在1917年,当时胡适回到北京大学,是冯友兰的老师,1919年胡适出版了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编》,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本哲学史著作。也是这一年冯友兰远渡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申请奖学金时,著名哲学家杜威称赞冯友兰是“真正学者的材料”。他开始投入哲学研究,回国后进入清华大学文学院讲授中国哲学,1934出版《中国哲学史》,这是他第一次出版哲学史著作,提出了自己对传统哲学的看法。该书出版以后,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书目,无论西方还是中国,提到中国哲学必然提到冯友兰,提到冯友兰也必提中国哲学,他几乎因此书成为中国哲学的代言人。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被经常拿来同胡适的著作相比较,金岳霖评价胡适的哲学史著作简直是一个美国人写中国哲学著作,他认为研究哲学的人可以有成见,但是研究哲学史的人不应该有成见,在他看来,冯友兰的著作是真正的哲学史研究而非主义的宣传。而冯友兰自己则以为,对哲学史的研究有三个态度:一是信古派,迷信传统中国的一切,五四运动以来的老夫子们就是如此,对传统迷信崇拜;二是疑古派,胡适、顾颉刚等人受了西方考据史学的影响,对传统中国的古书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把大量的古代著作打成伪作;三是释古派,冯友兰认为自己所采取的就是这一态度,他认为伪书也可以反映古代的思想,他以新思想解释旧文化,用现代眼光打通传统哲学。

从西南联大时期起,冯友兰蓄起了大胡子,他号称一天不赶走日寇,一天不剃须,结果抗战结束,他也没有剃掉胡子,后来大胡子就成为他标准的形象,一直延续到去世。抗战胜利后,冯友兰去往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了一年的客座教授,他用这一年的时间用英语写作了《中国哲学史简编》,这是他第二部中国哲学史著作,现在国内的版本是翻译稿,但也经过了冯友兰的审核。

人们常把冯友兰和金岳霖作比较:俩人一个土,一身长袍马褂;一个洋,西装革履。俩人著作也有鲜明的对比:金岳霖的著作是能把简单的事情说得特别复杂;冯友兰的写作风格,则是可以把非常复杂的东西说得很简单。有人还这样说过,你可以不同意冯友兰的观点,但绝不会不懂冯友兰的观点。

除此之外,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还是给外国读者所写,为了照顾西方读者,对大量的概念进行了转换,以尽可能通俗的方式表达,所以更加好读。同时,还加了很多有关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背景知识,这对哲学史入门的读者来说扫清了阅读诸多障碍,所以,这本书是冯友兰书里最好懂、最容易理解的,愿中国哲学入门者,以此书作为垫脚石吧。

延伸阅读:

1.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何柄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北京,中华书局,2012。

3. 黄仁宇:《黄河青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